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范街,乃豫西重镇,历史悠久,名闻遐迩,地处洛河川上游,东距古都洛阳一百八十里,在洛河北岸,依山傍水,北依延寿山,南傍洛河水。因有车船水旱码头,历来是豫西商埠,是周围三省数县的商品集散地,故有“只知王范街,不知永宁城”之说。

清朝年间置王范里,设保闾,中华民国成立后,设区置镇为王范镇,王范镇隶属第一区,本族曾祖公张耀三曾任区长至解放初,为保甲制,镇公所镇长由乡绅人士张光仁、李桂五、宋玉文等担任。
王范街道东西长约五里,南北宽二里许,四周寨墙环绕,有东、西、南、北四座寨门,寨墙高约两丈,设有炮台,寨壕深一丈许。街道宽三丈多,两边商铺林立。自东门鱼贯而入,两侧分别有李家大车院、营房院,东石头胡同、清真寺胡同、南大街胡同、段家门外、张家小胡同、李家香坊、西大街石头胡同、戏院胡同、大观庙胡同、黄家胡同、宋家胡同等。胡同内小巷纵横,四通八达,如蛛网状。
民国时有粮食坊、木材市、竹器行、山货庄、牛羊骡马市、棉花行、药材行、著名商号有福庆宫酱菜园、新庆泰糕点铺、晋豫生药铺、和盛泰、和瑞成、和瑞祥、和瑞裕、和瑞永、和瑞恒等京广杂货铺。有本地商人,也有黄河北、山西、怀庆府等多地晋陕商人。集市日,车水马龙、比肩接踵、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推车的、挑担的、吆喝的、叫卖的热闹非凡。
祖父曾在棉花行打包扛工,祖母曾在药行切药干零活,二祖父在煤炭市做经纪人,闲暇时祖父炒花生干果、摆摊售卖,维持生计。王范街当时南来北往客官不断,将本地产品售卖出去换来京广杂货,服务百姓生活,当时有一句谚语,籴不完的王范西门外黑豆,拉不完的西大街竹器山货。
抗日战争期间,王范街西寨门外西北角有座历史悠久的三官庙院,国民革命军二十七军训练处分部驻扎在此,招募新兵及训练事宜,为当时抗日战争源源不断输送兵员上前线,为抵御日寇侵华提供兵员和给养立下不世之功,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解放后新中国成立,打土豪分田地,一九五三年土改结束,穷苦人有了自己的田地房产,人民政府颁发了土地证书,其时,王范归洛宁县第一区辖管,设王范乡一村、二村。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六年间又对工商业进行改造,进行公私合营,所有商铺、商号都进行合作经营,公家参股四马分肥,后又按以股权入股形式按股息五厘,十年为期,至一九六六年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群众则按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进行,至一九五八年实行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运动,大练钢铁,集体种地、集体吃喝即吃大食堂饭。
当时实行军事编制,王范街为第五营,中原村张存福为营长,下辖连排,就如同现在的大队和小队。大练钢铁,兴修水库、群种群吃,移家迁居,也就是大搬家。
时至一九六一年底,大食堂散伙,又合村并队,实行人民公社。王范街分为东西两个大队,即王范东大队,王范西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王东队下辖十六个小队,王西队下辖十七个小队,人口不足六千人。其间,商业系统分为县社和区社,县百货公司,县糖烟酒副食品公司,县医药公司,县生产资料站,外贸公司,粮库,粮店,人民银行。在王范中街还有众多国营和地方国营单位,期间,还有公私合营的合作社门店三处,及地方国营酱菜食品厂等。
生产队的土地均由土改时分给每家每户的土地整合起来,属于集体所有,按土质的优劣、水地、旱地,划分为几类计算产量、折合,按人头分给各生产队耕种。每年交公粮、纳余粮、留种子和提留。
因当时缺水少肥,缺少优良品种和肥料,农民群众缺乏积极性,牛犁人拉,生产力低下,产量低,每年每人的口粮:夏季,麦子能分一百二十斤左右,秋季,也就一百来斤,其中,不乏没有劳动力的农户,吃不到这个平均数。
当时,每天劳动日按工分计算,早上干活三分,中午干活三分,下午四分,群众统称三三四。
一个劳动日的价值,多至六七毛钱,也有个别值一块钱的,少的只有八九分洋,谁家有一、二百块钱就是好户、富裕户了。当年所分的麦子和玉米毛粮总共不足二百四十斤。每天不到六七两毛粮,难得吃一块白馍和一顿干饭。
当时,实行计划经济,政策不允许经商打工,人员外出必须要有大队开具的介绍信,买点什么、卖点什么或拉个毛驴车、架子车、河滩拾拉石头、拉个沙,搞个运输也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要被割尾巴,很多东西都要票证才能购买。粮票、布证、糖、烟、酒票等。牛羊不能私自屠宰,说是破坏生产力,花生不能卖,说是倒卖油料物资。个人卖馍、粽子、炸油条,卖凉粉汤等都不允许。
王范街数千口人,只有中街的回民食堂和西大街的大众食堂,凭粮票就餐,没有粮票不卖饭给你,因缺粮少油水,满街难找几个胖子出来。
这种现象延续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学习安徽小岗村经验,农村土地实行包产到户分田到家,除上交国家公粮余粮、乡统筹、村提留等一应摊派外,剩余就是自己的了,上工干活不用敲钟了,也没有人磨洋工了,地里粮食也增产了。后来,又允许市场经济,人们能做点大小生意,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末,王范街的所有机关单位及商店商铺,陆续搬迁到东门外至县城之间的新城里,集市也逐渐凋零,一派破败景象,再也没有昔日的繁华。
八十年代末,王范又从城关人民公社分出,隶属城关镇管理,随后,又从城关镇分离出来成立王范回族镇至今。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后,勤劳的人们焕发青春活力,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过上了比较富裕的幸福生活,县政府、镇政府对王范街道进行老街改造。路扩宽了,街道宽敞整洁,灯也明了,夜晚如同白昼。街道两侧盖起了高层楼房。
遗憾的是原来王范街的集市已不复存在,寨墙也被挖土盖房等破坏殆尽,西大街西城小学的铜钟也不再回响,清真寺礼拜的喇叭也不再响起,似乎缺少了点人间烟火气。

作者简介:张松武,回族镇王西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