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南山采药去
文/樊春亮

今年12月初,随着国家新冠防疫政策的放开,各地出现了抢购药品的现象,尤其是中成药连华清瘟,更是“洛阳纸贵”,一药难求!我家也没有囤到货,只好乐观的想,专家不是说有好几种替代品吗?慌什么。
然而,奥密克戎病毒来势凶猛,不会和任何人打招呼,半夜三更突然造访,先生成了第一波小“阳”人。晚上11点,发烧38.8摄氏度,我手忙脚乱翻来药箱,窃喜竟然有一盒连华清瘟胶囊,如获至宝!这是先生年初感冒时买的,深更半夜也没地方买药去,看着先生晕晕乎乎难受的样子,我决定先按说明书服用再说。果然药效很好,一会儿功夫先生体温有所下降,嗓子也不那么难受了。

第二天,仔细阅读了连华清瘟的配方,发现主要成分是连翘和金银花等中药,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家乡竟然是莲花清瘟的主要原料产地之一!因为连翘对于我这个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娃来说,不仅是熟悉的一味药,更有着一种难忘的记忆在心间。
我的家乡陕西韩城位于关中盆地东北部,面积1621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这里属于黄龙山的浅山区,不但出产了全国著名的“大红袍”花椒,而且还有几十种天然野生药材,其中数连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连翘浑身都是宝,花和嫩叶可以制作连翘茶,果实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金豆豆”。

每当早春三四月春寒料峭,山上的积雪尚未完全融化,漫山遍野无穷无尽的野生连翘就开出了一串串金灿灿的小喇叭花,非常密集像一串串拥挤的糖葫芦,在树木尚未完全苏醒的黑灰色山峦间十分耀眼,是山里特有的报春花。夏天,连翘花谢了之后,便结出了一串串绿色的卵形果实,像一个个精致的小哨子,当地人非常形象称为"黄瓜哨”。从我记事起,在秋冬天的农闲时节,母亲就和村里的妇女带着干粮,从家里出发沿着山间小路,到离家几里路的西渠南沟去采连翘,为了节省时间,天未明趁着昏暗的月色出发,天亮之前摸索着到达山顶,吃完干粮天才大亮,等晨光晒去连翘树上的露珠,便开始采摘连翘,直至天黑才背着沉甸甸袋子,满身疲惫回家。勤劳的母亲用她的双手换来了家里油盐酱醋和我的花衣裳,她的辛苦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让我永世难忘。

40年前上初中时,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勤工俭学补充学校的经费不足,其中秋天上山采连翘就是其中之一。在秋高气爽、万山红遍的日子里,全校500多名师生,排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唱这歌,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干粮和布袋,从学校出发走10多里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到高祖山脚下采连翘。少年不识愁滋味,我们这些山里娃把这当成了一次难得的秋游,叽叽喳喳,欢声笑语响彻大山里的每个角落,纷纷上高爬低像一只只灵巧的顽皮的小猴子,在茂密的灌木丛穿梭,比赛看谁摘得连翘多。下午回到学校累的人仰马翻,再把各个班级的劳动成果进行评比。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看着教室里小山似的连翘堆,同学们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似乎它们变成了一本本稀有的课外读物和教具,激励着我们去山外边看世界的心。

学校在把连翘销售给供销社的同时还会留一小部分连翘,每天用开水房的大铁锅(山里人称杀猪锅)煮沸后,让同学们饮用来预防感冒,虽然喝在嘴里有种清香的苦涩味,但在当时缺医少药的年代,整个冬天全校几乎没有学生因感冒生病而缺课,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绿色环保纯天然的汤剂。

如今,一到春天家乡山上盛开的连翘花就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满山尽是黄金甲,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来踏青,有的游客把枝条编制成花环戴在头上,像金色的皇冠一样灿烂夺目。秋天,乡亲们纷纷相约上山采摘连翘,今年的连翘价格已经从40年前每斤几角钱上涨到每斤80元,户均收入万元以上,不知不觉中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还为抗击新冠疫情立下了汗马功劳,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呀。愿疫情早日结束,山河无恙,能有机会和三五同学好友再上山采摘一次连翘,该有多好啊!


樊春亮,女,1970年出生于陕西韩城,爱好文学和韩城当地民俗文化,先后在《韩城文学》、《渭南网》、《都市头条》等公众号发表文章5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