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婶
第六章
文/周德香

麦世兴卖了二亩地,去河北请来一位严先生,给他看了坟茔,并和这位严先生成了好朋友,这个朋友没白交,严先生改变了他一家的命运。
迁坟后,麦世兴不顾家人的反对,又卖了四亩地,第二年就闹起了土地改革运动,按人口平均地亩,他家正好被化成中农。接着又给麦子旺寻了个身材高,肩背宽,屁股大的贫农的女儿,定了婚。
和田洪昌人离远了,但相互之间并没停止明争暗斗,对方的情况都掌握得一清二楚,更在暗中较劲,生怕被对方落下。
只有一件田洪昌落后了,一辈子也赶不上,那就是婚姻的事。
严先生又来麦世兴家住了两天,他走后麦世兴对家人说,要给十六岁的儿子成亲,麦子旺说:“这是啥时候,我还想考完小呢,结婚干啥。”
他爹说:“听我的没错,但婚事要从简。”
听说麦子旺要结婚,田洪昌的心里有些不舒服,这小子这么早急着结婚干啥,可自己还没定婚呢,这一步咱咋赶呢?
田洪昌他娘也急了,晚上一家人坐在炕上商量对策。第二天,她买了十个大菓子,称了一斤熟花生,又拿上二十个鸡蛋,去了十里铺她大姑姐田大巧家。哭着把麦子旺要结婚,田洪昌不服气的事说了一遍:“姐呀,您侄子可比人家大呀,他那个拧脾气您知道,说丢不起这个人要下关东,您弟让我来求您,我就舍下这个老脸来了。”
“求我们?”田大巧一时没听明白,不知何意。
“就是把大曼许给洪昌啊,不是为争气吗,别的也没咒念了。”田洪昌他娘不好意思的说明来意。
“可你大儿子洪运还没定亲呢。”闷头抽烟的大姐夫插了一句。
“顾不了那么多了,只要洪昌定了就行。”
麦子旺结婚这天,“福临街”上的老田家也在热火朝天的张罗酒席,宴请亲朋好友,给田洪昌定亲,女方是比他大两岁的亲表姐大曼。
定亲只为争气,实际上大曼并不同意,田洪昌也不喜欢她。第二年颁布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是男二十女十八还是周岁,借此大曼提出和田洪昌解除婚约。
解除婚约不久,田洪昌和刚家村老书记的女儿银盘子结了婚。结婚这天,麦子旺抱着儿子大勇去闹新房,田洪昌一边逗孩子一边说:“子旺啊,你这名字起得好呀,真是子旺,你儿子都会叫爹了,我才结婚,赶不上喽,让你老弟占先了。”

这些年来,这是田洪昌在麦子旺面前说的第一句服输的话。
一句肺腑之言,感动的麦子旺通体发热,眼睛有些潮湿,忙说:“洪昌哥,别心急呀,只要地肥种好就有好收成,后来者居上嘛。”这也是这些年来麦子旺第一次叫田洪昌哥。
不知是麦子旺家的坟茔迁的好,还是名字起得好,第二胎又是个男孩叫二猛,第三胎是个女孩叫三凤,第四胎又是个男孩叫四刚,第五胎还是个男孩叫五强。麦世兴挺着腰板在仙人村走了三年去世了。
这时的麦子旺已励练成一个成熟的男人,再没了儿时的蛮劲,他在慢慢笼络人心,壮大自己的势力。
田洪昌和银盘子结婚后,一连生了三个女孩,是秀春,清菏,月桂;又生了两个男孩,大的保村,小的保民。

表面上两家的关系是缓和了,孩生日娘满月也互有来往,可暗地里两个人还是较着劲。你入团,我入团,你入党,我也入党,你在大队里干会计,我在大队里干保管,最后田洪昌干上了党支部书记,麦子旺猜是他老丈人在暗地里帮了忙。麦子旺只得干大队委员兼治保主任。
他们儿时结下的恩怨,就像埋在地里的草种,不管干旱多少年,只要有适当的雨露和温度,就会冲破积压的土壤,发芽,茁壮的成长开花结果。文化大革命来了,他们又开始折腾,只到后期麦子旺又夺了田洪昌的权。
2022.12.27

作者简介:周德香,1939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商河县,自幼酷爱文学,1959年毕业于乐陵师范,毕业后在商河任教,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业第一线”回乡,随先生霍相新定居沙河乡大胡家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讲台二十多年的周德香再次拿起笔,开始了她一直痴念的梦想---写作,不为发表,只为记录生活。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在省市报刊陆续发表小说、散文等,其中有《世人谁做姜子牙》、《特殊年代特殊事》等,先后出版长篇小说《落凤坡轶事》、《马莲花开》、《满彩》、《奇人三奶奶》和散文集《香土》等,获得广泛好评。
散文《糖纸》获建国五十年征文奖。
2018年商河电视台做了两期专题节目《德香商河》,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很多人在节目后纷纷留言,赞扬这个耄耋老人长期笔耕不缀的精神和毅力。2018年被评为“感动商河人物”。
长期的农村生活是周德香创作的源泉,她的一系列作品中都精彩细致地描述了鲁西北平原上的风俗民情,包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她笔下的人物就像她一样顽强坚韧,历经生活的磨砺都勇敢面对。周德香的小说构思奇妙,故事情节流畅自然,人物语言朴素亲切,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朴实无华的人物真实可信,平实的叙述中真切地透视出人物的挚情实感。
多部作品被《鲁北文学》刊登并转载。长篇小说《奇人三奶奶》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