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有一些关于哥窑的记载,早的是元代的《至正直记》,晚的是民 国的《古玩指南》,通读这些记载,笔者认为最有价值的是两则。 一则 是明朝吕震的《宣德鼎彝谱》,一则是明朝陆深的《春风堂随笔》。 前 书记载: “内库所藏柴、 汝、 官、 哥、 定各窑器皿 ” , 指明了哥窑是皇 家藏品。 后书记载: “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 ” 指明了哥窑特征, 并记述了其由来。 笔者看重这两则记载,是它们的作者或出处。 两位作者,都是皇家 大臣,都曾是皇太子的老师,负责皇家接班人的教育。他们只要对皇太 子负责了,也就对历史负责了。他们的记载有可信度。尤其是陆深,既 是进士,又长期在朝廷为官,做过翰林院编修、 四川布政使、 一直做到 正三品詹事。毕生好记事著述,有多部著作存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的评价是: “ 今观其集,虽篇章繁富,而大抵根柢学问,切近时理。 ” 陆深写书,是为了学问,不胡言乱语,就保证了其著作的客观性及真实 性。 《四库全书》的评价是真的吗?还需要新资料证明。 两年前,笔者在参观一座造像艺术馆时,馆长赵文剑指着一件梅瓶 说: “百圾碎,一个老板开价 300 万。 ” 看上去,梅瓶像乳白色,肩部 丰阔、 饱满,梯形口棱角分明,犀利锐气,器身下收,阴刻纹饰若隐若 现,浑身上下散发着幽幽宝光······,给人以高深莫测、 雍容华贵的震撼 力。 与身处的这座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拱圈建筑比,它像一块青砖;与里 面金碧辉煌,珠光宝气的造像比,它像一枝兰花;与眼前的参观者比, 它像什么呢?它像那位灯火阑珊处的佳人。遗憾的是,笔者未能上手细看,就与这件梅瓶擦肩而过了。 一晃,两年过去了。 两年间,令笔者魂牵梦萦的就是这件梅瓶,这 件梅瓶的魅力究竟是什么呢?日前,笔者登门拜访,怀抱那件梅瓶,细 细观察,默默品味,才初步发现了这件梅瓶的非凡身世。 它通高 37 厘 米, 口径 3.5 厘米,底径 11.5 厘米,重 1930 克。 口部阴刻两道弦纹, 身部阴刻折枝花卉纹,胫部阴刻斜线纹(似莲瓣纹)。釉色似白,微微 发黄。 全釉,包括底足足面。釉面密布细碎的开片纹,以不规则的四边 形为主,富有层次感。足墙面有五处垫烧痕,呈铁锈红色。就器型而言, 不见于现今各大博物馆馆藏的哥窑器,也不见于考古发掘的哥窑器,堪 称孤品。 就垫烧工艺而言,也不见于各大博物馆和遗址出土的哥窑器, 极具研究价值。就规格尺寸而言,也远远超出现今的所有哥窑器,具有 超凡的典型性。 由于此梅瓶与现今所有哥窑器的不同,就使得它具有强 大的学术意义。

一、 这件梅瓶与陆深的记载最吻合,从而证实了陆深记载的真实。 二、 “浅白、 断纹、 百圾碎 ” 是哥窑的典型特征,不排除这些特征 源自这件梅瓶。 三、 哥窑瓷器的创烧者是宋代的章家兄弟,二人以仿制官窑瓷器而 成功,老二的釉色最像官窑瓷器,老大的釉色浅淡了一些,就被称为哥 窑。 官、 哥不分是真的。 官窑,是官府烧造的御用瓷器,哥窑,是民间 烧造的仿官窑瓷器。 四、 官窑瓷器的色釉是青釉,天青釉、 汝青釉,釉色发青,哥窑瓷 器釉色发白。五、 金代崇尚白釉瓷器,耀州窑月白釉瓷器就是金朝贡瓷。 陆深所 言的 “宋” , 应该是南宋。 六、 文剑馆藏的这件白釉折枝花卉纹梅瓶器形与北宋梅瓶有差异, 当为金代南宋时期的作品,并且是一件名副其实的宫廷用器。 七、 明朝宫廷继承了前朝宫廷的大量瓷器珍藏,有五代的,也有北 宋的,南宋的,金元的,所以才会有古籍记载等。 收藏家马未都说: “尤其宋哥窑,被藏家视为拱璧,拥有一件,即 可傲视同侪。 ” 笔者没有拥有一件宋代哥窑,但是,笔者见识了一件古 籍记载的宋代百圾碎哥窑梅瓶,也可以傲视同侪了。 附图:赵文剑馆藏哥窑大梅瓶 整器及底足

2022.12.28
9:36
楚丰华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