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要靠我们共同去发现、去创造。

《家教文墨香》
再聊《六尺巷的故事》
和谐处理邻里关系的经典范例
文/韩积蕊(山东)

《增广贤文》上有句名言: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意思是说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即使再好的远亲也不如近邻能够随时帮助自己。
人是以群居生活赖以生存的高级动物。男女婚配组成家庭。国中有家,家家成国。千家万户相处便形成了邻居关系。邻里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邻里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邻里之间因为地缘接近,自然形成了富有传统色彩的情感,因朝夕相处而亲近融合。
邻居就是住在隔壁另外一家或附近的人。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平时邻居之间相互往来,增进友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邻居之间有点小摩擦、小矛盾,应讲究谦让,相互谅解,化解矛盾。邻居有困难要伸出援助之手热情帮助。说话做事从长远出发,维系好邻里关系,做一个知书达理,有礼貌、有修养,有素质的人。
《六尺巷的故事》堪称处理邻居关系的典范,我们应予以借鉴一二。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首辅军机大臣张英在北京任职期间,远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和吴姓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纠纷,互不相让,双方争执不下,张家人便写了封加急信,送给了在朝廷作“大官”的张英言明此事,让他出面干涉。张英阅后随即修书一封,回信写道: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完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姓邻居也深受感动,也将院墙退出三尺,张、吴两家和好如初。于是,便有了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景点。张家人的大度和胸怀至今传为美谈。

张英的谦逊礼让,不仅成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更为自己的家族、家庭、家人树立了包容博大、崇德重礼的丰碑。
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治国辅政,才学出众,清廉律己,世人称誉。他一生品学兼优,常年身居高位。他的履历和他走过的路,使他深深懂得,辅佐君王,为国担当,为民分忧,首先得从自家做起,从每一个家庭做起,从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做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张英对家人、家族的教育不仅以严著称,更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自作表率。

这则故事非常经典,常讲常新。大家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应和睦相处。一切从大处着眼,一切从相互体谅出发,心胸宽广,包容忍让,平等待人。真诚赢得信任,宽容赢得理解,互敬赢得和睦。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邻里之间友好相处是十分必要的。搞好关系基本上遵循如下原则:

1.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给与对方便利,不许损人利己。
2.邻里关系要保持和谐。不要随便打探别人的生活,更不要在背后议论邻居是非。
3.邻里之间保持一定的信赖。不可随便的怀疑别人。出远门时,不妨托邻居照看一下家门。
4.邻里之间要经常的互动。主动问好,见面打招呼。邻里之间常交流,有时间不妨去拜访一下邻居,谈谈家常,聊聊生活等。邻居串门时要表示欢迎。

5.邻里之间要互相谦让。平时注意邻里之间应相互谦恭礼让。不要老是咄咄逼人,更不要总是斤斤计较。
6.邻里之间要互相尊重。尊老爱幼,关爱孩童。平常遇到老人要主动问好,不要歧视邻居。大家都是为生活打拼的普通人,聚在一起是缘分,生活也不容易。 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7.邻里之间不要结怨。小事不计较,大事共商讨。邻里之间一旦产生矛盾,若非原则问题,最好息事宁人,以和为贵。若自己有错,应主动道歉,确保邻里好和。
8.邻里团结是非少,家庭和睦百事兴。自觉维护邻里和谐,营造幸福生活环境,为和谐社会建设增光添彩。

02.《罗威饲犊》
北宋类书《太平御览》《广州先贤传》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南海番禺人。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他想问题的焦点在牛,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
罗威对于邻家牛吃了他的庄稼,非但不愤怒而争吵报复,反割草饲牛,对牛主实行感化,使邻里矛盾得到妥善解决。
“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03.《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
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04.《杨翥【zhù】卖驴》
明人刘仕义《新知录摘抄》中记载:明朝礼部尚书杨翥居住京城,喜欢骑驴代步。每每上朝就骑着一头毛驴。每天上朝回家,亲自为驴子擦洗梳理,给驴子喂上等的饲料,对驴子特别偏爱。
杨翥的邻居是一位老者,快六十岁了,竟然生了个儿子,老来得子,自然备加疼爱。可是,这孩子有个毛病,一听到杨翥的驴子叫就哭个不停,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宁。眼看那孩子一天天消瘦下去,父母伤透了脑筋,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杨翥。杨翥二话没说,忍痛把自己心爱的驴子卖了,甘愿委屈自己,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邻居一家感激不尽。

05.《于令仪济盗成良》
北宋于令仪是曹州(今山东菏泽)人,一生勤劳持家,宽厚待人,晚年时家道富有。有天晚上,一小偷侵入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家小孩。于令仪问他说:“你向来是个本分的年轻人,从未有不良行为,为什么今天要做贼呢?”邻居的儿子回答说:“父亲近来有病,卧床不起,家里穷困请不起医生,不得已走了这条路。”于令仪听后很是同情,再问他想要什么,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铜钱,足矣。”于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于令仪又叫住他,这使得那小偷非常恐惧,但于令仪对他说:“你家如此贫困,晚上带着十千铜钱回去,恐怕要被人问其来由。你留下来,天亮后再离去。
小偷由此深感愧疚,从此改过自新,像于老伯那样宽厚诚实待人,勤俭持家,成了一个好后生。
于令仪通过自己的言行,用宽厚的心去感化邻人,教化邻人,堪称典范。

06.《梁人窃灌》
战国时,梁国大夫宋就,任边关县令,与楚国相邻。梁、楚两国的边亭都种瓜,梁人种瓜因善于管理,经常浇水,瓜长得又大又甜;楚人种瓜,不善于管理,又不勤于浇水,因此瓜长得不好。楚人忌妒梁人的瓜美,经常至梁人瓜园中偷瓜。梁人将此事报告给宋就,并主张捉拿偷瓜的楚人。宋就劝阻梁人不要抓捕偷瓜的楚人,并暗中派善于种瓜的梁人天天到楚人瓜园中替楚人浇水施肥,楚人的瓜因此也逐渐好起来。
楚王知道了这件事,颇受感动,以重金相酬谢,并主动与梁国交好。从此,梁、楚两国建立起友好的睦邻关系。

07.《訾汝道善施》
元代时德州齐河人訾[zī]汝道,平日乐善好施,以善行闻名乡里。同乡刘显等人贫困无法维生,訾汝道分给他们一些田地,让他们收地租维持生活,直到他们终老才把田地收回。
有一年瘟疫流行,当时人们传说吃一种能使人发汗的瓜病就好了,訾汝道买了很多瓜,带上粮食,不顾被传染的危险,一户户亲自送去,救治了很多人。
他曾经在春天把麦子、高粱借给人,等到丰收年景再收回,不收利息;如遇到歉收之年,借债人无粮偿还,訾汝道就把借券焚烧了,不要他们归还。他对家人说:“积累粮食本来就是为了防备饥荒,所以如果遇到灾荒年景,一定要帮助贫穷的乡亲。”

08.《陶渊明移居》
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不仅是一位超凡脱俗的隐士,也是一位高远淡泊的田园诗人。他在一首《移居》诗中写道:“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他选择移居南村,是因为他看中了这里有很多“素心人”,希望能和这些人朝夕相处,“素心人”是指内心纯净、朴素之人。陶渊明每日躬耕陇亩、赋诗言志、安贫乐道,追求淳朴诚挚的人生。诗中还记述了他在南村与邻居的友好关系:“邻曲时来往,抗言谈往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他常与邻居们一起探讨人生,探究诗文,大家直率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了好文章一同欣赏,有了疑难不解的问题互相切磋分析。人们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的邻里关系使彼此之间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获益匪浅。

【感悟】
俗话说:“邻里好,赛金宝”。邻里关系处得好,就可以互为助手、互为依靠,对各家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益处;邻里遇到一些矛盾纠纷时,双方都要礼让、谦让,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同时,要严以律己,主动承担责任,多作自我批评。
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误解;多一点和谐,少一点矛盾。只有这样,邻里方能和睦相处。

【作者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康庄人。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民盟盟员、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宣讲团成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临清市宣传部思政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著书立说搞讲座,为社会为百姓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