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马学忠
本人从小常听身边一些回族老人们神秘地说:“道包天地人包道”,甚至说这话时还刻意避开局外人,故而对“道”一直充满好奇。而“道”是中国文字,不是阿拉伯语单词,那么,中国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老人所说的“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他们所说的“道”是否与中国老子所言的“道”的内涵外延一致呢?
为此,笔者不揣浅陋,对所读书籍和文章中有关“道”的论述粗略地进行了梳理、归纳,并据此对“道”做一浅释,意在抛砖引玉,以期专家学者撰写这方面的专业论文,释疑解惑,指点迷津。
一

“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作动词,表示取道、经过。由道的本义还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道义等意义。《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此道即指思想学说。典籍中还常以“有道”指政治清明的局面。
在老子以前,人们常使用“道”这个词,指代一种内在于某种事物的规范和法则,如子弟之道,天之道、王道等等。
老子撰写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先天地生:道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所以道才能生天地万物。《道德经》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论述,就是道早于天地万物,道生了天地万物。
寂兮廖兮:这是指道的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虚无飘渺的。老子多次形容道的形体是虚无的,因为道是在天地万物之前的,或者说,道是在万事万物的幕后的,我们当然也就无法看到、摸到、听到。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不等于不存在。
独立而不改:虚无飘渺的道,独自于天地万物之外而存在,并生了天地万物,道的虚无飘渺的形体和能生万物的特性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吾不知其名:道是天地万物之前的东西,是万事万物幕后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如果人们不从天地万物进行逆向的推理思考,肯定想不到在天地产生之前还有一个东西!这东西藏得这么深,难怪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字之曰道:只好给他取个名字叫做道。
周行而不殆:天地万物都是道所生的,天地万物都离不开道的作用,道作用着每一样事物而从无懈怠。
老子所说的道源于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也不是一种完全物质化的东西,它惚兮恍兮,寂兮寥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摶之不得,不可名状。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道隐无名,道的形象始终处于一种隐态、非肉眼可见状态,处于无形无象无声无音,不可名状,只能强名,强名也只是有利于人们了解道的存在和作用力。
老子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道德经》,率先将“道”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本体意义的哲学概念。老子认为世界有一个本源,就是“道”。“道”是天下万物的根源,是至上权威,先天地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是均适状态,三生万 物,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出来。道生万物,又滋养万物,所以道对于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壮大的知识都了如指掌。
至此,“道”也特指道家、道教。
二

《道德经》对“道”的阐释与中国明清伊斯兰著名学者的观点有相近之处。
《天方典礼》中说:“道有教而无像,教有法而无身。道非教不明,教非法不立。夫道也者,天理当然之则也。教也者,示人循是则而行之者也。”“维皇真宰,独一无相。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前无始,后无终,大无外,细无内。无形似,无方所,无遐迩,无对待。至知也,至能也,至全也,至善也。”
《天方性理》第一章中说:“最初无称,真体无着。唯兹实有,执一含万;唯一含万,妙用斯浑;唯体运用,作为始出。真理流行,命昭元化,本厥知能,爰分性智。一实万分,人天理备,中含妙质,是为元气。”
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世界的最初,没有恰当的名称来称谓他,因为这个造化世界的本然真体,不类同于任何一物,也不借助于任何一物而存在。只有这个实有的本然,独一而贯含万千妙理。正因为他以一而贯含万千妙理,所以他的妙用浑然莫测。只有当他的本然之体有所运用的时候,才开始显现出他的作为。本然之体所具万千造化的真理流行,充周贯洽。凭着他的所欲,首先显示了造化,以他所独具的本知、本能,于是分别显现了万物的先天本性和智慧,这就是万物的根本。
《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是清初杰出伊斯兰学者刘智所著。刘智,字介廉,号一斋,南京人。刘智称《天方性理》为明道之书。
此外,在修炼方面道教主张的性命双修与明清及之后的伊斯兰学者主张的“正心诚意修身,见性”也有相近之处。
三

王岱舆在其所著的《正教真诠》中说:“道为知者传,苟非其人,道不至矣。”王岱舆(1580—1660年)又名“真回老人”,是中国回族穆斯林中第一位系统地研究哲理并刊行其汉文译著的宗教学者。
这恐怕是借用“道”来阐释伊斯兰教的首创,这是两种文化互鉴的结果,也是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一个开端。此后不断引进、吸收、消化“道”,并赋予“道”以新的内涵,使“道”也逐渐成为部分回族人使用的名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笔者学疏才浅,且不是道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以上仅是笔者的一点粗浅认识,难免漏洞百出,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多多包涵!
2022年12月28日夜

作者简介: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律研究生。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现为自由作家,善长诗歌,散文创作。
编辑:刘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