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他乡庆“八 .一”
○作者:余泽江
1969年八一建军节,是我入伍后的第一个建军节。也是我们139野战医院第三医疗所在异国他乡----老挝纳莫县过的第一个节日。
这是一个庆功的节日,这是一个中老联谊的节日,这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对于我来说,它又是一个富有趣味性的节日。

人,总是在社会中生活,在接受教育中成长,在锤练中进步。虽说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但外因的帮助、影响、启迪是不能忽视的。入伍几个月来,我的思想渐渐从一个农民的自由散漫习惯,转变为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言语行动上也能遵照毛主席教导,把持是非界限,工作奋发向上。这,不能不说是组织的培养、领导的教育、同志们的帮助、事件的启迪而产生的结果。
1969年7月,那时我在三所内科当卫生员。31日下午4时许,正好我下了行政班。我的同乡、表兄陈思玉战友约我:“明天是建军节了,我今天下午休息,你得空吗?”我说:“我刚好下班。”他说:“那好。我们去纳莫寨买几个菠萝密,明天好给伤病员过节。”
陈思玉是1966年在地方上入了党的“老党员” ,入伍后身先士卒,处处起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被干部、战士称为“革命老黄牛” 。1969年“七一”,被院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出国后,陈思玉被任命为休养灶即伤病员灶炊事班班长。
我们出国时,每个人都换了一些老挝币,可以在老挝向老百姓买些农产品。
老挝的物价比我们国内便宜太多,如在纳莫寨中,一角人民币可以向老挝群众买一大串香蕉,或一个菠萝蜜。
我们向管理员秦本光请假,他听说是为伤病员过八一节去买水果,又是2人同行,就同意了。
我们两人跨过医疗所门前的纳莫河,朝对岸田坝中走去。时下,老挝种着大片大片的罂粟。在我们河对岸,这几天整坝子罂粟花开得十分茂盛,非常漂亮。我们顺着田埂小道,一路欣赏着罂粟花,一路畅谈着在部队的生活、工作体会。
我和陈思玉快走到纳莫寨子边时,突然,陈思玉大吼一声:“拐了,所里出事了”。
我返转身来一看,医疗所上空浓烟滚滚。
“医疗所着火了!”陈思玉说:“快跑回去!”我说:“我们马上到寨子了,再说火这么大,等我们跑回去也晩了”。
因为去纳莫寨的路上,陈思玉走前我在后。田埂很窄,为了越过我,陈思玉用力一掌把我劈下田坎,也不管我,拔腿就往医疗所飞跑。
我看到陈思玉往回飞奔,犹豫了片刻,也只好跟着他往回跑。但他速度太快,我追不上,我跑到半路,他已冲过河,钻进医疗所里。
等我赶到时,全所老少都围在发电房处灭火。 有泼水的,有挖土往发电房里递的。教导员郑谦和秦本光管理员的上衣被烧得残缺不全。在发电房内救火的几个人,全是花脸黑汉,根本认不出谁是谁。
原来,这火灾是刚调到X光室(兼发电)的湖南兵李宣坦下班后,为做好事,去发电房擦洗机器。因刚到职不几天,不懂明火不能接触汽油,将点着的马灯拿去看汽油桶,引燃了汽油。情急中他用水浇,一盆水泼过去,更是火海一片。他跑得快,一个箭步就冲出了发电房,没有烧着他。但大火烧着发电机,如不及时扑灭,发电机就会爆炸。如引燃几桶汽、柴油,等同于爆炸一颗大炸弹,将危急全所伤病员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这个发电房是1967年第一医疗所建所时,在108兵站骡马运输队官兵帮助下开凿的。医院因要给伤病员手术、医治,离不开电。而老挝纳莫又没有电网,医疗所只得自备发电机发电。这算医疗所的重要设施,属重点保护对象。为了预防美帝飞机轰炸,发电房就从纳莫河岸边医疗所下方的山坡上,朝山体内挖了个窑洞。整个发电房都在地下,里面有十来平方米宽,摆一台发电机和四五桶油,就没有空间了。发电房只有一个出入口,就是从地面斜着向窑洞中伸进去七八步梯坎,能容2人并排通过。为防止暴露目标,里面的排烟系统是顺山开挖隐敝烟道,将发电的烟排到山那边去。如此狭窄的空间发生了火灾,可想而知灭火救灾是多么危险而艰难的事。
说时迟,那时快。在这最危急关头,郑谦教导员第一个抱上自己的棉被钻进被大火吞嗤的发电房,将棉被压住发电机上的火苗,又用土盖着棉被。人们也学着郑教导员,扛来棉被,发电房内的大火被压住了。
陈思玉跑到时,大火还很凶,他就冲进去用衣服打,用土盖。有几个装满油的油桶在发电房里,时刻都有爆炸的危险。陈思玉、谭世国二人不顾一切,奋力将油桶一个个推出发电房。两个人被烟薰得咳嗽不停,头发也烧焦了。
我跑到发电房时,火烟还很大,也参加到抬土压火行列。
冲进发电房的有四五个人,个个都受了伤,郑教导员的手还被严重烧伤。在全所同志的努力下,大火终于被扑灭了!避免了一次重大的灾难事故发生。
从这件事上,在陈思玉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闪光点。受到了极大震撼,得到了启迪:“为什么见到医疗所冒隆烟那霎间,我和陈思玉的表现差距是那么大?为什么陈思玉首先想着的是救火,而我却认为跑回去也晚了呢?这就是觉悟的不同,思想境界的不同,人生观的不同,党员和我这个非党群众的大不同。我确实距离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差得太远,从思想深处当好一个军人的尺度还很浅。我下定决心,要向陈思玉和一切先进的人们学习、看齐,做一个象陈思玉那样的毛主席的好战士,争取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陈思玉在老挝纳通

△威武雄姿的陈思玉
1969年8月1日,建军节。
昨天刚战胜火灾,院党委发来嘉奖令,表彰三所官兵大无畏精神,保住了国家财产和全体人员的生命安全。并给三所送来一头牛和一头猪,既是过“八.一”节的慰劳品,也是对三所官兵的奖励。
说来还真有趣。牛和猪运到老西线进入医疗所那便道岔路口,便道烂得无法通车,只好把牛和猪放下车来用人赶着。
这头牛是肉牛,也是雄性。走着走着,老挝群众散放的牛群在森林中哞哞叫。牛类好像没有国籍限制,语言也没障碍,或许是有雌性呼唤,激发了它的荷尔蒙。这头中国雄牛被老挝雌牛一招呼,就拼命往森林里奔。把牵牛绳都扯断了,一下跑得无影无踪。
这牛是国内首长和人民慰劳三所伤病员和工作人员过八一建军节的。跑丢了,怎么向伤病员和干部战士交待?教导员郑谦立即带领七八个人向森林追去。走了三四里,追上牛群。但是这头牛已和老挝牛混在一起,要捉住它可不那么容易。首先是国际问题,如果老挝群众产生误会,那就成了大问题:谁说得清是中国牛还是老挝牛?
郑谦只得留几个人看着和跟着牛群,他则带领翻译去纳莫县找县长帮忙。
县长听了,也左右为难。这中国牛和老挝牛混在一起,这一群牛是那个寨子的,那一家人的,还真无法说清。
县长是老挝人民革命党的,对中国援老抗美、援老筑路部队很友好。立即令纳莫寨民兵向附近几个寨子去下达通知:都来为中国医疗所辩认中国牛。
这一招真灵,七八个寨子的人都来了,很快就辩别出了那头中国牛。
这真的很有趣。

△三所在纳莫
在找牛的同时,医疗所展开了庆祝建军节42周年活动的准备工作。先是里里外外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然后贴标语、挂彩旗。在河岸简易操场上方拉起了“热烈庆祝建军四十二周年!”的横幅,这算是会场。
牛找回来了,大家欢呼雀跃。在那个艰苦的年月,能吃上一顿肉,是多么不易的事。
纳莫县县长率领纳莫县文艺队和十多名群众代表来医疗所,祝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节日。给三所带来了各种水果,还有鸡蛋、鲜鱼之类的慰问品。
下午2时,纪念活动开始。全所工作人员、轻伤轻病员和纳莫县群众代表,整齐地坐在操场上,歌声嘹亮,气氛高昂。
丁文营所长主持会议。郑谦教导员致词,他从南昌起义讲起,回忆了我军井岗山艰苦斗争,长征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欲血奋战,抗美援朝的壮丽诗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伟大贡献。而今的援越抗美、援老抗美新的形势,勉励我们要踏着先烈的足迹,朝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前进。使我们懂得了很多军史知识,明确了任务和肩上的担子。
王建琪副所长宣读108兵站驻纳莫电台送来的139野战医院党委给三所的嘉奖令。同时宣布医院对在“7.31” 救灾灭火中表现突出的陈思玉、谭世国记三等功一次和对管懋钧、胡基琼等7名同志通令嘉奖的电讯通报。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接着,老挝人民革命党纳莫县县长讲话,由赖其富翻译向我们作翻译。大意是:在老挝抗美救国斗争最危急关头,中国人民给了我们无私的援助,毛主席派你们来到老挝、来到纳莫,帮助我们修公路,为老挝人民造福;医疗所还热情为老挝群众看病治病,挽救了数以百计的老挝人的生命。我们世世代代不忘中国的援助。我们一定在苏发努冯亲王领导下,彻底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在老挝的走狗,建设一个崭新的人民当家作主的老挝。

庆祝活动最热烈的,是纳莫文艺队和三所业余文艺队的联合演出。纳莫文艺队有独唱、合唱和独舞、队舞。我们三所的朱荣华、李新芳、张柳清是医院宣传队的骨干,演出节目对于他们来说,是轻车熟路,随手拈来。朱荣华的手风琴独奏、李新芳的独舞、张柳清的独唱,都博得热烈的掌声。尤其是纳莫文艺队和三所联合演出的洗衣舞,更令人陶醉。
最后,全体参加活动的中老两国兄弟姐妹,手牵手跳起老挝传统舞蹈“团结舞”,把庆祝活动推向了高潮。
这是中老团结象征的庆祝活动。
然而更逗人的趣事,还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庆祝活动结束后,杀了牛,宰了猪,将好肉给伤病员,边头角料给工作人员,庆贺我们到老挝的第一个建军节。
炊事班接受做饭做菜招待老挝客人的任务,所里就安排把面、肉、粉丝、鸡蛋之类的物资,分发到各科室,让大家自己动手包饺子过节。
我出生在乌蒙大山,自小吃的是苞谷面和洋芋,以苞谷为主食,大米很少。麦面的食品非常稀缺,只见过挂面。
到了部队,每当包饺子,我们就要求吃米饭。前几次都被批准了,我也不知饺子是啥味道,就是不愿意吃。
我向护士长燕桂兰申请吃米饭。燕护士长去向管理员秦本光报告,秦本光又去向主管行政的王建琪副所长请示。
王建琪一下火了:“什么?不吃饺子?这是在国外。当兵的,走南闯北,哪里都是家,东南西北的生活都要适应。如果我们部队调到北方去执行任务,还要从贵州给他专门调苞谷?”
不等燕桂兰开口,王副所长继续讲:“当兵的人,什么苦都要吃,饺子就不能吃了?他一个人就要搞特殊?炊事班今天有任务,难道为他一人另起炉灶不成?不要惯坏了他这个脾气!”
燕护士长满肚子火气,回到科里就把王副所长的话原原本本传达到全科,当然少不了批评我:“小余,王副所长批评得有理。如果我们调到河北、山东,难道你要饿死?”
孙淑华医生一边包饺子,一边劝我:“小余,饺子很好吃的,比大米饭好吃多了。”
朱美玲护士告诉我:“我是云南人,开始也吃不来饺子,后来慢慢就吃得来了,饺子又香又有美味。”
我不听他们的,赌气说:“不给米饭吃就罢了,还批评这么多。我今晚不吃饭也死不了。”
谢云芬几个女兵去田坎上拔些野芫荽来拌在辣子水里,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谢云芬是贵州兵,比我们早入伍一年。她对我说:“有这野芫荽拌着,饺子更有味了” 。

△在老挝纳莫医疗所(后排右1是我)
我仍然不听,心想:工作人员包饺子,伤病员肯定吃饭吃炒菜。我就去找陈思玉,他是班长,匀一碗饭给我吃,肯定行。
我去到休养灶,王副所长正好也在那里。他说:“我估计你会来这里。我已给陈班长下了命令:谁要来修养灶找米饭吃都不行,谁敢给,就处分谁,你还是规规矩矩回科里吃饺子吧”。陈思玉也劝我说:“实际上饺子比米饭好吃。开始我不是和你一样不吃吗?现在我要吃两大碗。今天我是帮不了你了。”
路已被挡死,我是没招了。遍山是竹笋,我去挖了几棵,万一晚上真饿了,我就煮笋子充饥。
燕桂兰将饺子煮好,端到办公桌上,大家都抢着吃,惟有我一个人无动于衷。孙淑华医生用碗装了二三个水饺,端到我身边:“小余,香极了,你尝尝” 。
我谢了孙医生,闻都不闻一下,就去病房巡视。
一会儿,谢云芬来喊我:“饺子快吃完了,煮莲花白菜,你吃不吃?”
听说是吃菜,我觉得也可以充饥,1960年饿饭,我们什么野菜没吃过?
燕桂兰、段美玲她们吃完,看还有些面和馅子,就继续包饺子,说给上夜班的人准备。
我从锅里盛了一小碗莲花白菜吃了起来。燕护士长对我说:“大家都吃完了,我给你煮两个尝尝鲜,如果还可以,我再给你煮;如果真不好吃,你就不吃得了。”

△我(左) 与战友邱生维
我觉得燕护士长说得有理,又讲得亲切。护士长是我们护士、卫生员的直接领导,我还是要听她的劝。就象她说的,尝一个不想吃就算了。
我没吭声,燕护士长知道我同意,就往煮饺子的锅水里放了三个饺子。煮熟了将饺子和辣子佐料拌在一起,递给我:“尝尝鲜” 。
我一接住碗,清香扑鼻,没来得及思考就将一个饺子塞进口中。还没品出啥味道,那饺子就滚进了肚子。我又往嘴里放第二个饺子,哎呀,香极了,真好吃。我又把第三个饺子吃了。燕护士长见我吃下三个饺子,笑盈盈地说:“如何?没骗你吧?”我害羞地一笑。孙淑华问:“还可以吃几个?”段美玲说:“再给你煮十个?”我点了点头。
段美玲往开水里放了十个饺子,煮熟了拌上佐料,倒在我碗里。
燕护士长她们手真巧,包的饺子小巧玲珑,一口一个。馅子拌得很可口,辣子水也相当美味。我第一次尝饺子,觉得它真比米饭比炒肉好吃。
段美玲见我一口气吃了十个饺子,问:“还要煮不煮?”
谢云芬抢着说:“他这个人嘛,吃上口了,不吃三十个都要吃二十个” 。没让我回话,就往煮饺子的锅里放了20个饺子。
我又“尝”完。一直尝到63个。燕桂兰哈哈大笑:“你一尝,就尝了60多个,早叫你吃你不吃,再尝下去我们也包不起,现在肉和面都没有了,也只好委屈你了。”
哈哈!多么有趣的故事!
从此,我一尝鲜就尝了63个饺子的事传遍三所,传回国内,全院都当笑话广为流传。每当贵州、云南、四川新兵分来医院,有不吃这样那样的,领导和老兵们就以我“尝鲜” 的事作教材,说服了一届又一届的“土包子”们。
这,就是我有趣的第一个建军节!
○编辑:李翔昌

作者简介:
余泽江,蒙古族、作家、大专文化、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人。1968年11月入伍,历任战士、卫生员、政治干事、指导员、战地新闻报道组长、昆明陆军学校政治教官。1985年4月转业,历任主任、局长、书记;秘书长。一生以爬格子为己任,著有长篇小说《三节草》、《惜别凤颈桥》、《贤妻似镜》等;记实文学《淬炼年华》、《山路弯弯》、《有故事的人生》等;编著《七星关区史志人物选》、《密林一三九》、《七星闪耀》等大型文献;成书有《泽江获奖作品选》、《泽江散文集》等作品。2009年退休,现居住毕节市七星关区麻园社区。
通讯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五龙桥自建房(留一手烤鱼)6楼。电话13638578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