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春晚路在何方?
文/甄春延
央视报道,2023年春晚第一次彩排已经结束。说起春晚,说心里话,我现在对“春晚”已经很淡漠,如果不是为了“守岁”,不是为了吃饺子,现在的春晚我都不看,可能和我一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现在的“春晚”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春晚已经40年了,可以说现在的两代人是伴着春晚长大的。
1983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文化领域呈现的活跃氛围以及国人思想解放、振奋激扬的心理态势,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后来被证明是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春节联欢晚会。这一文化事件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它首先是文化领域自由开放的展现,同时又是纯洁净化文化艺术领域的标识和样板,更为重要的是,它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时刻——春节,这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时间区间,这就意味着老百姓就象接受年夜饭一样接受这一文化事件。
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它并不说明1984年往后的每年都要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但从40年的历史发展看,春节联欢晚会的确成了一个必然的事件,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和承载文化发展的新形式,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但为什么春晚现在越来越被人诟病,越来越不招人待见?我看还是央视自己的问题。现在央视把春晚作为政治任务来看待,每年的节目一审再审,每个节目都必须掐时间,甚至是秒都算上了,这就有些过分了。老百姓的话,春晚现在越来越没有意思了。说到底春晚就是一台文艺节目,就是让老百姓高高兴兴过春节的一台节目。
记得1983年的春晚,还可以让老百姓点歌,结果李谷一连唱了7首歌。老百姓喜欢,结果当年她的“乡恋”就传遍全国,而据说当时的某些领导还反对,是黄一鹤导演力挺,这首歌才传遍全国,受到老百姓的喜欢。
既然是联欢会,就不要什么都搞得那么正规,正统,否则就失去了“联欢会”的本来意义。现在的春晚可以说还不如“网络春晚”,网络春晚的节目都是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
可以保证“正能量”,但“正能量”应该为老百姓接受,不要说教式的“正能量”。记得有一年一个地方台春晚,节目和边防战士连线,人们在享受欢乐生活的同时,知道我们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节目让现场观众都感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才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现在的春晚越来越为人诟病,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说实话,不是为了“守岁”,吃饺子,我都不看春晚!现在的春晚能够有几个节目能够给人留下印象?哪首歌曲能够十几年流行?现在春晚不受待见,又不让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春节越来越没有意思。
有意思的是,22日冬至那天,湖南浏阳燃放一夜烟花爆竹,第二天官媒的公众号有一句话引人关注“昨夜满城烟花过后,浏阳天空依旧湛蓝”。这句话打脸“专家叫兽”,打脸那些禁放烟花爆竹的地方政府。
总说“欢乐祥和”,欢乐祥和体现在哪里?地方政府就是“懒政、庸政、霸政”,用公权力打压真正的民意,用公权力维护政府的威严,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政府吗?中国传统节日现在还有多少是自己的?大家看看还剩了什么?中秋节吃月饼,现在月饼都不吃了,月饼当成了送礼的一个东西,成了“腐败的代名词”。清明节,去上个坟还不让烧纸,说烧纸害怕引起火灾,全都禁掉了,也不让放鞭炮,不让烧纸。我们的元宵节就吃元宵吗,我们以前的正月十五都是放花灯,猜灯谜。
20多年前长春的南湖公园还有冰灯,因为有一年北京的冰灯游园会发生事故,结果现在许多北方都取消了冰灯游园会。城市这些全都没有了,火树银花都没有了,为什么?害怕空气污染,害怕安全问题,全都没有了。非要走到这一步吗?我们的中秋节已经被韩国申遗了,我们清明节已经被日本申遗了,难道让我们烟花爆竹也被别人申遗了我们才能重视吗?
中国传统的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最重要的内容,只有烟花爆竹才能体现出中国过春节的这个气氛,这个动静,这个声响。而现在过春节的气氛大家还有吗?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眼中,过春节过不过都无所谓,只不过放了几天假而已,看春晚一家人都在玩手机。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就不重视,自己国内所谓的专家就在打压。春晚不好看,又不让燃放烟花爆竹,春节还有什么意义? 
十九大报告曾经说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希望春晚的导演们站位于人民之中,创新性发展,用“文化自信”这张王牌,再创春晚的辉煌。
作者:甄春延写于2022年12月28日
作者简介:甄春延 (笔名春城旧友)、男、现年64岁、“春城资讯”义务编辑、吉林省直机关退休干部、一生始终酷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