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次韵雪后书事》诗二首其二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二
[宋]朱熹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论文把酒话偏长。
网友守望杏坛问:求教先生,这首诗尾联的前半句该如何理解?
钟振振答:这首诗里的疑难点较多,不仅仅是尾联的前半句。还得从题目开始,一句句往下说。
(一)次韵雪后书事
从题目可知,一位朋友先写了《雪后书事》诗。朱熹奉和,用的是原唱的诗体——七律,并严格按照原唱的韵脚,亦步亦趋,依次押韵。这样的做法就叫“次韵”,也叫“步韵”。
原唱作者是谁?朱熹没有交代。要考清楚这个问题,颇费口舌。怕大家不耐烦,且等说完全诗,再作细致的考证。
(二)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首联的这两句,是写自己的居处。何以知之?因为下文第五句才说“故人闻道”,即听说老朋友如何如何。所以,我判定诗人是从自己这一面下笔的。
“虚堂”,即空堂。它可以指居处比较俭朴,没有什么陈设;也可以指居处比较寂寞,没有什么客人。这里都说得通,甚至可以说两者兼而有之。因为“满山残雪”,自然难得有客人来,故不免寂寞。至于俭朴,则可于下句见出:想来我的居处很像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口庄园吧。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〇下《文苑传》下记载:“(王)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辋口”,即辋川的出水口。辋川,在今陕西蓝田县。山中有多条溪水会合,如车辋环凑,故名。“辋”的本义是车轮的外框。王维中年时在蓝田山间购置、营造了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那里自然风光清幽美丽,但王维的别业并不豪华,因为他信奉佛教,日常生活还是比较简单朴素的。
(三)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颔联的这两句,承上继续写自己的居处,但加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
上句是说自己没有钱财,不怕盗贼光顾,故院门虚掩即可,无须用锁。
下句中的“藜床”,是用藜的茎编成的简陋床榻。古代的“床”,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藜床”也不例外。
北周·庾信《奉和赵王隐士诗》曰:“鹿裘披稍裂,藜床坐欲穿。”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诗曰:“衰颜更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刘言史《山中喜崔补阙见寻》诗曰:“白屋藜床还共入,山妻老大不羞人。”皮日休《夏初访鲁望偶题小斋》诗曰:“半里芳阴到陆家,藜床相劝饭胡麻。”宋·葛胜仲《点绛唇·县斋愁坐作》词曰:“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杨无咎《水龙吟·雪》词曰:“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刘克庄《水调歌头·和仓部弟寿词》曰:“苦羡阿龙则甚,学取幼安亦可,坐穴几藜床。”以上诸例,皆言“坐藜床”。
又,北周·庾信《奉报穷秋寄隐士诗》曰:“藜床负日卧,麦陇带经锄。”唐·杜甫《元日示宗武》诗曰:“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韩翃《张山人草堂会王方士》诗曰:“新湿头巾不复篸,相看醉倒卧藜床。”严维《酬耿拾遗题赠》诗曰:“水巷惊驯鸟,藜床起病躯。”权德舆《田家即事》诗曰:“闲卧藜床对落晖,翛然便觉世情非。”宋·苏舜钦《依韵和胜之暑饮》诗曰:“真气潜遁亡,半夜忽发霍。呕泄不暂停,迸筋走两脚。初如巨绳缠,忽似秋蚓跃。委顿体不支,藜床为穿凿。”僧道潜《平山堂观雨》诗曰:“午枕藜床梦忽惊,柳边雷送雨如倾。”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诗其十二曰:“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以上诸例,皆言“卧藜床”。
至于唐·于鹄《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诗曰:“醉卧枕欹树,寒坐展青毡。折松扫藜床,秋果颜色鲜。”则兼言“坐”“卧”。
客来而“共藜床”,无论是共坐藜床而茗谈,还是共卧藜床而醉眠,都见出诗人待客之真诚。而所“共”只有简陋之“藜床”,又可见诗人平居之清寒。
朱熹少年丧父,家境比较寒素。成人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而居官清廉,虽衣食无忧,但也并不富裕。诗中云云,大体上反映了他的实际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