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楚之战起因与
汉川马鞍钟离故城溯源
文‖吴雷
春秋后期,吴国和楚国为争夺江淮流域控制权而发动的战争,史称吴楚之战。而令人唏嘘的是,战争的起因竟然是为了一筐小小的桑叶。
据《史记.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记载:“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锺离。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
这个讲叙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卑梁城和楚国钟离城仅一界之隔,有一天,两城的女孩子在采摘桑叶时,因争抢桑叶发生了口角,进而引发两城之间矛盾,继而引发了大规模的械斗,吴国公子光借此由头,遂将发兵将楚国钟离城一举攻下,导致吴楚之战全面爆发。
此番战事之系列典故,后人称之为“卑梁之衅、血流吴楚”。
史志较早见于《左传.成公.成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酉、邾人会吴于钟离”。鲁成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76年。由此说明早期那座钟离城至少在公元前576年已经建成了。 而《左传.昭公.昭公四年》“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咸尹宜咎城钟离”。说的是鲁昭公四年即公元前538年,楚国的沈尹射在夏汭新建了一座钟离城,而这座新城建在哪里呢?
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二十七》有载:在今縣西/故得江夏之名/春秋時謂之夏汭/後世謂之夏口/亦謂之魯口/歴代常為重鎮/梁武帝自襄陽起兵進逼郢城/有數百毛人踰堞且泣/因投黄鵠磯/蓋城之精/也明旦城/降有黄鵠山鸚鵡洲。
南宋罗泌《路史.卷二十五》鍾離.光武為侯國,今濠之治,東六里鍾離古城也,而宜咎之所城,則楚地矣。今漢陽軍。
明代《万历汉阳府志、汉川县古迹》这样记载:钟离古城,在县治东五里,即今五里墩。
《万历汉阳府志.艺文志》:记载有一首关于钟离古城的诗,作者为无名氏:
钟离古城傍江滩,霸道诸雄事业残。
惟有麟经褒贬在,奸回千古骨毛寒。
清代《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汉阳府部.第一千一百三十卷目录》汉川县一栏记载着:钟离古城 路史谓楚地,宜咎之所。城在汉阳军。
《秦志》谓在县东五里,即今五里墩。
《左传·昭公四年》: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箴尹宜咎城钟离,即此。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汉阳府部杂录》:《舆地广记》夏水入沔,谓之曙口。冬竭夏流,谓之夏水。曙口今失,其处又楚辞过夏首,而西浮夏之首也,左传吴伐楚,至于夏汭。沈尹射奔命于夏汭,薳射以繁阳之师。会夏汭夏之尾也。
清代《同治汉川县志》钟离城,在县东五里,即五里墩,高三丈余。
清代田宗汉《汉川图记征实》有文字:钟离城,在治东南十三里,甄山故城南五里许。遗迹尚存,其遗如墩,椭圆形,高七八尺,围约三丈余。相传钟离城故址俗呼烟墩,又曰五里墩,此五里墩因甄山故城而得名也。
从这些古代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并经实地考察后,可以确定“汉阳军”钟离古城遗址,即位于现在湖北省汉川市马鞍乡甄山村烟墩巷。
综上所述,由两座钟离城所记载了两段历史,虽然现今我们大多已还原不了历史的真相,但可从中探究一些端倪一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探寻史迹的征途中从来不乏镌而不舍的一种精神;真相一直都在!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
吴雷,男,七零后;始终以一颗求知的心致力于荆楚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