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役军人的家乡情怀
文/张喜魁
信都区西北留村有一个石文化馆,其主人李书兴是一位退役军人,1973年,十八岁的他参军入伍,在部队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凭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精神,先后荣立三等功三次,嘉奖20余次,从排长一步一步地晋升为团长。2015年退休后,由市区迁回老家居住。
“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那一年,村里要建村史馆急需热心又专业的人才,村委领导就找到了他,他不讲价钱,不讲困难,二话没说就投入到了工作中。建村史馆需要各个时期的老物件,他便把自己家里用了几十年的笔筒、椅子,甚至上百年的瓷壶都贡献出来。然后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深入到农户去收集,一些农耕具如犁、耧、锄、铡刀等,他一件一件地扛到村史馆内。还把村委会多年无人管理的陈旧档案资料重新分类整理,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上百件物品上架作业。
作为一名真正的军人,退伍,只是战场的转移,即使脱下那身军装,依然会保持军人的信念。李书兴常说,我永远是一个兵,任何时候只要党有需要,一定做到义不容辞。 编写村志需要大量资料。人口、家谱、兵役是分给他的主要工作任务。没有资料,他就登门入户调查求证。村里资料不充分,就骑单车到邢台市和沙河市民政局、人武部去找,一年下来,他不知跑了多少趟,终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圆满完成解放前后服兵役人员造册登记,以及全村25个姓氏家谱的收集整理。工作之繁杂、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在简陋的办公桌前,他一坐就是一整天。上千页落笔成蝶的手稿,上百本户口簿数次翻阅,上万页资料归档,各姓氏人口分类,从出生、死亡,参军,兵役,学历,在外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业信息,八十岁以上健在人口,已故老年人名单,样样写得清清楚楚。夏天不顾蚊虫叮咬,常常汗流浃背;冬天手脚冰凉,不怕寒冷,每天香烟取暖,为修志打下了良好基础。
西北留村档案室、村史馆、乡风文明示范街相继建成,得到省、市、区各级领导的肯定。被河北省认定为全省百所“农村文化礼堂”,并且“以奖代补”通报表彰。授予邢台市“传承弘扬优良家风家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先进村。《西北留村志》获得专家组好评,邢台市地方志办公室颁发了《收藏证书》以资鼓励。这些荣誉饱含了李书兴的辛勤劳动和付出的汗水。 在筹建村史馆时,资料缺档,听说有位朋友家里有个石乐器,打问到是在南流遗址捡的,他就到这片旧址上一寸一寸地细心寻找,终于有一天他捡到一个石斧,从此,他爱上了石头文化。
别人游山玩水,他就到南大河去捡石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清晨出发,夜晚归来,“赛车、干粮、矿泉水”陪伴他踏遍了二十里大沙河的每一寸土地,角角落落,他变成了当地的“百事通”。从2016年起,每天奔走50余华里,寻找石头成了他的专业爱好,几年来他把几千块大小不一、各种奇石,还有各类树根搬回到家里,堆了满满的一院子。
望着这些捡回的宝贝,他欣慰之至,闲暇时就坐下来,呆呆地一坐就是半天,细看细品每一块石头象什么字、什么人物、什么动物、山水,石头属什么材质。开始他不懂,就问懂行的人,后又加入了邢台市石文化根艺研究协会群,听、看大家的点评,逐渐懂得了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投石问路,寻找专家。第一次带着石头走出去,是参加北京、石家庄石文化展,有两块石头获奖。2018年8月,一块石头获得北京观赏石协会“虎字寿星”银奖;另一块,2019年3月获得中国第十六届观赏石博览会“福禄双全”铜奖。得到专家组颁给的获奖证书后,石价得到了不菲的价值,让他尝到了甜头,这更坚定了他对石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获奖后邢台市根艺石头研究协会聘请他担任了秘书长,中国观赏石协会吸收他成为会员。
2019年把老家的屋子、院子进行了装修,把捡来的石头分类上架,供大家观赏。现在馆内共展出270多块石头,根雕 100余件。石头种类分 :雪浪石、红沙岩、白沙岩、藏良石、石英石、泥石、七彩石、玛垴石、牡丹石、梨皮石、鸡血石等十几种,资源全部来自于本地南沙河。
李书兴的石文化馆赢得村民的广泛赞誉,慕名前来参观的人也络绎不绝,除了同行的专家学者,还有远道而来的市民、学生、军人、作家、记者等,馆内所藏石头、根雕,具有很好的观赏、使用、研究价值,特别是从南流村遗址捡的石斧、石乐器,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填补了乡村石文化的空白。 【作者简介】张喜魁,邢台市信都区李村镇西北留村党总支原书记,村级顾问。服务家乡,热爱家乡,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每每巡视这片热土,都能激发心中的那抹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