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那段岁月
文/江萍
1
我出生在70年代,童年生活在物质并不丰富、生活也不富裕的80年代,居住在土坯房茅草屋,不通电不通路,赶集靠背的大巴山深处。但有太多童年往事让人怀念、追忆,帮父母找猪草,放牛,背柴火等等,乐在其中,虽苦也甜。
记忆中的天空是那么湛蓝, 晴朗的夜空,可以看见满天的繁星;水非常的清澈,可以看见河底的鱼儿游来游去!我更喜欢金色的秋天,那是充满希望的季节,庄稼满地,丰收在望,庄稼熟了就有吃的,这是一年最大的盼头。
那时粮食少,吃的主要以土豆、红薯和玉米面为主,还有不可少的野菜。要想吃一顿麦面馒头,那是一种久远的奢望,出了逢年过节,就是家里来了亲戚,可以跟着大吃一顿。生产队分给每户的麦子并不多,面也就不会多。有的农户人多劳动力少,到年底工分少,扣过生产队的就没有了,只能借粮。要说吃一顿米饭,更是遥不可及的事,虽然队上种的有田,但是国家有规定,细粮是按亩产上缴。如果遇上个好年景,还能有些余粮,才能多分点。
2
我最盼望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放炮,杀年猪、还有好吃的。还可以吃上麦面馒头和用米做的糍粑,这些都是生产队分的粮,数量不多,一年也就做十来顿饭。
我说的白面其实是自己家用手推的那种石磨,一次磨不了多少,磨出来的面质量也不好,夹杂着麸皮,但做出的面或者是馒头吃起来还是很香,比玉米面好吃多了。米也是自己用谷子舂的,米不亮,碎米很多,大人都把好米留着,用碎米做糍粑。因为我们山村也没有水磨,要想吃到好一点的面和米,就得把这些原粮用人背到五六公里以外的地方用水磨磨面和舂米,要是赶上没人用磨,还好点,一来一回两头黑,要是排队,又要大半夜才能回家!虽然这些面不白,米不亮,但也是我们盼望很久的腹中珍品。
还有就是杀年猪,那是我们盼望的一件大事。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主要是解决一年的油水问题,其次是为家里改善一下生活。都会请来一些长辈、朋友和生产队的头头,一起热闹的吃饭。那时候可不像现在,养多少杀多少,杀多少,就吃多少,先要完成国家分配的一户一头的任务。一般都养两头,大点的上缴,小点的自己杀。粮少的也有凑合养一头,杀了之后,上缴一半,自己留一半过年,养猪的饲料都是用少量的麸皮和洗锅水和野菜猪草为主。
3
记忆中最热闹属村里娶媳妇过事。我们这帮小孩,就爱盼着谁家结婚娶媳妇,特高兴!一般都是先确定办喜事的日子,其次就是商量请客,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挨着请。最后就决定谁来当支事总管,一般找村里有威望的中老年人。
正事那天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的男女老少,都带着过事用具去帮忙。支事总管会按照各自的特长分工,用一大张红纸排好写上去,张贴在显眼的地方,大声宣读,大家都领职而去,各尽其责各显其能。
过去农村坐席,四条长凳子,一张八仙桌,八个人一围。这些桌凳左邻右舍几乎家家都有,互相借用很方便。农村虽然穷,但是老祖宗们留下那礼节礼貌都依然存在,在坐席的时候都互相谦让,年青人让老年人,健康人让身体残疾的,男同志让妇女小孩。
那时结婚仪式很简单。三四个桌子一并,凳子左右两排,娘家人坐一排,长辈坐前排,晚辈往后排;在请出男方的代表,一般都是男方长辈或者是德高望重的人,再把生产大队的头头请上,他们坐另一排, 新娘和新郎官坐在两排中间的首位。桌子上摆放着喜糖瓜子茶水什么的……
支事总管宣布结婚礼开始,就是一阵阵炮声祝贺,随后由生产大队的头头作见证讲话,再读结婚证,最后就是新娘新郎官向在场的三鞠躬,夫妻对拜,有条件的可以相互交换礼物,送入洞房。总有一伙调皮的孩童齐声在喊:吃了新娘子的糖,小孩睡觉不尿床,吃了新郎官的烟,赛过活神仙……引来一阵哄然大笑!
最后正式开席,帮忙的在桌上已摆好了丰盛的酒菜,支事总管扯起嗓子喊,请大家如席。在招待好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招待好娘家的人。讲究认亲戚要改口,所以礼节多,一切都要礼貌行事,支事总管会专门安排能上场面的、能说会道的人去陪娘家人,大家都尽欢而散!
4
那时,农村的兄弟姐妹们都比较多,穿衣服都是个事,买布要有布票,但是布票是按规定发放,大多数都不够用。因此穿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直到彻底破了才扔掉。要想穿新衣服,只有过年,父母们才会节俭的买点布,做些衣裤,都是用手工自己缝的。布料的颜色很单调,都是蓝色和灰色,布料以棉布和的确良,棉布比较粗糙,的确良还不错,就是不透气!
那时, 我最羡慕条件好的人家孩子肩上挎着军绿色书包,那种神奇劲;包上用红油漆印着毛主席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条件差的,都是大人用旧衣服改的书包。
那会儿学费和书费很便宜,两块多钱就够了,还有卖作业本和铅笔的钱,再剩余的钱可以偷偷的买点零食。那时候的零食没有丰富花样,就是水果糖、饼干什么的,不过没有任何添加剂,吃起来很纯很香。
我们上学都是靠走路,家离学校有五六公里山路,家里没有表,一般鸡叫二遍的时候我们和父母都起来,点亮昏暗的煤油灯。按现在的时间大概也四点左右吧,给我们生火做早饭,早饭就是浆水菜玉米糊糊,干粮就是玉米面做的馍, 我们叫锅塌塌。
就是把玉米面加水,放点酵母,其实就是一点苏打粉,喜欢吃甜食的,加一点糖精,把和好面醒一会,在捏成小碗大小,贴在锅边,锅心到上水,就这样蒸出来的。火候掌握好的话,挨锅那面金黄金黄的,咬一口脆脆的特好吃,那是我们一天的干粮。
父母和我们一起吃,吃完饭,我们去上学,他们准备上工。就跟着哥哥们打起火把,一起叫上周围的同学就出发了。那时也没有谁去花钱买手电筒,都用火把照亮,走快点的话,可以赶上早读。沿途要经过几条大河,最怕雨天涨水,回家就成问题。我们的学校很简陋,听父母说是用一座庙改的,特别陈旧。
5
最有趣的数夏天。那时上五天半,星期六上半天,中午放学,沿河上行回家,就可以捉泥鳅捞鱼。
我和几个同伴约好,周六下午捉鱼。用铁被震晕了,慢慢的从石头下漂了出来!那个乐呵劲呗提有多高兴。
一不当心脚板被玻璃渣子给扎的鲜血直流,血一个劲往外冒,把一起的同学吓得不知所措,我赶紧用手压住伤口,叫一个同学弄了点青蒿砸碎,敷在伤口上,我听大人说过,青蒿可以止血,在撕块布条裹住伤口,就一瘸一拐往家走,到了家里也不敢说,装的跟没事一样,星期天还要放牛背柴火,那种扎心的痛至今都没齿难忘!
岁月已匆匆而过,往事却历历在目,那时虽然穷,但很开心,吃的那么干净,喝的那么纯净。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物质丰富了,但感觉什么都变的混浊;天不蓝水不清澈,太多的污染困扰着日常生活,连吃的东西都让人毛骨悚然。什么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注水肉、转基因食品等等
我多么怀念那段时光!
作者简介:
刘代萍,笔名:江萍,陕西省宝鸡凤县人,70后,91年服役于云南某部,喜欢用墨煮字,岁月作酵母,让生活变成一壶很醇香的老酒!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