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耍猴
文/仇士鹏
去年七月,我们去西九华山旅游。
导游比我们快一步,喊来一个人,说是耍猴的。
他大概四五十岁了,很瘦。或许是因为经常在太阳下曝晒,他的皮肤很黑。他慢悠悠地牵着绳子,猴子跟在他身后跑跑停停。两只猴子也很瘦,“胖了就爬不动杆子了。”同行的人说。
因为怕热,我远远蹲在路边的阴凉里,看着那围成一圈的人。听着那围成一圈的欢呼声,不由感到分外刺耳。我一向不喜欢耍猴——明显是虐待猴子。耍猴人手中的长鞭,我都承受不了,何况身形比我小了这么多的猴子?
不过我留意到,一场表演下来鞭子基本没有打到过猴子,只是在它们身后打着响鞭。但看到猴子在鞭子的淫威下疲于奔命的样子,心中还是忍不住升起了些愤懑。
没有什么动物天生就会骑自行车、抬轿子——这些由人类的能动性创造出的事物,本就不属于其他生命的能力范畴。只有不断的训练,不断的惩罚,不断的纠正,才能让猴子们跨过物种的界限,学会人类的行为。连人类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磕磕绊绊,闯出一身伤痕,又何况猴子?
我想,鞭打等折磨的手段是见效最快,但也是最愚蠢的训练方式。一方面,人尚有着理性,而猴子则只靠本能。人被一昧的折磨都会发疯,猴子的情况无疑更严重。有PETA调查员进行过相关调查,发现猴子“表情扭曲,挣扎着反抗被拖拽的铁链,在惊恐中失禁,试图脱离驯练他们的人。”“大多数都衍生出反常行为,比如不停摇摆和踱步。一些甚至出现自残行为,啃咬自己的手指和四肢,这都是极度的寂寞和压力所造成的。”人受折磨尚且都会反抗,何况猴子?所以不难理解现在经常有猴子发疯,咬伤耍猴人的新闻爆出。
另一方面,这种行为方式里充满了暴力因素,每一道伤痕里都是人们血肉淋漓的欲望。不受约束地对其他生命存在施展暴力,会使人性中的恶的成分苏醒、膨胀。而一旦这种行为方式固化成了习惯,必然会影响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最极端的表现,与当今的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很难指望一个肆意施暴的人与其他人发生摩擦时会用多么文明的解决方式,甚至很难想象他对其他人能抱有多大的善良。生活不是变脸艺术,当一个人习惯了面目狰狞后,他会觉得那就是他的本来面目。
回到家,无意中看到了《最后的耍猴人》,这对我的想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者跟着耍猴人一起流浪,一起扒火车,一起耍猴,和猴子一起席地而睡,并记录下了耍猴人痛失猴伴,被骗光家财,以及受到刑拘的遭遇。质朴的文字,将耍猴人与猴子之间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想想看,其实那耍猴人也是个可怜人。导游说要他表演,他就要表演。火辣辣的阳光像一根根小刺往人的身上扎,他却要顶着太阳,一天表演好几次。而他也并没有真的鞭打猴子,顶多是在空气中抽打一下而已。表演完在树荫下抚摸猴子的动作,和邻居奶奶抚摸孙子的动作并无二致。或许,是耍猴的那一个耍字,把我的思维也耍了吧。
一个真正的耍猴人,怎么可能不爱猴子?那是这门技艺的核心,是耍猴人浪迹天涯、四处飘零时唯一的伙伴。在无数个阴雨绵绵,孤苦寂寥的日子里,是猴子那双澄净明亮的双眼,带给了人继续生活的希望与力量。虽然穷困潦倒,但哪怕只剩下一块面包,他也会分享给猴子。这份爱,就和这份技艺一起,世世代代地传承着。而猴子也已然远远超越了宠物、朋友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他与它的生命早已融合而共生。
我想,耍猴作为一项传统的技艺——最迟于唐朝已有出现,自然是需要将之传承下来的。但毕竟当今的社会正往高度文明的方向发展,而耍猴已然被社会舆论烙印上了虐待动物等印记,那么想要让它获得社会的认可,必然要求其自身的改变,并能找到这二者之间的平衡。
很多时候,我们说猴子天生属于森林,却很少说狗属于自然——因为狗是人类从狼驯化而来。那么,既然可以驯化猪来食用,驯化狗来护家,未尝不可以驯养一些猴子,来传承这项非文化遗产。而在训练的过程中,也应当减少惩罚性措施。毕竟目的是为了传承技艺,而非用于赚钱,所以无需急功近利,自然也就没必要频繁地使用惩罚性手段。不如采用“温水煮青蛙”式的训练方式。用时间取代疼痛与折磨,来将骑车跳圈等动作内化成它们身体的本能。当然,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和猴子之间的感情。动物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也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学会善待其他的生命,才能学会善待其他的人。关爱动物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让长期困于都市的我们,在心灵上获得对自然的皈依。
我希望着,祝愿着,也相信着,耍猴能够和现代社会相协调,并获得传承下去的新力量。
作者简介:
仇士鹏,蜀江文学网第三届签约作家。曾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二等奖。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