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茶一味
文/王勇
人生心,心生欲;欲生绪,绪生七情。
人生中的烦恼说穿了都是自己找的,当我们的心灵变得博大,可以空灵无物的时候,就犹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超然平淡,便能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我们身周的一切都是自然而和谐地发生。我们能够拥有一颗平常心,做人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禅。
《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这就叫作:禅。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叶树。中国是中国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贵,川等山区是茶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中华民族很早就知道:茶能消食去腻、降火明目、宁心除烦、清暑解毒、生津止渴之功效。所以,在中国饮茶习惯就有了: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同步说;交际说的起源,众说纷纭。
西汉时期(公元前52年),一个叫吴理真的人,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也因此被敬为:茶祖。与此同时,接受了传入中土的佛教,吴理真还在蒙顶山脱发修行,开启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茶,从字的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间。人上有草;人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得以抒怀,吸天地之精华,这是茶真正的秘密。所以,我们的老祖宗认为:喝茶,喝的就是日月沐浴之下,山泉滋养之中,一年四季流动聚合的自然之气。喝茶,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草木之性,真正能够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
禅茶一味: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精神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的茶的无限“真谛”是需要“吃茶去”才能体验的。而作为“禅茶一味”的禅茶必须是传统的茶之雅与对佛法的领悟的有机结合。
这里有一个故事:一次,苏东坡和了缘禅师于河边论道,一个喝酒,一个品茶。东坡先生将吃剩的骨头扔于河上,引狗去追。即兴来了一句:狗咬河上(和尚)骨。立意立旨,将了缘禅师置于“禅”之上。了缘禅师略一思索,将东坡先生写的诗随手扔于河上,顺口接一句:水漂东坡诗(尸)。禅意立见!
说到“禅”。我在这里不得不推崇中华佛教历史上一个旗帜性的人物:六祖慧能。是他通过自己的智慧与不懈实现了:印度佛教的中国化,玄学佛教的生活化,贵族佛教的平民化,都市佛教的山林化,义理佛教的实用化;是他对传统佛教进行了重大改革,高扬“顿悟成佛”的大旗,恰似风行草偃,不但使得禅宗其他流派尽归其宗,而且,他所创立的禅法,几乎成了汉传佛教的代名词,所谓中国佛教,其特质在:禅。
茶,一片片吸日月之精华,含山川之神韵的青翠。融:水之润;木之翠;土之灵;金之性;火之光。有了一种平心静气,清旷自若的淡泊;永远保持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禅茶一味!禅,解茶之旷达随心,禅,释茶之圆融自在。金木水火土乃茶之五性,禅与茶在此:乃至真,至拙,至天然。尽可让人淡静,清心,沉思,寡淡少欲,心生平静之意。让人心境如禅茶:澄澈空明,平和宁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没有一种茶不是生在灵山秀水之地,没有一种茶不体现着自然的精华。因此在茶的采摘和品饮中感悟真理与大道便成为可能。同是饮品的酒,可以让人在兴奋冲动中暂时忘却人生的烦恼和苦楚,从中体味出世间的浓情与悲欢,是人性充盈的体现。但说到底有一种逃避和麻木的意蕴深藏其间。而静雅平和的茶,则彰显着神性的光辉,让人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周遭的世界和朋友,达到“大隐隐于闹市,闭门即是深山”的人生大境界。
有了禅味的茶,拥有阳光的血统。有茶在的地方,就是暖,就是灿烂。减轻自己的重量,茶,像空气一样透明。我随手一抓,仿佛就可抓住它如花的笑容, 我随手一掬,就可掬住它似水的年华。它,走向我,没有一点心机,没有半分杂质。或许正是看见了它的鲜活,让我这个禅看人生风景的人,往往淡定神若……
苦中生乐,何尝不是禅茶一味之妙?禅和茶,同为苦中甘甜,回味悠长。无论多好的茶,必须用适当的开水来冲泡;同样,无论多么高深的禅,也当在生活中去体验。所以,历代高僧都强调在生活中修行,用修行来指导人生。在现世,人心太满太浮,终究有人经受不住其中苦的煎熬而堕落下去,从此一蹶不振,落入低谷,一生也便平庸碌碌,最终也就穷困潦倒的垂垂老矣。道不清这样的人会是将来的你还是我,因为我们都活在的是一片茫茫的苦海,如若能够在一杯茶水之中“顿悟”何尝不是善莫大焉!等得禅茶一味;悟得苦尽甘来……
感谢六祖,把不远万里来到中土的佛教本土化,融中华文化道家,儒学之精华于其中,生根发芽,葳蕤成颂。透过禅茶一味的光华,我看到的是:佛教在中华的发扬光大与佛教在原生地印度的早早消亡……
把浩瀚握在手心里的我,往往会被苍茫打败。此一刻我的指尖扣进掌心,一丝挥发的血,就可以染红思维的地平线,也染红瞳孔里每一根寂寞的神经。那么的今夜,在这满月凌空之时,写着禅茶一味的命题,泡上一杯青青的茶慰藉自己吧……
一盏清茶,一炉熏香,一声丝竹,于这静静的满月之夜,任思绪与心灵碰撞,任茶香与佛音相融。杯中起落着碧绿的叶,室内散发着清淡的香,伴悠扬的丝竹古韵,走出新的缠绵。澄静!澄,则如一片清澈的湖泊,映照古往今来,没有含混其辞,只有时光缱绻;静,则无鼓角争鸣,只有微微轻风吹起心湖许许的皱褶……
淡然一笑,看到了茶的心,汲汲渐入我的心。茶的心,在这韵味悠悠的古曲之中:淡去了年华,淡去了春秋,淡去了红尘。禅茶一味!藉此,流去的是时光,参悟的是人生,荡涤的是心情。何其美好!时光在水与茶的纠缠中远去;人生在丝竹与禅定中品味,心情在淡淡的苦涩和浓浓的香郁中宁静。感受虚静之美,欣赏生命的流光,听取心灵的钟声。禅心?茶心?我心?随心?
作者简介:
王勇,男,1957年生,汉族,退休人员,贵州省遵义市人(现居于广东省清远市)。近两年作品在《中国诗选刊》、《当代汉诗》、《杏花村》等报端杂志发表过;且在全国各类征文中荣获多种奖项。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