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年话日历
申卫华
进入十二月,时光走到了虎年的尾巴。为了来年即兔年的安排有章,专门购置了一本挂历。
说起挂历进家,还真记事方便。由于每年的挂历,都挂在了客厅醒目的位置,这掌握时令以及要事安排,便一目了然。如每天为星期几;农历为啥节气;何时过年节;婚丧嫁娶的良辰忌讳等,均在掌握之中。
印象中挂历的使用,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而在此之前的日历,人们的习惯是手撕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要撕三百六十五张。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曾在淮海印刷厂学过工,也见识过日历的制作。那日历通过排版印刷,叠成了三百六十五张厚。最后在切纸机上,像切豆腐一样,左一刀右一刀,成了字典一般大小,再经装订便成日历。
凡制作日历的纸,是上等纸张。由于又削又白,所以咱家日历纸是物尽其用。其中常用的是当草稿纸,尤其在上小学时,会用日历纸,演算数学题。而为了不让撕下的日历纸随手扔掉,勤俭的外祖父,会在挂日历的纸版上,圈上一根牛皮筋,每一天过去,这日历纸也不用撕,只需用牛皮筋束住就行。
曾经的日历有大有小,每到年底购买新年日历时外祖父总要买最大的。因为他重视日历,不仅可看时记日,还有其他用途。用外祖父常说的话:“日历纸也是纸,能用一张是一张。”除了当草稿纸,练书法之外,这日历纸最差的去处,还可作引炉烧火之用。
只记得曾经有日历,其每张纸的眉头,还会印上最高指示,即毛主席语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有三百六十五条。什么: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备战备荒,为人民;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如此等等,即短小精干,又好记好背。想当年能背上几百条,如不是年龄尚小,定是学毛选的积极分子。
这调侃归调侃,至于日历何时演变成挂历,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儿。记得最早的挂历,那上面的图片,都是清一色的美女明星,凡在家中挂起,总觉的满堂生辉。其实那时的挂历,已超出记日的范畴,遇到外出走亲访友,送本挂历便是最好的礼物。
老伴曾在纺织物资部门工作过。每年年终,总会从上海托关系,购进各种精美的挂历,并送给有业务往来的单位领导,而随后的生意,便可拍板敲定。因此,这挂历也成为那个年代,沟通感情的桥梁。记得有两年,老伴在帮单位送完挂历后,总会留几本,让我送给本单位的领导。
那些领导收到挂历后,当然非常的开心,并纷纷赞扬挂历的精美。只不过,这挂历的投石问路,以及老伴的良苦用心,都付诸东流,后来再让送时,被严厉拒绝。我会把她送剩的挂历,当着年画一样,挂在小家的客厅中,以及所有的房间里。
曾记得一本最高档的挂历,是用竹片镂空后,粘贴成的山水图画,由于价格不菲,都是送给关键的人物。最后因为有位领导不肯收礼,而成为咱家的墙面挂物。由于那本挂历的做工精致,让我爱不释手。所以还当着工艺品,至今收藏在箱底之中。
而日历进化发展到本世纪,这台历则登陆机关单位的办公桌上。说起台历,其作用也非同小可,不仅有着日历之功能,更有备忘录记事之功效。通常的台历,都是薄铁皮做成的底板,然后将字典一样的台历芯,固定底板之上,每天只需翻过一页,便是时过一日。
台历的每一张,均可正反使用。正面,标明时日、星期、季节,以及空白处可作留言。而反面,则像学习的大百科全书。有医药养身的内容;有唐诗宋词的编写;有党史军史的摘录;有法律知识的普及等等。由于台历每年一本,当看过有用的知识,我会像书籍一样的保存,如2008年奥运知识台历,2010年药膳养身台历等。
手撕日历,墙上挂历,桌上台历,作为日历家族中的“三兄弟”,至今仍然会登堂入室,继续发挥为老百姓服务的功能。不过如今,随着网络通信的高速发展,这手机日历则成为时代的新宠。然而再怎么发展,这日历的前辈,最终也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