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让自己独处
文/龚飞
那天周末的同学聚会,简直把我的心情搞得糟透了。参加聚会的有三十多年甚至是四十余年未曾见面的高中同学,但现在都几乎认不出来了。他们或从政、或经商、或搞金融、或搞建筑……似乎都混出了点儿明堂。在聚会中,他们谈论的几乎都是在本系统本行业是如何重要,在工作上是如何得心应手,在生意上是如何如鱼得水……末了,都不忘递上一张名片,补上一句:“有事尽管找我,都是老同学嘛,不用客气!”和他们相比,我是那样的默默无闻,作为一名拿两三千元一个月的企业职工,没有下岗也是万幸,哪还有什么值得在人前津津乐道的东西。即便能写几篇散文、小说之类的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弄几个稿费,但在他们耀眼的权势和财富的对比中,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样的聚会一开始就让我有一种极不舒服的压抑感,直到聚会结束,眼见得大家走出宾馆,纷纷坐进自己的香车宝马奔驰而去,却只剩下我等一些人在等着公共汽车,心情完全被一种卑微与凄凉的感觉所笼罩。
我并不嫉妒自己的同学,他们都是很不容易的人。我只是想尽快从这种极不健康的失落的阴影中走出来。于是我下了车后,便朝我家附近的一个堰塘走去,选择了堰塘边的一个石墩坐下。柔风轻轻拂过,水面涟漪闪闪,暮霭中宁静的景致将我的思绪一页页掀开,几乎让我重新走过一生,或喜或悲都幻化成心中一道难舍的风景。就这样,在静静的回忆中,我的心情开始渐渐趋于平复,当我离开堰塘边的时候,甚至已没有任何的抱怨与悔恨。这,就是独处的魅力。我忽然发现,在庸庸碌碌的营生中,我已经有很长时间再不曾去刻意追求这样沉淀自己的独处,现在想起来,这也是一种愚蠢。
独处并不是孤僻或顾影自怜,而是为了营造一个能够审视并抚慰自己心灵的港湾。在这个纷杂的世界上,我们已经习惯了被人注视的生活,你为谁哭,你对谁笑,你从哪来,你到哪去……甚至你脸颊处偶然落下的一块小疤,你都要想办法为它寻求一个天衣无缝的借口。而实际上,我们所以有很多时候的很多事情,本来是并不情愿去解释的。我们所以总是斤斤计较于自己不够完美,或是自卑自叹活得不如别人,就是没有勇气去正视那一双挑剔的目光。那么,为什么不去争取一个独处的时候呢?

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本色地走进自己的世界,而不必再去为别人隐藏什么。我自己有时候就特别迷恋一个人去外地出差。走在陌生的街巷里,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你可以穿着最廉价的衣服,吃着俗不可耐的饭食;累了,就在路边席地而坐,闷了,就钻进酒馆一通海喝胡侃……只要你感觉舒服和满足,就不用顾忌别人会怎样看你。异乡风雨客,都是赶路人。无论喜怒哀乐,你都是自己的主宰,这才是一种痛快淋漓的享受。而我则宁愿用一百次虚伪的应酬,去换取哪怕一次能够放飞自己的独处时光。
一个人最好的朋友,就是独处,健身,读书,做个有格局的人,宁可孤芳自赏,也不同流合污,烟火里谋生,月光下谋爱,对待生活,取舍有度,两分看透,三分释怀,有则锦上添花,无则依旧风华,谋生的路上,不抛弃良知,谋爱的路上,不丢弃尊严。
2022年12月27日。

作者介绍: 龚飞,男,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