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为大型诗歌舞台节目《香山颂》的执行导演,我再度感受大香山带给我们的历史绵延与文化传承,倍受鼓舞,深感荣幸。人民需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情怀的文艺作品,守正创新,推出充满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三”这个数字,在粤语里有生猛的寓意,根据本项目总策划、总撰稿丘树宏的归纳,本人理解他所说《香山颂》三个“三”有以下含义———
第一,澳门、珠海和中山三地作家联合创作。古代大香山现今已分为澳门、珠海、中山三个城市,而这次以文化的形式完成了古香山的回归。
第二,节目由政府部门、民间机构和诗人义工,三个主体结合支持。三角形是最稳固的结构,撑起了一个历史性的创作。
第三,节目由朗诵、歌唱和视频三种艺术形式综合呈现。三原色是所有色彩的基础,幻化出万紫千红,而三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寓意870年的香山历史被演绎出千姿百花。
870年是一段漫长的时光,但在香山历史上不是枯燥的数字积累,多少慷慨悲歌散落在这岁月长河中、多少壮丽山河展现在这香山大地上。
这是一卷英雄辈出的画卷———
南宋末年中原陆沉,张世杰、陆秀夫在海上鏖战三年,曾在香山登陆。
香山乡贤马南宝散尽家财招募乡勇,以满江红为歌在黄粱都(如今斗门)举旗勤王。
南宋海军在谢女峡(如今横琴)、九洲洋海上大战百余场,南宋陨落在崖山,慷慨悲歌、以命抗争的精神,从此植入了香山血脉。
满清末年,推翻帝制的萌芽从香山成长,陆皓东、杨鹤龄、杨殷等多少香山儿女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
抗日战争,战火燃遍神州大地。澳门作为亚洲唯一的非战区,以珠江纵队为标志,贡献了如前线般的力量,华南抗战有澳门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一卷包容开放的画卷———
香山外海,自古就是国际贸易要道,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中西文明从这里交汇,澳门成为四百多年东西文明交汇的福地。
下南洋、走金山,多少香山儿女走向海外开枝散叶,放眼五大洲,哪里没有香山儿女的后裔!改革开放,不走回头路的时代最强音,又在罗三妹山发出。
这是一卷山河壮丽的画卷———
珠江水系是中国三大水系之一,造就了千年繁盛的珠江三角洲,也成就了今日横空出世的粤港澳大湾区。
大江汇入大海,在450公里的海岸线上珠江从八处入海,人类围海造田和自然界合作造就了壮观的“诸河汇集、八门入海”。
而这八门中有五门在大香山,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分别是: 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
香山的“咸淡水文化”集中体现了岭南文化中广府文化的特征,是中原文化、土著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相互碰撞和不断融合的产物,是岭南文化的子文化,也是当今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和传承中,形成了传承性、包容性、先导性、民生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文化特点。在价值取向上明显表现为崇文尚武、顺应自然和尊商重商。
在文化精神上主要表现为坚守正统与开放创新、趋利务实与热情浪漫、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等对立又统一的精神品格。
这些,正是当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动力。
香山建县在南宋绍兴年间,而绍兴是南宋第一个皇帝使用的年号,也许这就预示了香山生而不凡。
民族的复兴,以文化复兴盛为先导。《香山颂》向历史致敬、为先贤立声,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整装再出发,奋进新时代。
感谢总策划丘树宏先生、总导演钟建平先生、总统筹曹勇先和谢建三先生、总协调高志东先生和罗子建先生,以及众多朗诵和歌唱艺术家、作曲家的精彩表演,幕后人员的辛勤付出,使得《香山颂》终于亮相于世。
《香山颂》是香山人积极推动香山文艺事业发展的新号角;是发挥民间力量,开拓文艺战场的新尝试;是香山人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担当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的新篇章。
随着《香山颂》徐徐拉开大香山870周年的历史帷幕,让我们从这里出发,奋发有为、和谐共振,一起奏响新时代大香山发展的崭新乐章。
2022年12月7日写于青青别院

施维,字冰之,笔名獒妈,香港人。经济学领域著有《新农人电子商务一点通》《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手册》(合著);文学艺术领域出版诗集《我想是一朵大红花》《洛神花红》《理想国》(合集)《浮诗绘》(合集);出版油画集《空中有朵你做的云》和诗画集《世间始终你好》《阿弥陀佛么么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