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山
作者:刘激扬
朗诵:于书兰
夕阳西下,回家的路上,横亘着一座石山,而且那石山怪石磷峋,层层叠宕,寻来找去,只有一条石磴可通向回家的方向。可这石磴越往上越窄,如果一脚踏不实就有摔下悬崖的危险。两个年幼的儿子还在家里等我,我必须赶在天黑前回到家里。
想到这儿,我抬脚登上石磴,一层两层,我手脚并用,战战惊惊,颤颤微微,不敢低头朝下看,只能抬头望向山顶只是脸盆那么大的一块石头。终于爬上山顶,就在我担惊受怕就要踏上那块石头的瞬间,好在山顶有位年轻人向我伸出援手拉了我一把。气喘吁吁的我终于登上了山顶。谢过年轻人,回头望去,这条窄窄的石磴只有不到一米宽,真可与泰山中路那条险道相比。再望向回家的山路,脚下延伸着一条倾斜的沙石路,噢,这不就是自己走了几十年的山路吗?山路尽头那片林业工人家属区,邻近田野的那六排红砖房中间,就是我们母子三人的家!
望着一道道袅袅上升的炊烟在斜阳下摇曳,我加快了下山的脚步。
心里一高兴,我喊道:儿子,妈回来了!
激凌一下,我从梦中醒来了!很庆幸,这是南轲一梦,而且我记住了这个梦。
闭着眼睛想想,这个梦多像目前险像环生的新冠疫情!
我和秉玉兄除了十二月十日那天,跟随女婿女儿乘私家车去了一次江滨洗浴中心,我们有一个月没下楼了!这一个月中,分别远在南国和北方的儿孙们几乎每天都在打电话叮嘱同样一句话:你俩年龄大了,千万别下楼,要是被“阳”了,发高烧骨头疼,咳嗽得嗓子疼,一句话都不想说,可遭罪了。女儿张艳不但再三叮嘱,而且在疫情封控最初的十一月二十九日,就为我们备齐了药品、N95口罩、水果蔬菜肉蛋奶,更有甚者的是这一个月里每隔两三天就送来一次:什么油条豆腐脑玉米饼,什么点心排骨黄面条,我爱吃的她父亲爱吃的她样样买到送到。八十二岁的老父亲心疼女儿不顾被感染的危险,更心疼风雪严寒中她得跑好几个饭店超市才能买得这么齐全,她每送一次就吼她一次,严令禁止:不许再送,送来这么多东西,我们也吃不完。有时吼得张艳眼泪汪汪,擦干眼泪照送不误。多孝顺的孩子!我真有福气,享受女儿这么诚恳周到的孝心。我的小儿媳要照顾在家上高一网课的我孙子,抽空也来送吃喝送药品和口罩,虽然没有女儿送的多送的勤,可她的温柔体贴,殷切周到让我们也感到十分温暖。

一场疫情三年整,发展到今天,考验的是领导者的执政理念和国家实力,考验的是地方党政领导落实防疫政策的力度和措施,更考验了家庭亲人之间的亲情。正所谓患难见真情,防疫如登山。“山”高“路”险,有亲人的关爱与呵护,再险的路上也有安全感。不能出门的日子里,亲朋之间,发一个视频和短信,打一个电话问侯叮咛一声,互送温暖互道平安,心头便如沐春风,如闻鸟语花香。关键时刻,养儿防老的中华传统孝道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危难之中,有人拉一把,这番情谊便山高水长值得永久纪念。
我的孩子们,不管你们在哪里为国尽忠为家尽责,我们都祝福你们平安度过这疫情的“惊滔骇浪”,盼你们健康登上这防疫抗疫的“泰山极顶”,早日迎来东海日出,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光辉灿烂的太平世界!
写于冬至前的清晨

作者简介

朗读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