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九十八)
袁国平(1906年一1941年),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1906年出生在湖南邵东市袁家台村的一个贫苦手艺人家里。
袁国平同志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他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里,为我军政治工作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泽东曾对袁国平作过高度评价,把他誉为“我军著名的宣传鼓动家”,说他是一个政治工作方面的天才。
说袁国平是天才一点也不过分。
让他“扩红”(扩大红军),他在率部打下长沙后,短短几天就使红3军团的人数扩大了一倍;让他筹饷,他就在很短的时间内筹得银元40万元。

红军扩大了,没有干部。他就千方百计地从部队基层、从地方,甚至从敌人的监狱里选拔有文化有政治头脑的人担任指挥员。
为了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他还创建了我军第一份铅印的报纸《红军日报》,被誉为“红军第一报。”
1930年6月,袁国平任红3军团政治部主任,后兼红8军政治委员。
担任红3军团军团长的彭德怀曾经认真地说,我们红3军团要吃要喝要穿,就全靠袁主任这张嘴皮子了。
此后,他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同志直接领导下转战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红3军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理主任等职。
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与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的政治领导。

长征中,袁国平坚定不移地拥护遵义会议的决议,以实际行动维护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在战胜敌军的围追堵截和过雪山草地时发挥了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作用。
到达陕北后。袁国平担任了抗日军政大学第2校政治委员、校长兼政治委员等职,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干部。
抗日战争时期,袁国平同志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38年3月,他担任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委员、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是新四军领导成员之一。
在决定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人选的问题上,中央和新四军曾反复斟酌,最后还是毛泽东亲自推荐了袁国平。
在给项英的电报中,毛泽东称其“袁政治开展,经验亦多,可独立担当工作。”
不但是毛泽东,在我党我军的最高层也众口一辞地认为,袁国平是我党我军最杰出的政治工作者。

翻开袁国平的履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曾多次担任过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重要领导职务,从师、军到方面军、军委,职务多达20多个,但无一例外都是政工领导职务。
袁国平酷爱读书写作,具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想和很高的理论水平。
他主持起草了《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4月颁布实行,使新四军政治工作更加系统化、条例化和制度化。后来又陆续发表了《江南敌后游击战争中的军队政治工作》、《过去宣教工作的总结及今后宣教工作的任务》等文章。对新四军的政治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有听过他演讲的八路军、新四军基层指挥员,多年之后回忆说,袁主任的演讲让人热血沸腾,特别鼓舞士气。我也听过许多报告和演讲,他的演讲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袁国平主张新四军必须有自己的军歌。为此他请求有“军中诗人”之称的陈毅副军长写了一首歌词。
又与叶挺、项英、陈毅、周子昆和李一氓等人反复修改歌词。
作曲家何士德谱了曲,大家觉得不特别满意。
袁国平就去找何士德,说作为新四军的军歌,一定要激昂雄壮,气势磅礴,体现出我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于是何士德又谱了第二曲。这才有了威武雄壮的《新四军军歌》。

袁国平有坚定的革命信仰。一次他意外地遇上国军第三战区来新四军某部巡视的国军上校高级参谋文强。
文强,毕业于黄埔第四期,与林彪和袁国平都是同班同学,还曾是林、袁的班长。
1925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曾是红军的高级将领。
老同学相见,两个人都大叫起来。
看着文强身着国军上校军装,袁国平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说,文强,你怎么穿上这身了,还上校,你就这么贪图国民党的荣华富贵?
文强说,不瞒袁主任,其实我已经是国军少将了。我扛这个上校牌牌就是不想张扬。他说了自己在淞沪会战之后,在浙西的一个小县城保民平安的一件往事。

为了阻止一千多溃兵对老百姓的掠抢洗劫,文强让手下不足百人的军统官兵挂出了警备司令部的牌子,自己则穿上了一套为执行任务特备的少将军服。
他让手下抓了几个扰民特别嚣张的溃兵,彻底平息了溃兵扰民的风波。
事后有人告状,说文强竟敢冒充国军的将官,野心太大,应予严惩。
状告到顾祝同那里,顾祝同严肃地说,兵荒马乱的年头还有人能保百姓平安,他这个将官冒充得好!你们告诉他,他这个警备司令在我这里备案了,从今往后他就是少将了!
袁国平说,我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原因去了军统,你是我们党的高级干部,红军的高级将领,你还是归队吧。
文强摇摇头说,回不去了。过去国民党要杀我,可是共产党也要杀我。在江西要打我的AB团,王明要打我阶级异己分子,反正都是要杀我。
在四川我跟罗世文吵了一架,给他留了个条子就悄悄地溜了。
袁国平说,王明路线已经被纠错了,周恩来副主席也已经早就给你平了反,这件事你不知道?
文强说,我离开川东7年了,我去那里知道?现在我在国民党这边工作两年了,回去就更说不清楚了。
他摇摇头苦笑,命运造化真的是太作弄人,我想教书糊口,可偏偏碰上廖宗泽,他介绍我去一所学校,校长偏偏是戴笠。
袁国平严肃地说,我们可以碰上一些挫折,甚至是被冤枉被错杀,但是,共产主义这个坚定的信念我们不能动摇。你还是回来吧,我们毕竟是有共同理想的战友。
文强还是不置可否,说,大敌当前,还是把日寇这个最凶恶的敌人赶出中国再说吧。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奉命向北转移。
至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顽固派部队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这就是国民党反动派蓄意制造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项英突围后相继与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
军长叶挺则在与国民党军谈判时被无理扣押。如此一来,战场的指挥重担全部落在袁国平的身上。
袁国平临危不惧,指挥新四军继续突围,以弹尽粮绝的数百人残部与强敌血战七昼夜。
1941年1月13日晚,袁国平在皖南事变突围中,身负重伤,躺在灌木草丛中。
警卫连副连长李甫带着战士们寻找掩护的首长时,不见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当终于在一处低洼找到了袁国平时,袁国平已是浑身是血不能动弹。
袁国平从昏迷中睁开眼腈,吃力地对李甫说:“还剩多少人?”
李甫环视了周围,难过地说,就这几个了。
袁国平喘息了一阵,艰难地说:“这些战士,还有红军过来的,都是革命的种子。赶快突围走,把他们带出去。”
战士们用树枝简单地扎了个担架,抬着他就起。在担架上袁国平还在喊:“你们走你们的,不要管我了!”

拂晓时分,突围的部队赶到青弋江章家渡。
在渡河时不幸被敌人发现。一排又一排密集的子弹射来,抬他的战士一个个倒下,袁国平也掉进水中,而且身上又中了弹。
战士们赶紧把他抬起来,挣扎着继续渡河,几分钟后到达对岸。此时,100多人的队伍就只剩下三、四十人了。
袁国平身体极度虚弱,几度昏厥。战士们喊了半天,他才醒来,挣扎着把一笔记本和七块大洋交给李甫,断断续续地说:“你们赶快突围,不要管我了。否则,一个都出不去……替我向组织上汇报。”并指着大洋说“这是党费。”
听到袁主任这样说,大家泣不成声。然而,谁也没有注意袁国平已悄悄地摸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板机。

李甫记得突围的前一天夜里,袁国平做战斗动员说:“我们一定要突出去,我们一定能突出去,因为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如果有100发子弹,就把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无论如何,绝不当俘虏!”
“从戎黄埔军校、首义南昌、发展红军丰功在;纵横湘鄂赣边、抗敌江南、坚持革命壮志存。”这是袁国平同志牺牲后,王首道同志为他作的挽联。
袁国平的牺牲是我军重大的损失。
周恩来说,袁国平“牺牲很英勇,是政治工作的专家,对我们军队建设贡献很大”。
刘伯承说,他是“我军有名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红军的理论家,既有远见卓识又能身体力行”。
陈毅说,“他是才子,才华横溢”……
全国解放后。袁国平的遗骸被移送到南京雨花台重新安葬,他的独生子袁振威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代管。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江渭清带袁振威去看望时任华东局第二书记的曾希圣。
在谈到袁国平牺牲情况时,曾希圣对袁振威说:“你父亲真了不起,情愿自己牺牲也不连累战友、不当俘虏。人家都是战士为了掩护首长而牺牲,而你父亲却为部下、为战士英勇自尽,世上少有。”
江渭清点头赞同,说:“恐怕也就这么一个。”
红3军团的一些老同志回忆说:“我们军团之所以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主力,因为有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是有杰出的军事家彭德怀,二是有出色的政治家袁国平。”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