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里来了个年轻人
诗/杨治钊
川东北地区南端,一个叫蛮山村的小地方,小得连地图上也找不到。车驶宽阔柏油路,很快就到蛮山村。我的采访对象叫杨江,他是村第一书记,热情地在村活动室接待了我。
他给我倒了一杯清茶,然后坐在沙发上,微笑地和我攀谈。从他身上,我顿时感觉到,他和他的扶贫,是有故事的。
今年,杨江并不老,只有30岁,尚未结婚,很年轻,充满活力。可以说,他还没老到成为故事。可是,他的作为,已经流传,一种神话,一种年轻的神话。
五年前,从市直机关,他扶贫到蛮山村。小伙子,二十几岁,还是毛头的,谁也没把他当回事。慢慢地,他对村民依恋,村民也离不开他。据说,他现和本村姑娘在恋爱,明年准备结婚。
结婚?开玩笑吧!当然不是。姻缘天注定,这意味着,他的一生像一根滕,将缠在蛮山村,昔日贫穷,如今富裕。过去远走他乡的村民,纷纷回家定居,不想再出去打工。是杨江带领村民,改变了这个村。
其实,杨江不是本地人。他大学毕业,一门心思当公务员,后如愿以偿,公考至离家三百余里之城。又缘文字功夫扎实,给市领导当秘书。再后他执意到农村扶贫,未有崇高深奥之理由。
我问过他,他不置可否。也用不着多问,每个人有心中圣地。凡到农村长期扶贫过的,有一段难忘日子,谁也没真正忘记过。时时想起的,常常梦着的,一段既欢乐又痛苦的经历。
给我第一印象,杨江个子高大。一双眼睛,幽深犀利。高高鼻梁,端正大方。一张脸,轮廓分明,有时亦充满稚气。为了显示成熟,卷卷头发,向后梳去。他确实长得帅,有点少数民族的血统。杨江说,他的婆婆,是从贵州嫁过来的,婆婆是苗族的,他是苗族的后代。
他常有惊人之举,敢想,敢干。他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他那张脸,黑里透红,写满了不屈精神,个性张扬,雷厉风行,毫不掩饰。我甚至怀疑,他曾在部队呆过。既然在短时间内,他能带群众奔小康,就自然有一个超越世俗,又被世俗认可之理。
他衣着整洁,热情奔放,大胆做事,代表着如今蛮山人一种观念。彻底结束的昔日,是蓬头垢面、刀耕火种的旧时代;真正开始的如今,是风仪秀整、乡村旅游的新时代。蛮山村的历史,这个人的神话,以此开篇锣鼓,没人会惊奇。
村民习惯了杨江,诚如习惯了蛮山村,这片千百年土地。
蛮山村,实际是水库移民村。六十年前,修水库,全部搬迁,少数人搬半山腰,大多数人却搬另一条山沟,自然条件恶劣。
过去,蛮山村,不通公路,封闭,落后,贫穷。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四千元,处于国贫线以下,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吃没吃的,红苕稀饭就咸菜,是主食,一年难得吃肉,割肉是奢侈的。鸡蛋舍不得吃,逢场天到集镇买,换几个零花钱。
穿没穿的,一件棉衣,补了又补,舍不得扔,只要能过冬御寒,管它好看不好看呢。住房低矮、潮湿、阴暗,人畜不分,上个厕所,蚊子咬屁股,让城里的人好不习惯。
有的娃儿,不到十八岁,外出务工,甚至不读书的,或想读又读不成。看病难,尤其莫生病,更不能生大病,简直是灭顶之灾。村里又没医生什么的,看病要跑很远。
尽管如此,蛮山民风,并不纯朴,如村名那样,是野蛮的。出过杀人犯、抢劫犯之类的“人物”,真是应了那话“穷山恶水出刁民”。
受命于危难之时,对水库移民政策,杨江学好用活。将村民搬迁,至平坝地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移民新村,集中居住。他苦思冥想,给新村取了个好听名字,叫“红湖水乡”。
思想不解放啊!村民哪里舍得搬?老屋习惯,新房陌生,干活又不便,则不想迁。其中难度,可想而知。杨江率村干部,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嘴说干了,腿跑断了,嗓子嘶哑了。有的村民,甚至不理解,还恶言恶语。
忍受委屈,杨江不气馁。即开村民大会,反复宣传劝说。让干部党员先带头,说服那些懂道理的。渐渐地,绝大多数人,思想通了。还在“看盘盘”的少数人,心底开始动摇。
那些日子,杨江穿的皮鞋,从没干净过,一双脚泥巴,跑烂好几双。父亲生病,杨江也没回家。直到父亲去世,也没来得及看上一眼。在被窝里哭泣,偷偷地,对天堂的父亲,黓默地祈求原谅。反倒是,一些贫困户生病,他还熬着鸡汤,去医院看贫困户。
“杨书记,对贫困户,比起亲爹妈,真的还要好哦!”村民个个称赞。拆旧房,建新房。一年多时间奋战,红湖水乡,终于建成。
一排排整齐的新房,外观醒目,古色古香,过年村民搬新家。虽然住房不错,但是搬到这里,村民生计问题,该怎么办呢?杨江想到的,村民搞旅游,办农家乐。招商引资,建水上游乐场。向上争取项目,修迎宾大道。
一系列致富措施,则陆续展开。他以市委秘书的便利,找到主要领导,把设想和盘托出。没有想到的,竟得书记首肯,即表态修路,支持惠民行动。
两年后,一条双向六车道,宽阔黑油路,通往外界的,被打通矣!以微信、QQ、微博、电视等媒体,把旅游资源宣传出去,于是吸引省内外大批客人。
对这里生态环境,游客相当满意。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越多的人,愿来这里休闲。有人气就有商气,村民收入提高很多。不再像过去,穷得叮响,“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得以实现,蛮山村摘掉“穷帽”。
这一切,是神话,又不是神话!
蛮山土地,静默注视,无言告诉,这个杨江,与蛮山命运,契机联系。人算不如天算,但天算终归要人算完成。既然蛮山村把舞台交给了他,他自然就要大展其才。
又一年后,一条透明玻璃桥,长约300余米,架设在水库上方,吸引旅客体验观光,这是村集体入股合资项目。村里总算有了钱,于是建起了学校、医院、超市、图书室。移风易俗,改厕、改厨、改圈,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文明礼仪,提高接待素质。
噫!鸟枪换炮,现在呢,是蛮山村在选择世界,主动权紧握在手里。起步与飞跃来自智慧,来自一种博大胸怀与眼光。从外表上看,我怀疑杨江少数民族血统,那是带有野蛮的,但他确实是汉族人,一个刚满30岁的四川人,一个扎根农村扶贫已有好几年的年轻人。
如此!这个年轻人,来了蛮山村。我知道对杨江,没写出来的,将永远是最精彩的,那是杨江多年来一行艰难坎坷的脚印和长夜寂寞的辗转反侧。我临走时,对他说,许多人沉醉自己为自己鼓掌,但是,我们,严格地说,是你,期待最终将是:让别人来鼓掌!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