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商会 (ICC) 2022年年会主题演讲
疫情后的资本市场
--樊功生
(2022年12月21号,线上)
......
首先,我感到十分的荣幸能参与这个盛会。谢谢邀请。至于这个演讲,倒是的确让我非常忐忑不安。这个题目太大,牵涉面太广,实在是难以把握。在座的都是大企业,有着非常深厚的全球商务和投资背景,不少同行应该在很多方面比我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所以,这个发言就算作是一次朋友聚会,聊聊天,顺便抛砖引玉吧。
当陈总上个月提起这个演讲,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应该找一位知名人士。因为大人物能代表一方权威的观点,而且有些追随。从而在市场上成了一种驱动,所谓self fulfilling process,不过是否可以持之以恒,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当然,真正的大师本来就不多,2022年无疑是个难以驾驭的一年,似乎又有些大师也不再是大师了。这样,就让我这样的围观普通人也有了些说话的机会。就像世界杯的结局,精算出来的概率似乎也跟拍脑袋出来的结果也差不多。
当然,我觉得专家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对形势的预判和预测,很多也是基于历史数据的积累得来的结论。在前方一片迷茫的时候,有些聪明的人能站出来,指个方向也是相当有意义的。只是云消雾散之时,经常会发现是走了个南辕北辙。但也无所谓,有个指引总比没有好。而且到头来,谁也不记得谁都说了些什么,也没什么人在乎。其实他们有时 说得也是对的,但市场毕竟不同于气象。当所有人都相信某件事会在下半年发生,很可能在上半年就把它炒上去了,以至给年底留下了一个失望,甚至悲剧。

我本人充其量只能是个旁观者,做了所谓几十年的 backseat driver,老司机了。也很难做到旁观者清,只想跟大家探讨探讨这一路上碰到的问题和疑惑。
今天的题目是组委会提出的几个之一。我看到以后发现很有难度。首先什么是“疫情后”,就很难说得清楚。是某某专家说了算,还是某某决策人说了算?
这让我想到2003年,当时美国的小布什总统,身着迷彩服,登上林肯号航母,并精神十足地来了通宣告。身后还拉了个巨大横幅,上面写着“Mission Accomplished”,以此宣布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当然,快20年过去了,伊拉克和中东似乎并没有换来一天的太平。这事他说完,就完了么?
不过,在我们这个狭隘的投资小群体里,我们可以这么试图去定义一下这个“后疫情”:也就是说,只要疫情本身已经不再是市场驱动的主要起因和动力,应该可以说就是后疫情的市场。虽然目前的状况很大程度是疫情的后果,但市场总是在向前看。从这个角度来看,欧美的资本市场应该已经进入了后疫情的阶段,而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在走出疫情的路上。

如果这个理解是合理的话,后疫情时期的全球资本市场,不是更陌生,而是更熟悉,这是件令人欣慰的事。比如今年美国市场上,最主要的关注早已不是疫情及其防控,而是经济基本面和美联储的政策。这基本上反映了这个市场,在参与者和操作者眼里,已经恢复到了,过去几十年的那个一贯的状态。
众所周知,自美联储今年三月开始了升息,尤其是6月和11月之间连续四次加息75个基点,再加上12月份的50个基点,已经将联储的利率,或fed funds rate,从接近零的位置,提升到4.25-4.5 这个水平。这个速度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的,自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标普500指数今年也随之下降了20%左右。也应该是自2008-2009年以来,市场的最大的一次回落。虽然之间有几次反弹,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下行的基本趋势。
在操作层面上,我个人觉得有几个重要的风险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是不能假设我们未来还会长期维持在一个极低的利率环境里。市场上不时会出现的一些小小乐观行为,比如在自今年10月中旬至12月初。这里很大程度来自一种期待,也就是利率会在明年上半年置顶,接而可能会迎来一个降息的周期。当然不能说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最近两次的经历,也就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带来的市场压力,迫使联储的货币政策来了个大转弯,从之前的大幅度升息,很快又回到接近零利率的状态。而之前美联储在2008年的大幅度降息也是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股市崩溃,而做出的快速反应。十几年了,市场上也产生一种固有的思维,也就是零利率也许是一个新常态,也是波动性后自然回归的水平。
但如果我们再往前看,比如2004年中期至2006年中,联储将利率提升至5.25%之后,一直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更有甚者,自1995年联储将利息加至6%之后,连续五年多,除了一些微调的动作(一般在75基点之内),利率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并且在1999-2000年又再次加息到6.5%,直至internet bubble 造成的市场震荡,才开始大幅度降息。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美国的房屋贷款利率大都在 7-8%这个区间,远远高于现在的水平。这个旧常态会变成新常态吗?或regime change? 不确定,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吧?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90年代这五六年中,通胀率大都是在3.5-4.0这个区间,而联储利率,fed funds,却一直保持在5%以上。而今天呢,通胀应该远远高于这个水平,比如上月的CPI 指数是7.1%,而core CPI,也就是除去能源和食品,也在6%的水平。这样的话,那利率大幅度地回落还有空间吗?仔细想想,是否应该让人有所警觉。如果美联储明年不降息,或甚至再来第二波升息,市场有充分的准备吗?我的直觉是没有。12月份的市场已经有所表现,今后还会更多。
要知道,美联储的责任不是股市的涨跌,而是管控通胀,就业等等。没有一届联储会会愿意因为通胀的失控而背一个历史包袱,不管股市如何蓬勃。当然市场上总有很多人会一厢情愿,也是没办法的事。
第二个风险点是对利率曲线倒挂的解读。所谓倒挂,就是短期的利率高于长期的利率,或者yield curve Inversion。常常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或前兆,也就是暗示即将到来的经济衰退,即recession,那么联储的必然措施是重新回到降息的周期。目前的倒挂状况还是非常明显的,比如3个月和10年期的利率差是在 -70个基点左右。各种各样的预测模型甚至可以给出一个明年recession 的概率,比如40%左右。
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利率曲线上的不同的点,或 maturity之间有它们一定的内在关系。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它所引伸出来的forward rates,也就是未来某个时间点,比如一年后,的利率期待的水平。一个倒挂的曲线无疑是在提示,未来的利率是低于当前的水平。
这一点大概是目前市场上普遍接受的期待,而且有些理论根据。但这其实是有很大的风险和瑕疵的。首先曲线的倒挂,除了联储的货币政策,还有其它的原因。一般来说,央行只能在短期利率的调控上有明显的作用,每次它的政策基本是调整fed fund target rate,而这是一个隔夜的利率,即overnight rate。至于前面提到的10年利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市场的供需影响。
正因为如此,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中长期利率迟迟没有跟随fed funds 的调整而下降,当时联储也感到很无助。其实中长期利率,比如10年利率,在当时是一个更至关重要的基准,因为绝大多数的房屋抵押贷款,就是mortgage,都是基于10年的国债利率。于是,联储果断地跳出了常规的货币政策,而大量地购买了中长期美债(treasury securities),以及部分其它债券,如高质量企业债和房屋抵押债,Fannie Mae,Freddy Mac等等。人为地压低了中长期的利率水平,自然也加深了曲线的倒挂。如果用这样的曲线形状去导出经济衰退的概率,无疑会有不少偏差。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夸大了未来利率下滑的概率。
现在的市场也一样,只是中长期债券的需求主要来自机构投资人,特别是各类保险和养老的行业。随着利率的上涨,这些行业的需求也在增加。比如中长期国债利率接近4%左右的时候,那么其它信用债也可以回到5%或6%的水平,就会变得非常有吸引力。比如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通常在百分之三点几,如果可以买到5-6%的信用债的话,他们的资产负债的管理应该会变得相当直接了当,且风险大大降低。之前在长时间零利率状况下,这是个很麻烦的事,很多公司只能转而投向Private equity,甚至equity derivatives,来满足liability 的需求。在今年的股市下降,应该出了不少问题。总之,现在机构这类需求和购买,在曲线上是做了2008年危机中联储做的事。
在这儿补充一点的就是,市场的行为往往是个期待与现实的平衡。比如明年recession这事,每个人都很明白,也这么预期的。三年疫情带来的巨大创伤,应该是有个不可弥补的后果。那么模型推断的结果是否还会实现呢?会的。只是这些信息和预期至今为止,是否已经进入了市场?如果是,那么市场上的投资人是否早已有所布局了呢?比如今年股市的大幅度崩溃,是否已经在预估了这个recession 的不可避免的到来呢?应该是。
这些都值得思考和关注。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近年来那些个深深浅浅的recession,之后又伴随一次更大的上涨,比如2021年的牛市,又比如 2010-2019年八九年的市场,等等。正是因为人们总是在观察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每一次反弹似乎总比前一次来得更早一些。所以不能一味机械地去生搬硬套那些历史数据和它们的pattern,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弄不好会总觉得会晚了半拍。正确的预测但没有恰当的timing, 同样会是个失败。
说到这儿,我也想起2008-09年的市场,次贷危机引发的巨大冲击仍然记忆犹新。当时中投公司刚刚成立才一年多,大部分组合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现金是个最大的优势,所谓现金为王。当然在什么时间点放出去,以什么渠道放出去是最为纠结的问题。就在09年初,记得一天我们的楼董事长跟我说,有些机构已经打算在抄底了,我们是否也应该动起来?于是,通过酝酿,公司的公开市场团队于那年三月开始布局全球股票市场,并在整个一年内有纪律地大幅加仓,回头看看,效果还不错。
逆向思维,起点是看市场另一面的风险,是否算够了。更重要的是在普遍接受的思维中能觉察到它的不足。往往都是这样,即使经济状况仍有待恢复,但市场总是走在现实的前面,也常常走在经济模型前面。
应该提到的是,上面提到的布局和加仓几乎都是运用了指数基金,从而加速了投资进程,降低了投资成本,且抓住了beta的机遇。当时运用了被动,说实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市场走得太快,以至于没有时间,去找所谓更好的投资目标和基金管理人。
这儿也同时引入了另一个方法论的话题,那就是,被动vs主动管理。
十多年过去了,这个主动和被动的争论依然存在。从数字上来看,是被动越来越占上风。事实上,自2000年开始,指数基金占整个股票基金的比例已经从3.5%逐渐增加到目前的17%以上。而且毫无疑问,这个占比将来还会继续上升。记得年头看过一个报道,在整个2021年,几乎80%的主动管理的股票基金都表现得低于指数基准。当然2021年是一个蓬勃的牛市,要超越基准似乎难度更大一些。今年的数字还得等等,从相对收益来说,但愿会比去年好一些,但应该不会改变整体的状况。
既然如此,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投资人还在拼命地去寻求主动管理的投资组合呢?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一种冲动。每个基金管理人,或多或少,总是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比其他大部分人更好。同样,投资人也觉得,会找到比基准表现更好的管理人。从之前的数字显示,其实都是在寻求一个小概率,大部分时候是会失望的。
不过也无可厚非。人总是在追求超越。优秀都是小概率下产生的,大概率下一般都是平庸。但反过来,在现实面前,平庸却往往是一个合理并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我参加工作比较早,八九十年代跟现在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它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给了少数人和一些大的投行相当大的优势。那些人和机构手上的信息资源可以让他们相对轻松去赚钱。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这个现象在这几十年也渐渐打破。以至于这些个别人和机构的作用在被大大削弱,同时所谓的大师们也常常像裸着身子的演员,不时地露出尴尬。也许,世界正在走向平庸。
这次我特别感谢我的老东家中投公司邀请我来参加ICC的会议。前面也提到,我也是从中投走出来的学员,当然之前和之后也在国外的企业做过,比如现在的Lazard,之前的JP Morgan, Lehman Brothers, 以及其它欧洲投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多方面比较起来,中投公司的特殊地位和它的历史作用是其它机构很难相比的。我就拿一两个方面来说一下吧,比如,组合持有的长期性和分散度。
主权财富基金,由于它的资产规模比较大,绩效考核的时期比较长,可以坚持长期投资,分散布局这个理念和操作。说白了,是因为它们撑得住。但大部分商业化的投资者做不到。对他们来说,这几乎是个luxury。
记得之前在莱曼工作的时候,每到季度末,各交易部门要大量减仓,杠杆太高,资本金不允许。其它的投行也类似,只是莱曼的情况严重一些。自然,到了危机时刻,流动性的问题就彰显得比较突出。所以大部分的所谓自营交易期限都是偏短期的,比如一个季度之内。
再比如,通常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人对投资人每月每个季度都要有书面的正式报告,其实每天的组合价值也是市场定价的,即所谓Mark to Market。这类程序限制商业的管理人的投资期限,他们不得不增加换手的频率,自然也就缩短持有期。当然还有一些实际的原因,就是商业管理人是每年要绩效考核,而大的主权财富基金的考核时间很长,比如中投就是十年。所以,长期投资对大型的财富机构是完全合理的,但市场上一般很难做到。
分散投资也是一样。这里的问题和区别跟前面的长期投资差不多。比如,主权财富基金,大的养老金,Endowment funds,等等,在另类投资领域非常活跃,尤其是在前一阶段零利率的市场环境下。我们也知道private equity 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高集中度的投资方式,当然直接投资更是。那么这是否违背了分散投资的基本原则呢?也不是,原因是当你资金量充分大时,你可以选择很多不同行业,不同方法,不同时间点的私募或直接投资方式。作为一个总组合,它是分散的,而且不仅仅在目标和行业里,在方式方法上也是。而很多的商业机构很难达到的,个人或小机构若在这个圈子里玩,的确得一篮子鸡蛋赌一把。
我其实并不反对赌一把。人,生来就是想要赢,冲动还是很可贵的。没有冲动,就没有追求,就没有杰出的投资人,就像没有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当然就更没有世界杯。如前面所说,这是个小概率的途径。但这个世上,这个行业,也许需要有人去试试这些小概率,创造一些奇迹!但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和理性的认识,也就是,所谓奇迹是某个时间点,或某种状况下的一次偶遇,若把它作为一个常态,是有点危险的。
大部分的人或机构,包括我自己,很大程度上不会比标普500做得更好,也可以一辈子就赖在指数里,过着平庸的日子。然后心满意足地说,这个时代不需要什么英雄,也没有什么真正的英雄。
今天没有来罗列什么数据,也没有漂亮的图表,更没有什么高瞻远瞩的观点,可能会有些失望。主要原因是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试图做这些伟大的事,各位也听的多了。当然最终的判断,决定和结果都得由各位自己担着。不管怎么样,还都得靠自己。
作为结束语,我想起一首英文歌,歌手名字叫Tina Turner,是这样:
Looking for something we can rely on
There's gotta be something better out there
Oh, love and compassion,
…
All else are castles built in the air
…
We don't need another hero
We don't need to know the way home.
大概不用翻译了,我也说了不少了,耽误各位很多时间。疫情严重,祝各位康安。这次讨论我很开心,愿大家也很开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