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腊八粥
穆晓岚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是腊月初八,是腊月里的一个重要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会按照传统习俗,熬制腊八粥,腌制腊八蒜,祛疫迎春,也给亲朋好友送去腊八粥,送去吉祥安康;寺院也会广施腊八粥,播撒散果。据说早在神农氏生活在华夏大地时,因为要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腊日节便应运而生。
妈妈的腊八粥是天下最美味的,百吃不厌。每年的腊八前一天晚上,妈妈就会精心准备腊八粥的材料,我们一般吃的是稠粥,就是粥要熬煮到没有水,变稠了,比较粘稠的状态。
记忆最深的是我们小时候妈妈熬制腊八粥的情景,大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刚刚拨乱反正,农村物质不太丰富,也就是将就能吃饱饭的样子,家里做腊八粥的食材也比较少。腊八的前一天晚上,妈妈把红豆、黄米、小米、红枣等洗好泡上,红豆是自己家种的,大粒的红豆,颜色特别红,口感也好,做出来的粥红红的,看上去就很有食欲;黄米也是自己家种的,一种叫黍子的植物,在北方地区多有播种,产的黍子剥了皮之后就是黄米,黄米可以做成油炸糕,又黄又精,尤其我们老家所在地的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产的黄米特别好,俗称软黄精。黄米先用水泡上一晚上,第二天起来把黄米捞出来控干水分,再拿到碾子上压成糕面,后来有了喷粉机直接可以喷成糕面,拌少许水,使黄米成半干半湿刚抱住个蛋蛋的样子,在笼屉上一层一层的撒上,蒸熟一层再撤一层,直到全部撒上蒸熟,然后揣起来,成一大块儿,再搓成条状,揪成大小适中的剂子,做成片状,或者包上红豆馅儿、土豆韭菜馅儿,用当地产的胡油炸出来,脆生生、软黄精,好吃到爆,说起来就让人流口水。就是这种做油糕黄米,本身有精度,所以当地人喜欢用它和小米掺起来做腊八粥,实际和南方的江米性质一样,比较有粘性,用它做出来腊八粥又粘又精,其实也是劳动人民的创举。那时红枣是稀罕物,本地基本没有,需要买,而家里又缺钱,所以红枣最多也是放几颗做个点缀,有时甚至没有红枣可放。泡了一个晚上的熬粥材料,经过浸泡,吸收了水分,变得软了些、大了些,第二天熬煮就容易了,熬煮出来的腊八粥就会又软糯又精到,顺口好吃。
腊八早晨天还不亮,妈妈就早早起来熬粥,据老一辈人传下来的风俗习惯,腊八早晨必须在太阳出山之前起床,要不然会得红眼病。妈妈一起床就会把我们都叫起来,可能是怕得红眼病,或者是惦记着吃腊八粥,我们姊妹四个都揉着惺忪的睡眼早早起来,当然父亲起的也早。妈妈在大锅里添上半锅水,把泡好的红豆、黄米、小米、红枣一起放到锅里,生火熬煮腊八粥。火苗在灶火里呼呼地燃着,特别旺,妈妈一边拉风箱一边不停地填材火,只一会儿功夫,锅里的粥就开了,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妈妈会不停地用勺子或者铲子格搅锅里的粥,以防止糊锅,并把火调小。这时家里就开始弥漫着腊八粥的香味,满家会升腾起热乎乎的弥漫着的雾气。而父亲也已经手脚麻利地生着了火炉,那时农村家里没有暖气,家家户户用一个小铁火炉取暖,小小的火炉里,玉米棒棒点着后放上了煨炭,火苗蹿的很高,甚至铁炉子也烧的通红,一会儿家里就暖烘烘的,灶火里的火和火炉里的火比赛着红火,毫不吝啬地散发着热量,再加上大锅上不断升腾的热气,让农家腊八的清晨溢满了红火热闹、溢满了热气腾腾、溢满了幸福温暖。
妈妈继续用心熬煮腊八粥,开始时需大火烧开,让食材在锅里不断翻滚,充分碰撞;之后转小火慢炖,慢慢收了汤汁,最后用温火,让粥熬成粘稠状。掌握火侯是熬煮腊八粥的决窍,如果火太大了容易熬糊,如果火太小了,容易夹生,这可是个技术活儿,考验着妈妈们的耐力、耐心、技艺与火候,别小看一碗腊八粥,充满了生活的哲学。
做好后,妈妈揭开锅盖,香喷喷的腊八粥便展现在眼前。红豆的红色太强大了,它把腊八粥都染成了红色,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了红红火火,吉祥如意,而这红色的腊八粥就这样粘粘稠稠、香香甜甜地开启了年的红红火火,也开启了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开启了团圆幸福生活。妈妈会给每个人称上一碗,再撒上少许白糖,我们全家人便围坐在一起享用这人间美味。父亲则端起碗,用筷子把稠粥和白糖搅拌均匀,把碗里的稠粥滚成一个椭圆状,甚至把椭圆粥颠起来抛到半空后再妥妥地接到碗里,才开始吃,我们学着父亲的样子,也想颠成椭圆形再吃,却总是弄不好,尤其不敢抛到半空再接到碗里,生怕颠起来掉在地下浪费了,父亲便挨个替我们颠圆才开始吃。腊八粥软糯香甜,入口即化,尤其是平时根本吃不上白糖,那拌了白糖的腊八粥直甜到了心里。
在妈妈熬煮腊八粥的同时,父亲则领着我们去河槽里刨冰。那时老家的河里有水,冬天冻成冻面,孩子们虽然冻的鼻红脸红,还是经常去滑冰,大多是坐着用木棒棒订成的冰车车玩耍。父亲会带着我们挑选大块儿的冰,刨起来,背回家,立在自家的粪堆前,妈妈则把熬好的腊八粥倒在冰的顶顶上,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给我们讲了一段顺口溜,结合妈妈熬腊八粥,我整理成了一首诗,就是腊八祈福。
腊八祈福
妈妈准备五谷米,
精心熬煮腊八粥。
父子清晨去刨冰,
背回坚冰立粪堆,
腊八粥倒冰顶上,
细看来年啥收成。
大人教子不高言,
恐惊鸟雀偷吃粮,
谁家烟囱先冒烟,
谁家高梁先红尖。
腊八是粥更是念,
五谷丰登万民愿。
过了腊八就是年,
神州大地贺团圆。
其实可见,为什么把腊八粥倒在冰顶顶上,是寄托着农民对来年五谷丰登、丰收年景的祈愿;为什么要早早的起床,为的是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小村庄上空炊烟袅袅,来年高粱率先举起了火把,是对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回馈,是对来年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祈盼;而大人教子不高言,其实不仅是腊八教子,更是教育子孙后代遵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年的腊八节注定是一个传统而又难忘的腊八节!大疫三年,我们都经历了太多,承受了太多,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那凝结着辛劳与血泪的大白,那各行各业奋不顾身的抗疫先锋,必将载入史册。而今防疫政策动态调整,对新冠实施"乙类乙管",许多人都在经受着阳了的折磨和洗礼,那锥心的痛注定刻骨铭心,但我们不再恐惶;而腊八节的到来,让我们燃起驱疫迎春的生活希望。年近八旬的妈妈远在呼和浩特为我们熬煮腊八粥,年逾八旬的老父亲依然会把腊八粥颠成椭圆状,妈妈的腊八粥有了更丰富的食材,我们的国家已经迈入小康。一碗香香浓浓的腊八粥,氤氲出人间最美的烟火气;一碗软软糯糯的腊八粥,寄托了幸福生活的希冀;一碗甜甜蜜蜜的腊八粥,开启了福团圆的芝麻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