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捡秋
文/汪徐德
童年的秋天,轻轻一捡,像一串串铃铛,还挂在日子的窗口,微风一吹,就芬芳阵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皖西南的山区还是传统农业社会。一到忙秋,割中稻,收晚稻,打板栗,拔黄豆,采木子,挖红薯,追风一样,你追我赶,山村的日子就流着汗红火起来。除了挖红薯,可以悠着点,其它都是经济作物,抢价钱,事关钱袋子,不可不紧迫起来。谁家都不愿意落后,唯恐少生了一双手。我们小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就在情理当中了,何况没有哪家的孩子会偷懒。
“嘭嘭”,山林里,坡地里,此起彼伏,那是各家各户打板栗的声音。“嘭——嘭”,“嘭——嘭”,悠然奏起山村的秋忙协奏曲,东边传到西边,南面窜到北面。打完自家的板栗,剥完了,板栗壳都上稻场了,板栗也卖了,还有一件激动人心的好事,就是到别人家捡过的板栗林去捡板栗。小孩子最乐意做的事,前提是捡到的板栗归自己所有。想想能卖钱就激动不已。
我和妹妹,还有堂姑,拿上小花篮,带着剪刀,向山林里突击。其实,这是捡漏,人家打板栗的时候,能捡的都捡干净了,跟刮地皮一样。不过,再会捡板栗的还有遗漏。板栗林不是光秃秃的,有茅草,有红薯地,就近还有灌木丛。调皮的板栗球就有躲着主人的,隐藏在人家发现不了的地方。比如茅草窠里,板栗球是青色的,跟茅草无异,深深的茅草里,常有躲过法眼的板栗球。灌木丛里,被积厚的腐叶掩盖的板栗球也会有的。还有超出板栗树范围的,打板栗人力气太大,板栗球飞出了常规范围,又忘记了,这便成为捡漏人的幸事了。女孩子心细,她们能捡好几个板栗球,我还两手空空。捡到多少板栗,倒在其次,又到山林里野了一次,我就觉得不枉此行。幸运还能摘到毛板栗,虽然只有蚕豆大小,吃起来味道比家板栗好吃多了。捡到的板栗卖的少,都让我和妹妹蒸着吃了,家里留的板栗不到过年是不能大快朵颐的,就当提前过过嘴瘾。
真正卖钱的是木子。木子是乌桕树的果实,秋深了,像小珍珠似的缀满枝头,白花花的倒是养眼。木子只有黄豆那么大,外面包裹一层像白蜡一样的白皮,摸起来油滑滑的。听爷爷说木子可以打油,是吃的,还是用的,我没有见过。不过,我对捡木子的兴趣比捡板栗大多了。木子被人们从树上采收回家,遗落在地上一颗颗的木子,大多数人不会理会。木子小而轻,一斤木子不知要多少颗木子。所以,谁家也不在意掉在地上的散落的木子。这可是给小孩子创造了大好的机会。捡木子,不像捡板栗,我是一个人出行。平时上学、放学,我就留意哪里有乌桕树,悄悄记在心里。放学路上,我经常开溜,找到自己的目的地,拿出塑料袋捡木子。半袋子,大半袋子,往往捡得到。等到周日,我就一整天出去转悠,捡到的木子就更多了。只要持续大半个月,就有好几斤。看着躺在篾篮子里的木子,一脸恬然,我心里就一阵阵甜蜜。木子不值钱,钱不多,我却宝贵着。我的第一本《新华字典》就是捡木子买的,只有两三块钱,那时对我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重要的是,我捡木子卖钱买的,没有花父母的钱。看到那本字典,我就特有成就感,虽然那时我不懂,看两个妹妹,我都感觉自己是笑着的。五年级的时候,我买了平生用的第一支钢笔,什么牌子,我不记得,花了六七块,都是捡木子攒的。这让我同桌羡慕了好一阵子。
最不喜欢捡黄豆和捡稻穗。家里打黄豆,妈妈拿着大连枷,拍得越重,黄豆绷得满地开花。放学回家,还没等我写完作业,妈妈就喊我捡黄豆。我只好拿着一个饭碗,蹲在地上,瞪大眼睛,东捡一颗,西捡一颗,脚蹲麻了,眼看花了。我跟妹妹开玩笑,要是经常捡黄豆,这蹲的功夫可是练到家了,将来出去当乞丐,准能挣到大钱……妹妹就笑得前俯后仰。妈妈不知道我们笑什么,只催促着快捡黄豆。捡稻穗的事偶尔为之。割完稻子的稻田,稻茬横七竖八的,还有深一个浅一个的脚坑,弄不好还绊倒摔跤。这是苦活,毫无乐趣。一般,我能推就推,常常以作业多了为借口。
捡枞树菇可是最乐的事情。枞树菇只长在枞树林里,夏初别名麦黄菇,深秋就叫稻黄菇。秋稻忙完,下几场雨,天一放晴,半阴半阳的枞树林里,在茅草窠里,枞树菇就冒了出来,打着一把把小黄伞,偷偷聊着天呢。找对地方,基本会有收获。我们拿细竹枝把枞树菇一个个串起来,乐呵呵地往家里赶,心里想着晚饭有枞树菇汤喝,嘴上就不禁咂巴起来。做汤,干炒,枞树菇都好吃,美味得很,那个鲜,那个美,不是现在人工种的蘑菇可比的。有好吃又好事者,拿枞树菇做实验,想获得菌种来人工培养,至今没有成功。看来,枞树菇还是厚待人们的,可以吃着想念着,别把枞树林砍光了,警示作用不容低估哦。
离开家乡好多年,秋天回去得少,即使回去,我也很少赶上忙秋,更别说“捡秋”了。只有那一道道秋影还留在我的心里,一年年泛黄……就撑起我在城里的秋天。
作者简介:
汪徐德,笔名:秋红,安徽太湖人,温州市鹿城区作家协会会员。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中华辞赋》、《衡水晚报》、《太湖周刊》、《墨池》、《今日栾川》、《鹿城文艺》等报刊。散文《一曲清欢原生味》入选《2017读家记忆》(散文卷)。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