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差”现象
高增荣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曾讲过这样一个案例:北京市房山区一对七十多岁的老人生养了四个儿女,其中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在那困难的年代,老人自己喝稀饭,把窝窝头分给儿子吃,含辛茹苦,把四个孩子养大。之后,又分别给三个儿子盖房子、娶媳妇,唯独没有给自己盖房子。老人想着他们可以轮流在儿子家里住,安度晚年。就这样在三个儿子家里轮流过了几年,期间没有少受儿媳妇的不待见,直到老人找到了一份看门的工作,才离开了儿子家,在厂子里一间简陋的房子里住了下来。老人心想这样可以自食其力,减轻孩子的负担。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七年,不成想被一次父子争端所打破。由于老人年老多病,看病吃药花销比较大,有一年老人看病需要三个儿子人均负担2500元医药费。据老人说二儿子不给,他把二儿子告到了法院,引起了父子争端,父亲打了二儿子,二儿子也打了父亲,甚至把父亲打骨折了。厂里看这对父子闹起来了,怕出事,就辞退了老人,这样老人就没有藏身之地了。年关快要到了,老人求厂里宽限几天,待过完年再离开。除夕夜,没有一个孩子来和老人过年,两位老人流着眼泪包饺子……再往后,就是老人和儿子对簿公堂……
为什么老人能养活四个儿女,而四个儿女不能赡养一对双亲呢?从不少多子女家庭子女不孝的案例可以看出,这就是这些子女们总是互相攀比谁做的差,而不去比谁做得好,生怕自己做好了吃亏。这种“比差”的心理,或者说现象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着。
例如,有人面对别人的批评,会毫不客气的反击道:“你不撒泡尿照一照你,你还有脸说我,你看看你那熊样!”在单位里有的人工作没有搞好,或者在单位的工作检查中查出了某些人的问题,领导找这些人谈话时,有人总是说“我比某某做的还好”之类的话来掩饰自己的过错。 再如某些领导,他所领导的地区或部门工作没有搞好,他所利用的武器就是找其他部门的不是,以证明自己部门不是最差。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多少年来,我们在报刊、电视、广播等等媒体上经常能看到国家之间的相互指摘、攻讦或“对骂”,甲说乙的国家缺少民主,亦会反驳说甲的国家人权有问题等等。
“比差”心理是人类的一种负面心理,其产生的根源是人类放任、自大、懒惰、自私、缺乏责任感和推卸责任等不良心理的一种表现。这是不是人类的劣根性呢?笔者无从回答。有这样一个故事:上帝在造人时,给每个人肩上放了一个褡裢,褡裢前边的口袋里放自己的优点,后边的口袋里放自己的缺点,因此,人们走在路上,总是看得见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这可能就是人类的先天不足。如果有人会自觉地把自己肩上的褡裢打个颠倒放,就会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堪称为“圣人”了。这就需要后天的教育和修养。
“比差”心理导致的“比差”现象是阻碍人类进步的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他和人类追求的积极向上、谦虚好学、见贤思齐、三省吾身、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反思等优良的文化心理和现象是格格不入的,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消除“比差”现象最好的办法是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培养爱心、孝心、责任心、感恩心和包容之心,向古圣今贤学习,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使我们的心胸更开阔一些、格局更大一些。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曾任咸阳彩虹学校副校长、咸阳彩虹中学执行校长、咸阳彩虹中学国际部执行校长、陕西省重点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咸阳市德育教育学会理事长、咸阳市文综教学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及基地学校负责人等职务;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政治教师之一,其先进事迹曾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政治教育》、《咸阳日报》等刊物报道。酷爱文学,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杂文、散文、随笔、论文、读书札记、诗歌1000余篇(首);撰写和发表论文、演讲稿50多篇,参与编写教学辅导资料13册;编著中学生校本读物《趣味哲学》,出版发行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编并出版《咸阳彩虹学校志》。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并在咸阳市临帖展中获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