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陕北
文/杨昕玥
“不回头,把走过的城市都当成故乡。”我早已忘却自己是从何处看到这句话的,珠玑般的文字组合在一起不乏惊艳,又带了些许生活气儿,结果往往就会将人迷失。我就是在如此这般的句子中迷失,迷失成了契机,契机让我遇见了冬日的陕北。
飞沙如同时光般渗进窗棂,微弱却清脆的击打声,成了陕北这片土地特有的叫醒方式。迷蒙的视线轻盈地跳过窗外一片朦朦的雾气,似乎它穿透的只是一层薄薄的轻纱。走在路上,却着实让人感受到了晨雾的“威力”:人与人之间靠的是气息与默契,双眼大抵是看不到前方的。如此想来,“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似乎就是陕北这片土地冬日清晨最好的谜语。
不知从何时开始,也许就是那一阵刚刚从身旁掠过的西北风,爽利地拂开了连绵的雾气,擦亮了天宇。这一下子,换来了满眼的澄澈通明,万壑千沟。这一片土地,不带一丝绿意,却是最粗犷、最辉煌的土黄色,异乡人第一次在陌生的土地上找到了默契,一脸一身的国色,一脸一身的渊源同根,炎黄恍兮……
相较于屋瓦青苔,粉墙黛瓦、处处生趣的江南,陕北的冬季因少了色彩而多了一丝单调,可这样的“单调”却陡生了惊心动魄的美,让我抒怀不出更有力道的词句来歌颂它。甫一铺陈在我眼前的辽阔土地,让我的眼神也变得灵动,它极其容易地捕捉到了落上薄雪的山峦。巍峨的山脉,让冬日的太阳显得低了许多,阳光倾斜着直落到山顶上,似乎就在与山峦轻巧私语的同时,悄悄为它镀上了一层金边,金丝扩散得越来越远,与山顶上少量的白雪交相辉映,更多了份圣洁、多了份神秘。我陡然明白,这正是一种直白的美,不带一丝隐秘,不带一丝朦胧,如同我身旁,这些来来往往的陕北人豪放的内心。这样的直白更不属于单调,而是天与地间毫无阻隔,浑然天成的极致体现。我可以不知道它的名字,却在未来的日子里无法忘却此刻的相看两不厌。生命的长河从来不缺波澜。我只愿,此刻的眼神能与眼前的美幻化成同一支流里的两个旋涡,相遇后离开……
朔风猎猎,也许很快它就会承载着我这份来自南方的期许,带来六角的雪。那鹅毛飘散的雪花,那让我每每在屏幕前感慨有着一舞倾城之势的雪花,终将会同严冬一样如期而至。冬日的陕北乡村,时间仿佛停留了几百年,让人一眼就能望穿历史,望穿存殁参商。周遭的世界一片冷色调,只有隐蔽在房前那暗黄的玉米杆,独立在枝头那暗红的果子将视觉稍稍点亮。四面阒寂无声,或许在那看似颓败的枯草下面有生命涌动,而盖满着枯草的土地上,只剩下袅袅的炊烟与院子里隐隐约约飘出来的民歌在散发着生活气。我脚踩着混合了落叶、枝干与枯草的土地,“嘎吱嘎吱”的声音在我身后响成一片,在寂静的天宇下显得更加清晰与真切,这是真正属于陕北冬季的声音。我不禁想起纳兰性德的一句词:“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只不过我低声吟诵这些词句时,不见纳兰性德的惆怅,只在恍然间以为归故里,家乡的南方小镇亦是充满了这般生活情趣,望得见人家,留得住人情。
陕北的冬,如此萧条,如此寂寥,若在古时候,它一定是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的题材。但陕北的冬,萧条中却有它独特的美,时间不可能让它永远萧条下去,粗犷热情的陕北人也不可能让它永远萧条下去……南方人在寒冬遇见陕北,南方人在陕北想见春暖花开。
夜深了,岁暮天寒的夜反而不似其他季节那样的浓重。也许我已经在梦里,可我的耳朵依然醒着,我能听见这片土地上的祖先一嗓子喊出了陕北民歌,一棒子槌出了安塞腰鼓。
是那么近,又是那么远……
作者简介:
杨昕玥,女,浙江台州人。热爱文学,有记者从业经历。同大多年轻人一样,喜欢天马行空地创作,乐于尝试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擅长散文。作品大胆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段,遵从于最真实的内心想法与生活感触。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