
抗疫战歌,壮丽史诗
池朝兴
2022年12月16日
三年前,一种新冠病毒,
似魔鬼般突袭人类,
让这个蓝色的星球,
让星空下不同信仰的人们,
经受了惨重的大疫。
人类显然准备不足,
有的被动应战,有的方寸大乱,
这个世界半停半摆、若前若止。
而我们伟大的中国,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坚持疫情防控科学精准,
最终赢来最适合国情的自由呼吸。
如今,工厂车间机器轰鸣,
大街小巷,人来人往,
超市商场,物丰价稳,
广袤田野,生机勃勃……
壬寅岁末,神州大地正升腾着
澎湃活力,展现出万千气象。
回首过去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
我们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
我们争分夺秒,提升科学本领,
等到了病毒毒力、致病力的下降,
迎来了疫苗接种的普及和
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
不断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主动。
我们有效处置百余起聚集性疫情,
有效应对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
在病毒最凶猛的阶段,有效保护
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回首三年抗疫历程,
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
那是庚子鼠岁来临之际,
一千二百万人的武汉,突然染疾,
九州通衢之地,果断按下暂停键。
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
举全国之力,
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
启动了重大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我们难以忘记除夕夜的逆行出征,
我们难以忘记346支国家医疗队、
4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前线,
医用和生活物资一趟趟运到湖北,
雷神山火神山两座医院飞速完建,
......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取得了
武汉、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
率先在全球控制住疫情,
率先恢复经济社会发展。
人们在艰苦卓绝的抗疫中,
还没来得及将记忆捋顺,
便已经到了壬寅年的初春。
2022年4月,
奥密克戎变异株来势汹汹,
拥有2500万人口的上海,
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关键时刻,党中央发出了
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动员令,
上海明珠,光芒划出纯净的碧波,
一片赤诚,时刻紧握坚定的航舵!
全国人民与上海守望相助,
坚实的脊梁挺起了抗疫的前哨。
25个省的5万多名医务人员,
以及军队医疗队员紧急驰援,
全市人民团结一心持续奋战。
2022年6月1日,上海全面进入
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
我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上海。
穹顶之下,一万年并不太久,
一瞬即为永恒。
自信淡定的广州,一直坚守着
祖国疫情防控的南大门。
而十月下旬,海珠康鹭突发疫情,
很快,广州疫情病例爆发式上涨,
十一月中旬,一天突破了万例,
复杂严峻的抗疫形势,笼罩着
羊城这片顽强坚实的土地。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一个个社区在前线坚守,
党旗、大白、藏蓝、红马甲
在云山下格外耀眼......
广州人民用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用同呼吸共命运的甘霖,
一起浇灭病毒挣扎的疫情雾霾。
2022年11月30日下午,
广州打响疫情防控解封第一枪,
惊人的举措,实在是感天动地!
解封不是解防,解封更不是躺平,
坚决落实优化疫情防控20条,
我们都是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
久旱逢甘雨,人们欢天喜地,
越来越浓的烟火气,伴随着
逐步恢复的生产生活秩序。
如今,广州做好了充分准备,
正与全国人民一起,
迎接后疫情带来的新考验。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我们难以忘记,三年来——
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
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
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
我们难以忘记——
复工复产的争分夺秒,
数以百万扶贫干部尽锐出战,
啃下贫中之贫的“硬骨头”;
我们难以忘记——
无数人在自己的岗位上,
奋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
党旗在抗疫第一线高高飘扬,
广大党员不忘初心与人民同心,
用行动践行着入党的誓言。
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书写经得起
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合格答卷。
啊,这就是我们亲爱的祖国!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我们谱写了世界抗疫斗争中
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朗诵:


《百面战旗红》都市头条岭南作家发布平台,都市头条岭南作家主编,作者简介:

池朝兴,作品走进社区、学校、歌坛、书法、央视、国际的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或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等。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弘扬人间真善美。
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罗援将军主持的《百面战旗红》都市头条岭南作家发布平台主编,千岛日报《中华文化》编委,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荔湾区作协会员,广州市海珠区作协文创委副主任、宣传媒介部主任,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