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互鉴 与冲突》(四十二)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今天,即使没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倡仪,经济高度依存与文化高度融合所带来的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也将是无法阻挡!在以蒸汽技术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以信息控制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文化、国际法律等最终会在信息无国界的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和而不同”,这是世界走向大同社会的前夜,全球二千多个民族将共同决定地球资源与能源的配置与使用。而实现以上这一切首先需要全球二千多个民族实现文化大融合,这就需要普世文化价值观的闪亮登场。

在文明冲突走向文明互鉴的今天,若将世界各民族文化集于大成,那么二千个民族的文化共性之点又在哪里呢?老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个理论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这就是“有无”理论。例如《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理论不仅是宗教问题和哲学问题,也是科学问题,例如宗教上的“有神、无神”论,哲学上的“形而上、形而下”论,科学上的“有形、无形”论,物理学上的“能量与物质”等。“有与无”,如果一知半解,我们就会陷入事物的矛盾对立中,如果悟道了,我们就徜徉在事物的和谐统一中。我曾看到一篇文章有段文字,其之大意是:“万物之母言曰有,母化万千,皆因有而立万物,遂得有论。无始万物,消两仪,湮千万,物消恒失,俱归,修以无论”,这其实就是对“有无的”具体解释。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从科学意义上讲“有”就是存在,“无”就是不存在;从哲学意思上讲,“有”是物质的,“无”是精神的;从宗教意义上讲,“有和无”是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其实“有与无”是互变的,它们是宇宙的不同存在状态,佛教中有“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色空不二”之说,道家中有“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相生”之说。这就说明了宇宙万物的整体性与互动性,“有无”互变转化就是太极中的阴阳互动,这些所谓疑难问题早在五千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给予定论。

《易传》记载,伏羲氏“上察天文,下瞰地理,远观诸身,近取诸物,而画八卦”。卦者,挂也。后人虽未对老子悟道前的状态进行描述,圣人们体悟大道之前,应是有其相似之处。伏羲距今约五千年以上,而老子距今二千五百年左右。对于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伏羲氏已是古圣了。《易经》被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诸子们,共推为百家文化的总源头,可见,《易经》中关于阴阳太极的运行规律,对百家诸子们影响甚大,与其言说儒家将《易经》列为四书五经之首,还不如说,道家的《道德经》就是对《易经》一脉相承。《易经》、《道德经》的义理,十几年来我个人有个定性思维,《易经》中的无极,就是《道德经》之道,即无极为道。易经中的太极,就是《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道生一“中之”一”,即太极是一。《易经》中的阴阳,就是道德经四十一章中的“负阴而抱阳”所言的阴阳,两部经典在阴阳之道的意上是相通的。
老子与伏羲氏一样,亦当深察天道、地道,孔子更将其天道、地道推及人伦之道。而当今之人,多将《易经》之术作为卜卦工具,而不去深入探究其奥理本道,当今社会大都将《道德经》作为哲理,而不去探究其元之体用。其实,体与用,道与术,理与事,本来浑然一体是不可分割的。
自伏羲氏起,易道中所代表的大道,就一直影响后人的生活生产及一切人类活动。道之理极简,道之用极易,故而“百姓日用而不知”,用而不究其理,这是弃大道而得小术。《易经》和《道德经》都是从事物的根源入手,从本体入手,去探索天地万物之道,这种大道之律,超越了宗教、哲学、政治、军事、意识形态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并对全世界的其它诸子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然而全世界上能懂得用宇宙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实践的民族实在太少太少了。绝大多数人被术数及有形的现象所迷惑!而术数永远处于发展与对立之中,战争与和平对立,宗教与科学对立,人文与自然对立,文明与野蛮对立,斗争几乎是千万年人类发展的主线。世界各族人民在以利益为轴线、以血腥风雨为代价的相互斗争中走到了今日,一个民族或帝国的崛起往往会伴随另一个民族或帝国衰亡。世界几乎各个民族都曾粉墨登场,风光一时,然后光环褪尽,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世界人民就是在矛盾与斗争中跌宕起伏,在妥协和包容中发展与融合。在二千个民族之中,有一个民族及其文明始终在东方大地上顶天立地,这颗明星发出的光芒只有被乌云遮盖,文明却从未消失,中国就是世界上唯一尚存的文明古国。

在世界的东方,我们将历史镜头再次向前推进五千年左右。在中原大地上,一个盘踞于黄河中上游的原始部落,在其首领黄帝的带领下,打败以蚩尤为首的另一大氏族部落,逐渐统一中原其它各个部落,黄帝作为部落联盟首领,从此开启了有史记载的华夏文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从此骨肉相依,风雨同舟。然而此时,中东地区的闪米特人也闪亮登场。
根据《圣经-旧约》记载,公元前三千年左右,闪米特人在地中海东南沿岸的尼罗河流域和中东两河流域建立了文明,后来这个民族发生了分裂,闪米特人逐渐分裂出埃及人、巴比伦人、犹太人、阿拉伯人等在内的四十七个民族。他们 共同的民族信仰也出现分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就是这个闪米特民族后人信仰出现变化的结果。《三国演义》开篇首言曰:“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站在中华文明的文化土壤中对东方人得出的结论,而对东方文明以外的文明土壤就未必适用。大家知道,地中海东岸的闪米特人自从分裂了以后就再也没有统一过,至今,中东地区由闪米特人分裂出的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以及政治、军事、宗教冲突依然是全世界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然而回顾五千年来的东方,中华文明却代代承传,文化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思想大融合,这些大融合形成的集成文明,依旧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和源泉。历经五千年历史的长河洗礼,也有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也有唐宋元明清的文字狱,也有五四运动的砸烂孔家店,也有文革时期“破除四旧”及“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但在这块大地上长期以来民族团结、文化共荣、思想互补、宗教并举而形成的中华文明却几乎没有中断过。全世界的历史学家都在发问,为什么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而其他古代文明却已消失?为什么入侵中原的外来民族以及他们的思想文化终究会被太极文化所同化?

中国历史如果从周末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界线,在此之前的历史实行的是部落联盟制或诸侯分封制,其后自秦开始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下的蕃属制或郡县任命制。诸侯部落制的特点是族中有族、国中有国、邦中有邦,诸侯部落首领的权力下放,各诸侯国享有国家主要权力,官员世袭,土地分封,但诸侯国必须向中央纳贡缴税并维护中央特权及运转。中央集权制的特点是郡县管理、等级森严,官员实行中央任命,地方服从中央。在春秋战国之前的诸侯部落体系中,由于权力下放,各个部落或诸侯国相互制约,各地方部落首领或诸侯首领为了长治久安,让子孙们能长久世袭占留封地往往采取“以德配天”的仁治方略,以道德教化民众,上行下效,国泰民安,国家存在长久,如夏朝600年,商朝400年,周朝800年。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国家采取了中央集权制,也就是将过去的诸侯部落的地方权力上移中央,由中央实行统一管理,中央集权带来的是国运动荡与朝代更替的迅速,从秦朝开始国运超过百年的朝代,只有汉、唐、宋、明、清五代!为什么会造成此待局面呢?这仍然从中国的太极文化中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中国深远的儒法道佛四大思想其实就是太极阴阳的“四象”理论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理论诠释了中国的法、儒、道、佛四大思想。法家属于完全入世之“有为”思想即太阳,儒家是部分入世之“有为”思想即少阳,道家属于部分出世之“无为”思想即少阴,佛家属于完全出世之“无为”思想即太阴。四大思想中,道家应当说出入自如,老子是道学的集大成者,道家用”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之目的,未来全世界二千多民族在文明互鉴中实现民族大融合,儒家的“和而不同“与道家的“无为而治“将是天下一家的主要政治手段。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
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能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就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