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的腊八粥
王业松
北京有句农谚说:“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在凛冽的寒风中,北京雍和宫外巿民和游人排长长的队讨求雍和宫的一碗腊八粥。
排队者非因饥而来,而是受腊八文化的支撑而来。排队者意不在粥,而在祈求平安吉祥,祈求全国人民安全度过肆虐的新冠病毒疫情,祈求国泰民安。
民间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其实是过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本身就带着几分过年的年味,体现着喜庆的氛围。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始于宋代。腊八节是一个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祛疫迎祥的节日。
传说,腊八是释迦牟尼修行成道日,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纪念此日,各地佛寺在这一天举行浴佛会诵经,并用谷物果实等熬粥供佛。
北京雍和宫腊八舍粥从清朝雍正皇帝(康熙皇帝第四子)开始。熬粥的铜锅重数千斤,直径达2米,深1.5米。每锅粥要下小米12石,干果各百斤。腊月初七清晨开始生火,腊八清晨熬成。除了供佛并将粥分别赏赐给各王公大臣食用。雍和宫的腊八粥经过僧人念佛,百姓吃了就是“接福”,有祈求平安吉祥之意。清宫每年仅腊八粥一项就耗费白银10万两。
佛教寺庙每年腊月初八熬粥舍粥是宗教活动,民众游人讨粥是宗教与民间百姓和信众的勾通呼应。
每位游客虔诚地从雍和宫舍粥的僧人手中接到装好的腊八粥,然后双手捧着腊八粥满意地离开。有的游客为了表示庄重和敬意,还穿着作为礼服的汉服而来。
游客为了追求平安而来,但这个现象又反映出只有安定的时期才能有如此千百人排队讨粥的喜庆盛况。
舍粥讨粥是一个民俗。民俗文化,反映一种社会现象,是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古代帝王十分重视民俗的调查研究,以此"观风俗,知得失"。《诗经》就是一部反映古代人民风俗习惯的总集。现代社会科学中专门有一门民俗学学科。
游客排长队讨粥现象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这些传统文化已经深入民间,化入人心。人们在享受这种文化,追求这种文化,也丰富了传统文化。我们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其继续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2022年腊八节作者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生,汉族,江苏省泗阳县人。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曾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领导,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等职。
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和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江苏淮安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中文系分会理事等。
几十年来,笔耕不辍,曾多次在《中国旅游报》、《对外大传播》、《中华工商时报》、《淮阴日报》、《淮海晚报》、《宿迁日报》、《宿迁晚报》、《中国报道网》、《中国食品安全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网、联合国亚洲文化艺术家联合会主办的《亚洲财富国际交流》月刊,以及南非出版发行的《非洲时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散文作品即将在喜马拉9雅音频中发表。凡当代国内外重大问题无不在其笔下得到及时反映。
2005年至今出版了《王业松文集》、《桃源心语》、《期盼》、《拜托》、《追求》、《倾听》、《呼应》、《感动》和《向往》等九卷散文集,计300万字。其中《王业松文集》和《拜托》散文集分别获江苏省淮安市2006-2007、2012-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龙多不治水‘》一文被中国散文学会评为2009年中华老人诗文作品集一等奖。《雨中送魏巍》一文2010年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王业松辞条(简介)2010年被中国散文学会编入《中国散文家大辞典》。《雨中送魏巍》、《缅怀李一氓 学习李一氓》等作品2010年被编入《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淮海抗日根据地》和《壮丽东南第一州》等文集出版。
作者虽年近九旬,但仍激情满怀,对人民的心声十分关切,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对国际发生的事十分关注。站在舆论前沿,书写时代主旋律,读者可从中听到人民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膊。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