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次韵雪后书事》诗(续二)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二
[宋]朱熹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论文把酒话偏长。
网友守望杏坛问:求教先生,这首诗尾联的前半句该如何理解?
钟振振答:
(四)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在上期的“答疑”中,我已论证了“歌围”就是“妓围”;且宋人诗词里更习惯用“妓围”,而较少用“歌围”。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妓围”二字是有出典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开元·妓围》曰:“申王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
这位奇葩的仁兄——申王,究竟是何方神圣?
他是唐玄宗的二哥,李捴!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九五《睿宗诸子传》曰:“惠庄太子捴,睿宗第二子也。本名成义。母柳氏,掖庭宫人。捴之初生,则天尝以示僧万回。万回曰:‘此儿是西域大树之精,养之宜兄弟。’则天甚悦,始令列于兄弟之次。……睿宗践祚,进封申王,迁右卫大将军。景云元年(睿宗年号,710)七月,迁殿中监,兼检校右卫大将军。二年(711),转光禄卿、右金吾卫大将军。先天元年(玄宗年号,712)……八月,行司徒,兼益州大都督。开元二年(玄宗年号,714),带司徒兼幽州刺史。俄避昭成太后(睿宗之妃窦氏,玄宗的生母)之称,改名捴。历邓、虢、绛三州刺史。八年(720),因入朝,停刺史,依旧为司徒。性弘裕,仪形瓌伟,善于饮啖。十二年(724),病薨,册赠惠庄太子,陪葬桥陵。”
李捴,是唐睿宗李旦的二儿子。母亲柳氏是宫女,地位卑微。因此,当他刚生下来时,祖母武则天有点犹豫,认不认这个皇孙呢?于是便将他抱给当时号称有特异功能的神僧万回看。万回说:“这孩儿是西域大树精投胎,养着他可以旺哥哥弟弟。”武则天听了很高兴,这才让他列入皇孙的序次。睿宗即位后,他进封为申王。玄宗开元年间,官至司徒。他性格宽宏,身材魁梧,特能吃,酒量也很大。因病而死,追赠“惠庄太子”封号,陪葬在父亲睿宗的陵墓——桥陵。
申王发明的这种奇葩的御寒方法,自然是异想天开,没什么科学道理。人的正常体温也就摄氏37度,就算有十个八个宫妓围坐在侧,又能让室温上升多少呢?因此,与其说它有实实在在御寒的物理效果,还不如说它有使人感到温暖的心理效应。
宋人诗词用此典故,用的也只是“字面”。宋人不会蠢到真的相信“妓围”能够御寒。即便是他们诗词中那些最接近原典的用例,即写于“冬月风雪苦寒”语境下,且带有“暖”字的作品,其中的“妓围”(达到一定数量,才能成“围”),主要作用也还是侍宴侑酒,以音乐歌舞娱宾遣兴,而不是御寒。养得起或请得起众多歌妓的,自然是富贵之家。富贵之家的宴会,自然有好酒,有火炉,用得着靠“妓围”供暖吗?
朱熹诗里所谓“故人闻道歌围暖”,意思也正是:听说老朋友家当此冬月风雪苦寒天气,置酒高会,歌妓围坐,其乐融融,其暖洋洋。至于听谁说,是老朋友原唱中的“夫子自道”,还是第三者传递的信息?我想,原唱中“夫子自道”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下句说“妙语空传醉墨香”。“妙语”者,似是赞扬原唱诗句之美妙。“醉墨香”,似指原唱即是该宴会上酒酣耳热之际一挥而就的作品。
“空传”二字,大可玩味。尤其是那个“空”字。
它可以微含些许“醋”意或“嗔”意:我又未能与宴,“歌围”“暖”不“暖”,对我又有何意义呢?
它也可以暗含某种“高傲”的态度:君子安贫乐道,富贵于我如浮云。“歌围”“暖”不“暖”,对我又有何意义呢?
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无论您从朱熹诗中读到了什么,只要没有越出其语言给定的弹性范围,都是说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