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 与冲突》(四十)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中国是个一元文化的国家,五千年文化沿革一以贯之;而西方是个二元文化的世界,二元文化互相交织,冲突不断。这就导致东西方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思想定势、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发展形态等多方面出现差异并难以互相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什么是文化意义上所谓的“元”,“元”在中国古代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代表事物的根源性即“万物之始”,《易经》系辞传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及“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里的“元”是指乾坤之卦的“起始点”即根源;第二层意思是代表事物的根本性即“万物之本”,如《春秋繁露.重政》曰:“元者,为万物之本”;第三层意思是事物存在空间的极其广泛性即“无所不处或无所不在”,如古代道家著作《子华子•大道》曰:“元,无所不在也”。通过以上的解释,我们对“元”应当产生一种全面的认识,“元”即是事物的根源,也是事物的根本,其又无处不在,“元”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与“道,上帝,天主,佛性,自性,真主,无极,太极”等等代表宇宙本体的宗教性或哲学性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解读基本雷同或一致。

什么是“一元”性文化?什么又是“二元”性文化呢。我们知道,中国易经中有个关于太极的阴阳鱼图,其图案即太极是个园圈,内部包含着黑白两个似鱼部分,其中黑鱼为白眼,而白鱼为黑眼,太极图中黑白虽然对立,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浑然一体,这里整体称之为“太极”,黑白两鱼成称之为“两仪”,“太极”代表阴阳的和谐与统一即一元文化,而“太极”生出的“两仪”则代表太极内部的矛盾与对立,即二元文化。但“黑白两仪之鱼”无论如何变化发展膨胀,都逃不出太极对两仪之框定,这就是中国太极一元文化的自由与约束,且几千年来太极文化一以贯之。

中国文化着重视太极一元,重视集体精神,重视集权一统天下。西方文化着重于阴阳两仪,重视两元相互牵制,重视权力制约。简单地说,东方文化强调太极的和谐统一,西方文化强调两仪的对立制约,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之初,这种文化差异也导致了东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同走向。
如果做个譬喻,生物从无性繁殖到两性繁殖,从表面看是生物演化的巨大进步,人类的文化也是从一元文化走向二元结构,这也是人类的文化进步,易经文化发展为诸子百家就算范证。但是如前所言,两性繁殖靠异性双方相互吸引交配最终还是要合成一个生物单细胞,才能完成细胞的分裂及成长。文化也是一样,二元文化的交流发展需要矛盾的对立冲突,但是文化的共存又需要相互认同和共性升华来达到和谐统一。这就是自然界的辩证法,因为文化的单一性必然使其走向思想极端,儒道思想对古代工商业“重农抑商“的过度抑制,就是一个例证;而文化的二元性发展也必然使双方走向文明冲突,西方不同时期的帝国建立与分裂,以及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文明冲突的典型例证。
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性,在历史、宗教、社会、科学、哲学等领域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西方哲学上唯物、唯心对立,宗教上有神、无神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对立,科学发展上科学与迷信的对立,以及有形、无形对立,种族民族优与劣对立而导致族种歧视,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的热争与冷战,人文与自然的对立导致了生存环境的恶化,经济领域的竞争(对立)导致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等等。

相对于西方的二元文化,东方的几千年来的一元文化则显得和谐有序,东方强调文化的大一统,没有彼此、高低、优劣之分,天人合一,天下共荣,共同富裕,例如儒家思想中《易经》阴阳和谐的太极文化,佛教文化中的“色空不二”的“一合相”思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一元文化中,每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之间不仅是平等的,而且相互又是转化的,而且与周围其他个体是和谐共存的,共同形成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生物链条的统一体。和谐统一与平等包容在中国的表现,二战时期有一典型的例证,犹太民族在西亚、欧洲等地被列为劣等民族,受到排斥屠杀时,他们来到中国东北和上海,在中国从来没有被中华民族所歧视,另一个例证就是宗教,自唐朝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在中国生根壮大,伊斯兰教在中国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天主教在中国称为基督教,佛教在中国立足的时间长近二千年,但外来思想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碰撞中却是和谐统一,这与在欧洲、西亚、南亚等地出现的宗教冲突、文化冲突、文明冲突相比,一元文化的优势尽在不言中,这是中国一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大统性所致。
东西方文化的初具定型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此时西方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国则是春秋战国时代。西方哲学分出了唯物和唯心,西方政治分出了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西方的思想分出了人文和自然,而这个时期的中国的诸子百家却共同将古老的《易经》的列为“百经之首,文化之源”,无论百家诸子的思想如何发展,大家公认的源头是一个,这就是太极文化,太极一元文化从此树立的至高无上的源头地位。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东西方的思维方法、语言概念、哲学范畴、逻辑推演等都伴随文化发展出现不同方向和定位。东方文化走向了和谐统一,西方文化走向了对立制约。从具体现象上看,东方文化走向是从全局至局部,然后从局部到全局;从宏观到微观,然后从微观又走向宏观;从太极到阴阳,然后从阴阳走向太极,从具体走向抽象,从抽象走向具体;以上这些哲理现象,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定义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由之可见,东方文化是战略性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战术性文化。战略文化与战术文化的碰撞,就是一个太极高手与一个拳击高手的碰撞,前者用的是无穷的智慧,后者用的是有限的力量。

回顾一百年前,刚刚从清朝封建统治中解放出来的中国文化先驱们,愤怒地将拳头砸向中国文化的礼教代表“孔家店”,喊出“自由、民主、科学”的口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一百年过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倡导者孙中山先生最后也将民族生存希望寄托在“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上而非制度构筑上。从西方几百年的民主发展历程来看,西方民主的决策过程实际就是不同利益集团对可得利益的博弈瓜分过程,人道主义的援助过程就是一个表为文化渗透实为经济掠夺的双向侵略过程,人权主义的“干预与解放“过程就是一个殖民主义的帝国侵略过程。二百年资本主义民主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民主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民主决策这一博弈手段,使民主内涵中所蕴含各类利益在各个集团的竞争中达到各自利益最大化,帝国梦想就是试图将殖民文化包装成普世文化,然后永远去奴役世界。
与西方的科技、文化、哲学等不断被后人推翻或更新相比,东方土壤中所存生的哲学、文化、思想等却有惊人的稳定性。我们的中医文化、易经文化、儒释道文化以及三教九流思想等等,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慢慢沉淀下来,犹如坛装的老酒,一以贯之,愈久愈香。中华五十六个民族长期民族和谐稳定也是经久不衰的民族文化认同的主因之一。反观欧洲,从古希腊古罗马帝国时期就开始内部分裂,民族越分越多,国家越分越小,力量越分越散,工种越来越细,文化愈分愈乱。而中华民族不管分裂多少次,最终“分久必合”归于统一!要问是什么力量推动我们如此向心?---这就是华夏文化在五十六个民族中的高度认同!

青蛙被滚烫的水煮死之前,会默默地沐浴在温水的快感里,秋虫初冬之寒冻死之前,会甜蜜地沉浸在果瓤的享受里,二千年来,帝国文化的狂妄与傲慢,大都犹如死亡前的回光返照。从公元前八世纪的亚迷帝国起,到百年前的大英帝国,一代代西方帝国的产生与灭亡,犹如过往云烟,而中华王国虽然更朝换代,但中华文明从未因“焚书坑儒”而停止,从未因“文化革命”而中断,这个东方泱泱大国依然按照自己的文明方向滚滚向前。

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此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金融危机,曾经生灵活现的小龙小虎,霎那间陷入了无尽的悬崖。2007年,十年后当东南亚这一幕金融危机又在欧美上演,历史如之前后相似,因果如是报应不爽,曾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始做蛹者,也品尝到了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酸果的滋味。历史总是这样,上天也许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一切,只是人类就是不情愿相信社会规律的安排,人们对于所有事情宁愿等待用科学手段去作出定论,然而欧洲的千年科学历史证明,所有的科学定论都会被后人推翻或发展,也包括了西方的哲学理论和人文思想等,这也是二元文化的变化性、矛盾性与发展性所导致的必然结局。今天,当欧美帝国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败时,全世界将所有希望之光投向了崛起的中国,具有一元文化基因中国能否担负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筑重任呢?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
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能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就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