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稼人
文/胡月强
也许是生在农村的缘故吧。
六十年代初,我生在农村,是伴随着庄稼一块长大的,庄稼地里的活都经历过,个中的酸甜苦辣刻骨铭心,一辈子也忘记不了。二十四岁那年参加了工作,脱离了农村、远离了庄稼地,由庄稼人变成一个“半路出家”的城里人。准确地说,是城里人中的“赝品”,庄稼人中的“叛徒”。至今我自认为仍是一个庄稼人,因为骨子里流淌着庄稼人的血脉,身上烙刻着庄稼人的印迹,行为上遗留着庄稼人的作风。
土地只有被庄稼人无休止的“加工”,方能彰显其珍贵和价值。那时的庄稼人与其说是土地的主人,倒不如说是土地“奴隶”,他们终年牢牢地钉在黄土地上,年复一年,周而复始,重复着简单而原始的生产方式,用最辛苦的付出收获着世间最低的劳动回报,一辈辈地在清汤寡水的日子里繁衍生息。他们是真实、真正意义上的不容置疑的庄稼人,和现在“半工半农”的庄稼人,根本不能等同视之。
庄稼人,顾名思义,种庄稼的人。他们常年生活在农村里,躬耕于田野里,奔忙在四季里,因长年风霜雪雨的侵蚀,个个面相黝黑、沧桑,头发脏且乱,看上去永远比实际年龄大;身上的衣服穿得总是很随意、很简单、很破旧,脏兮兮、皱巴巴,裤腿经常挽得一高一低,布鞋糊满泥土,肩上不离干活的家什,粗糙的大手握着丑陋的大窝头,常常一边走一边吃;他们话音粗、嗓门高,口无遮拦,满嘴跑火车,想说啥就说啥,信口开河,随心所欲,无所顾忌,没有功利之虞,没有非分之想,没有勾心斗角之忧,从不抱怨自己的父母,感喟自己的命运;他们一年四季长在地里,只知道和土地较劲,与庄稼为伍,就像是一颗平凡的庄稼苗,任凭风吹雨打,酷暑凝霜,倔强地诠释着茁壮成长的希望,尽管劳作很繁重,却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粗放豪爽的天性和勤劳善良的本性。
庄稼人受累大、吃穿差,没多大出息,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我饱尝了庄稼活的辛苦,故而非常讨厌庄稼人,渴望成为城里人是我从小的梦想。工作后进到城里,人过中年后,阅历弥深,城里人的漠然,城市的喧嚣,城建的硬冷,让我对城市的生活产生了腻烦,怀旧的情愫与日俱增,渐渐对庄稼人有了新的理解,每每忆起那段庄稼人的生活,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温暖,挥之不去的眷念。
庄稼人日子很苦,他们笃信苦中有甜、苦尽甘来的道理;他们怀揣梦想,从不怨天怨地,抱怨不公,而是任劳任怨,忠于土地,执著的相信来年的收获;“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他们就像一头埋头耕耘的老黄牛,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这力气来自骨子里,今天使完了,明天一个窝头、一块咸菜还会长出来,继续在田间头顶烈日锄犁耕耙,一滴滴咸涩的汗水,浇灌出一片片、一丛丛的绿色葱茏,一双粗糙的大手,紧握着信心,挥舞着收获的希望,一双又宽又硬的肩膀,历久弥坚,为一家人遮风避雨,成为坚实稳固的靠山。
庄稼人总是在忙,从天明忙到天黑,从年的这一头忙到年的那一头,从生命的这一端忙到生命的那一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春天,一身尘土,犁地播种,种下一年的祈盼;夏天,一身泥浆,头顶烈日,把嫩绿涂染成深绿;秋天,一身兴致,抢收抢种,把丰收装进粮仓,把希望播进土地;冬天,一身豪气,斗寒傲霜,随着一声召唤,告别父母妻儿,赶赴异乡挑河挖沟。一年四季,他们为了老人的幸福,孩子们的成长,一家人的希望,总是忙忙碌碌,忙得心安理得,忙得无怨无悔,忙得义无反顾,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生怎一个“忙”字了得。
庄稼人腼腆、憨笨,不会巧语花言,爱总在无言中。他们外刚内柔,具有土坷垃的性格,丑陋而坚硬;水性的内心,柔中含刚,温顺而执着,心中充满着对父母、妻子、儿女的深情厚爱,这种爱、这份情不会挂在口头上,而是刻在骨子里,表现出来总是那么实实在在,心甘情愿;他们有时会隔三差五地给父母送吃送喝,有时会扔下几块钱,给父亲点上一袋烟,陪母亲唠唠嗑;经常教育儿女做人的道理,让儿女好好读书,走出农村,不再像自己这样受苦受累;他们的爱有时表现的很粗野,因为父母的“不听话”,会大声呵斥,因为儿女的不好好读书,会抡圆宽大的厚掌实打实的教训。
庄稼人倔强,有时倔强的不可理喻,有时倔强的让人不能接受。他们认准的事会不留余力,执著而坚定,为了自认为正确的事或行为,即便是鸡毛蒜皮或地里种什么的事,都会和大伙争得面红耳赤,直至最后弄个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他们不记仇、不结恨,稀罕钱但不吝啬,邻里之间相处的很和睦,谁家有个三灾八难,婚丧嫁娶,盖房盖屋,即使自己家再穷、再忙,也会出手相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图回报,落个心底坦然。淳朴的民风,浓厚的乡情,是农村天然的味道,亘古不变的文化,厚道善良成就了他们的禀性,乐善好施铸就了他们的个性,祖祖辈辈的庄稼人就是这样实实在在,脚踏实地,一代代繁衍生息,彰显着个性,诠释着粗放的爱,传承着无私的情,延续着无限的善。
庄稼人正直、淳厚,不为迎合官场、恭维官人而费心劳神,不会逢场作戏,不会阿谀奉承;他们尊重土地,以土地为天,享受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品味着播种收获的喜悦和惬意,以一盘咸菜、一个窝头为满足,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咸,苦中作乐,与世无争,任凭官场波浪汹涌,明石暗礁,身居陋室,心如止水,点上一支劣质纸烟,心里默算着秋后的收成,谋划着明年的希望;他们懂得人情世故,点滴之恩会永记在心,别人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即使自己不富裕,也不占公家的便宜,他人的好处;他们人穷志不短,懂得做人的道理,不发不义之财,不做亏心之事,不会坑蒙拐骗偷,堂堂正正做人,脚踏实地做事,心安理得种地。
现在的庄稼人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农民工,他们和过去有着质的区别。原先是凭着四肢和土地较劲,长年累月,不知冬夏。现在是凭着智慧和贫穷叫板,一年四季,轻松愉快。自从农业实现了机械化,他们终于从贫穷和劳累的泥潭中挣脱出来,浩浩荡荡,避实击虚,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奔波在熟悉或陌生的城市里。他们抽抽探探而又胆大妄为,容易满足而又勤于付出,安分守己而又正直果敢。他们带着黄土地赐予的顽强和坚韧,带着传统文化孕育出的高尚品德,撑起城市的高楼大厦,赋予了城市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他们渐渐也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幸福和富足在一双双有力的大手上诞生。
庄稼人,一个不起眼的名字,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没有漂亮的外表,华丽的语言,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双手养育了中华儿女,支撑起四季的繁华和充实,托起了一个个新的希望;他们是民族强盛之脊梁,国家兴旺之根基,顶天立地的汉子;他们高尚的品德,不屈不挠的精神,耿直倔强的个性,旺盛勃发的生命力,勤劳善良的本质,永远值得尊敬和褒奖。
作者简介:
胡月强,就职于山东省庆云县供电公司,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论文二百多万字,获奖三十多项, 2013年出版散文集《抹不掉的记忆》,2016年出版小说集《回归》。现系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电力作协会员。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