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 八节
文/高塬
每逢腊八节,我总要写诗庆贺,今年也不例外,赋诗两首:
其一,七绝-腊八
腊月煮粥过初八,晨起急忙送大家。
五谷杂粮增福气,开春锦上再添华。
其二,七律-腊八粥
腊八节禧暖阳照,千家万户乐逍遥。
杂粮五谷增年寿,干果六珍添富饶。
西下夕晖怀祖世,东来紫气带春潮。
龙蛇交替除尘去,引我诗情到碧霄。
腊八节源于古代的明末元初,腊祭期间,人们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扮成野兽的样子,载歌载舞。腊八节要吃腊八粥,传说腊八粥是朱元璋发明的。他落难时饥不择食,吃了妇人的一碗粥没齿难忘,登基后山珍海味吃腻了,就好吃一口粥,便回想当年那碗粥的样子,让宫廷厨师仿制,从此逐渐广传于民间。
我们这里农家煮腊八粥主要用玉米粒,腊八前就得推碾子碾碎玉米,我们这里叫“碾大珍子”,我舅家门前至今放着一座大石滚碾子,专门供大家辗米。小时候,腊八节前我背着半袋玉米去碾玉米粒,或者是舅舅把碾好的“大珍子”提前送上来了。塬底下水花天地,主产玉米;我们高塬上小麦多,母亲给舅舅装一袋子麦面粉,不能让舅舅空手回去。
后来有了电磨子,煮腊八粥用的玉米粒是电磨子磨成的,我总觉得咀嚼不出玉米粒的香味。尽管如今添加上了大豆、大枣、花生米,黑桃仁,佐以炒蒜苗、红萝卜、豆腐等蔬菜,成为名副其实的“八宝粥”,但味道还是差远了。我们北塬村面粉厂磨面机是在低温低速下运行,说是保留住了麦香,看来这样做不无道理。
上师范放寒假前的一个周末,我回家路过同学家,顺道要给同学捎棉袄,老叔硬是不让我回。他说天黑了,你咋爬坡上高塬呢?晚上老叔煮腊八粥,半夜三更几次起来添火,赶天明粥煮熟了,端一大碗让我吃饱了才走。
腊八节这天清早,各佛教剎寺都要煮一大锅佛粥普施僧众,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遇到灾年饥馑,佛门煮粥放舍饭救济灾民。相比民间腊八粥的干稠,佛粥就显得清汤寡水。前年腊八节,一个农村同学儿子结婚,县城几个同学约我坐车一起去。我走到他们停车的佛寺旁边,只见他们个个手里端着盛有佛粥的纸杯,吸啦吸啦喝个不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