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唐运家
我认识阮忠老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闻其名也是来自几个渠道。
大约在2005年左右,袁善谋同志在咸安区任区长。阮忠老师的一位亲戚来区政府办事,顺便捎来了阮忠老师的两本著作给袁区长。那天善谋区长恰巧下乡调研去了,不在办公室。亲戚认识我,委托我将书代为转交,我答应了。两本书的封面印着阮忠的名字,封面内侧附有他的照片和简介。时间较久了,书名想不起来了,但阮忠的名字和相貌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记。善谋区长回来后,我将书交给了他。他高兴地说,阮忠老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是我尊敬的老师。
闻其名之二,是拜读了他撰写的赋体文章。十多年前,《光明日报》副刊曾开辟了一个专栏,刊登全国各地推荐的用文言赋体撰写的当地知名城市历史渊源山川地貌名胜古迹的文章。我喜欢阅读里面的文章,看到了阮忠老师写的《海口赋》《儋州赋》。当时读了以后,感觉用词典雅,情感丰沛,文采斐然。过后不久,我区桂花镇桂花源公园峻工落成。他大学同班同学刘明恒知其擅长写赋,也请他出手写了一篇《桂花源赋》,镌刻在公园入口处,供游客欣赏吟诵。
第三个渠道,来自他大学同学郭西伟的介绍。我与郭西伟是办公室的同事。我们这代人响应计划生育号召,只生一个孩子。孩子的成长就业之事,都相互关心,也是当时见面聊天的一个话题。郭西伟知晓我小孩在海南就业后,有一次,颇为关心地对我说,我的大学同学阮忠在海南师范大学任教授。他为人随和,你们如果愿意结识他,我可以帮忙联系。当时我有些顾忌,过去相互之间没有交往,贸然去打扰,显得有些唐突,只好作罢了。但心里萌生了等待时机与之相识的愿望。
说起来也是缘分不浅,渊源颇深。
我没有认识阮忠老师之前,就认识了他的父亲阮永新老师,还与之有过一段难忘的交往经历。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当时的咸宁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文史资料。文史资料收集的文章,大都是当事人回忆亲身经历的重要事件。这项工作从我调到县政协以后,才开始起步。
当时分管领导是董宏棣副主席。他曾经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多年,对咸宁县的文化名流了如指掌。他对我说,文史资料要注重质量,付印之前,复写装订三份,分别送给咸宁三个名人阅审修改,帮忙把关,以尽量减少错讹谬误。董主席说的三个人,一个是郭松波,一个是魏星桥,另一个就是阮永新老师。根据董主席的交代,我与他们几位多次接触打交道。
我在县政协工作三年多,共编辑出版了五期文史资料,送取资料一来一往,至少登了阮永新老师家门10次。每期送去的文史资料初稿,阮永新老师总是认真阅读,反复推敲,审慎求证。并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逐篇逐页地标注写下来。如此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认识阮忠老师的机会终于来了。
2019年秋,我正式退休了。退休之后,我与爱人一起来海南定居生活,帮助女儿照料孩子。我女儿几番折腾挪窝,也调到海师大工作,并在学校旁边购买了一套二手房。这样与阮忠老师在空间上的距离拉近了,见面的机会就增加了。
2020年春季的一个下午,我从海师大宿舍旁边的街道经过,看到有一个人站在路旁与人说话。视其像貌,我断定是阮忠老师。我决定结识他。待交谈的人告辞后,我上前冒昧地向他作自我介绍。我说久闻大名,只是无缘结识。我来海口定居生活近半年了,终于见到您了。我还顺便告诉他,我与他大学同班同学刘明恒曾经在一起工作共事,他当过我的直接领导,也听刘主任曾经多次提到过您。
异乡遇老乡,他也感到意外。对我说,海南这地方适宜老年人生活,退休后过来定居是不错的选择。并说,他在咸宁生活了多年,对咸宁感情很深,很多亲朋好友还在咸宁,保持着密切联系。
路上邂逅,不便多聊,双方留下了联系方式就分手了。
阮忠老师处世交友谨慎,当天晚上就与刘明恒主任联系,询问我的具体情况,验证我言语的真伪。待得到刘明恒主任肯定性的介绍之后,他可能放心了。因为见面的第二天,我与刘主任通电话,告诉他见到阮忠老师的消息。他说,知道你们见面啦。昨天晚上阮忠与我联系过,询问了你的情况,我如实地向他介绍了。你们在那边有机会可以多交往。阮忠学识渊博,待人真诚,与他打交道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感谢刘明恒主任对我的认可和推荐。
过了一个星期,我们两家人相约在一起吃了一顿饭,气氛和谐融洽。与阮忠老师的交往就正式开始了。

我退休后来海南生活,最大的困惑就是举目无亲寂寞孤独。为了打发日子,也为了让生活充满一点乐趣,打算把丟了几十年的写作爱好重新捡起来,写一点文章抒发倾吐情怀感受,既自娱自乐,又与朋友沟通交流。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了阮忠老师,他听了表示赞同。他说,你过去搞行政,忙忙碌碌,现在退休清闲了,又到海南这生疏的环境来了,要找一点事情做,写点东西有意义。我对他说,我喜欢文史,想侧重写一点文史类的文章,但担心时间丟长了,贸然动笔,找不到感觉,写得难看。他说,写之前,准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多看书,广涉猎,厚积累。书看多了,文章读多了,自然就有心得。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写作的经验之谈,说明了阅读的重要。
按照他的指导和自己的阅读兴趣。2019年冬至2020年的全年,我先后阅读了余秋雨、易中天、王充闾、石坚勇、张宏杰等人的历史文化散文,并选读了《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古文鉴赏辞典》、《古文观止》、《史记》等一些流传不衰的经典诗文。为重新开始写作,积累素材,开拓思路,夯实基础。
自认识阮忠老师夫妇俩,感觉他们生活很有规律。白天,阮老师在家里看书写文章,他的夫人赵员芳老师打理家务。晚饭后,他们去学校运动场走路,锻炼身体。运动时间一个小时左右,没有特殊情况和恶劣天气,坚持不辍,从不间断。

听他们自己的零星介绍及阅读他们大学同学回忆录文章得知,他们夫妇俩是大学同届同专业的同学。他们那一届的中文专业只招两个班,赵员芳老师是(一)班,阮忠老师是(二)班。虽然不是一个班,但经常在一起上大课,相识、相知、相恋,大学毕业后,走到一起结婚成家了。 他们开始在华中师范大学工作。2002年,阮忠老师作为抜尖人才被海南师范大学引进,担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搞学科建设,带领文学院一班人把本科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建设成了博士点一级学科。赵员芳老师两边奔波,直到退休,才来海南海口定居生活。 赵员芳老师贤淑儒雅,端庄内敛,不多说话。每次我与阮忠老师边走路边交谈,谈天说地,兴致勃勃,她在一旁默默倾听,很少插话。
后来,我的爱人老朱也加入了走路锻炼。碰上他们后,四个人一起走。我与阮老师聊天,我爱人与赵老师交谈。四百米的运动场几个圈走下来,不知不觉的。由于他们晚饭吃得早,每次在我们之前结束锻炼。相互道别后,他们夫妇俩手牵着手离开。目送他们离去的背影,看着他们恩爱的情形,我家爱人有时嗔怪地说,你还是大老粗一个,人家阮老师两口子多恩爱呀!我诙谐地说,我是从穷乡僻壤爬出来的乡巴佬,身上的泥土味还没有散尽,阮老师出身书香门第又是大学者,怎能与他们相比?妻子听后,也无奈地笑了。
我们这代人,1977年的恢复高考,是改变人生前途命运关键的一道坎。阮老师当年是如何越过这道坎的?我想了解知道。有一次散步,我向他专门问起了这件事。 他给我讲述了这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初中毕业碰上“文革”开始,无法继续上学,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来到了当时的西河公社郭家湾三队。当时他年龄小,个子矮,身材瘦弱。但扶犁耕田,挑土推车,荡舟打鱼,样样农活都干过。吃了不少苦,流了不少汗。后来招工进了当时的咸宁地区工程机械厂。由于读了初中,有知识文化,厂里让他担任生产科的统计员。那时候,厂里要定期出墙报、年度要写总结。厂领导发现他喜看书爱学习,就把这活路派给他干。写墙报、写总结,也许是歪打正着,这样的历练,也间接地扩大了他的见识,锤练了他的文字功夫。
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他报名参加,说是只当好玩。当时他父母忧虑到他没有进过高中的门坎,劝他慎重填报。但他觉得自己有一份工作,考不上也无所谓。不意高考一举中的,被录取到当时的武师咸宁分院中文专业深造,成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一个只有初中学历没进过高中校门的人,恢复高考第一年能昂首挺胸跨入大学之门坎,真让人折服,不过他自己说是侥幸。因为第一年我也参加了高考,结果铩羽而归,只得第二年卷土重来,才跳出了农门。而他后来又从咸宁考到了华中师大,硕士毕业后留在华师文学院任教。
时间到了2021年之初。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阅读积淀之后,我开始了写作。
有一次见面,我向他介绍了初步的写作打算。我说近几年,准备在两个领域和方向写点文章。一是就我喜爱的文史领域,写一些文史随笔杂谈;二是就自己的人生工作经历,写一点回忆录。他听后,说可行,并说,写历史上发生的人和事,可以少顾忌,避是非,写起来也放得开。写这样的文章,寓褒贬臧否于文章之中,可以给人以启发裨益。虽是谈古却可以鉴今,有现实意义。说到回忆录,他建议我多写生活类的人和事,尽量少写有交集的目前还健在或在任的领导的事情。他说,写这类人和事,尺度不好把握,抑扬难以平衡。容易给自己惹麻烦。况且一些人或褒贬不一,或毁誉交织,不容易说清楚。当然,也是要减少因文章给自己带来的麻烦,以免徒添不快。
他的话,对我启发很大。近年来,我先后写了七八篇回忆录,主要着墨青少年时期生活求学的经历,写了一篇《无怨无悔的选择和坚守》,追述在区政府办公室近三十年的岁月,也只写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随遇而安与人为善恪尽职守的为政之道,不涉及人事上的纠葛。
有一次我们在一起散步,阮老师对我说,你写的几篇唐朝诗人仕途人生的文章,觉得可读。唐朝诗人的仕途人生值得一写,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争取写成一个系列。他说,唐朝的诗人都渴望入仕为官,把入仕为官作为实现人生抱负和光宗耀祖的追求选择。另外,唐朝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及国策也起了导向作用。唐朝初期,边患未绝,边境不宁。中后期藩镇割据,寻衅滋事,对抗朝廷。唐朝统治者为了解决内忧外患,倡导鼓励效力疆场,建功立业。一些诗人受此感召和激励,也希望投笔从戎,立功晋阶,封妻荫子。“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就代表了当时很多诗人的人生追求和憧憬。
阮老师的一席话,对我启发很大,激发了我的兴趣。此后一段时间,我浸泡在唐朝的文史堆里,搜寻阅读唐朝诗人的人生足迹和故事。

确如阮忠老师所言。唐朝诗人入仕为官的欲望非常强烈,人生故事多姿多彩。但仔细剖析,反差很大,路径有别: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有的人既有才华又有才能;有的人只有才华而欠缺才能。有的人进不了官场时,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进去了又抱怨官场黑暗污浊。有的人晋升顺利时,志得意满,仕途曲折后,唉声叹气,郁郁寡欢。有的好不容易爬上去,不经意陷入了官场倾轧,成了官场斗争牺牲品。有的原地踏步晋升无望,挂冠而去,回归故里。有的屈节丧志,同流合污,阿谀谄媚;有的心系苍生,疾恶如仇,勇于进谏,以求匡正时弊。有的贬谪后,学乖了,看穿了,圆滑世故了;有的愈挫愈勇,愈挫愈坚,凛然不屈,宁折不弯……。可谓百人百态,殊为可观。
近两年来,我大体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个顺序脉络写下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写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二十多位诗人的仕途人生经历及诗歌故事品读文章20余篇。这些文章在《山谷梅影》、《金秋文学》《上海头条》等微刊平台刊发后,赢得了诸多文友及文学爱好者的支持鼓励,有的文友还予以推荐转发,给我以很大的鼓舞和安慰。
去年九月份的一个傍晚,我们在散步的时候,聊起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话题。我对他说,您写了那么多文章,我只从手机上零零散散地读了一些,家里还没有您的一本书呢。他说,你如果感兴趣愿意读,我到家里去找一找,给你一些。我回答说,那求之不得呀。
第二天晚上,他与我联系,问我在哪里?我说在运动场锻炼。他说,我将书带来了,你等着我。我原以为只有二三本,但见面一看,沉甸甸的一摞书。他对我说,我知道你正在写唐朝诗人仕途人生系列,要读他们的诗歌。我也写了这样的专著,书名叫《唐宋诗风流别史》,可惜家里没有了。我想法给你弄一本。过了不久,他从网上购买了一本送给我。
我将书拎回家,摊到书桌上欣赏。一共有六本,每本书都厚厚实实的。书名为:《庄子创作论》、《中国传统文化演讲三题》、《两汉诗歌与传统文化》、《唐宋散文创作风貌与批评》、《美文不厌读千回——韩柳欧苏的散文世界》、《此心安处是吾乡——韩柳欧苏的人生格局》。每本书的扉页上,阮老师都签上了姓名和日期,并谦逊地写着:“运家兄惠正”。
当时我产生了好奇之心,想看看阮忠老师究竟撰写出版了多少著作,就上百度去搜索。不搜不知道,一搜心惊讶。他赠送我的这些书,只是他正式出版的全部著作的一小部分。更让我惊诧的还是,他是一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通家。从著述反映出,其研究领域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全过程。据我所知,有些学者毕其一生精力,专注考究于一个阶段或一个朝代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还很难研究出成果。阮忠老师则俯瞰洞察几千年的文学景观和况貌,在浩瀚的文学长河里畅游,在斑斓炫目的文学长廊里徜徉。时而凝视,时而遐思,时而钩沉,时而索玄,时而凿璞觅玉,时而披沙拣金;一路观,一路品,一路察,一路写,足迹所及,印痕深深,撰之成篇,建树多多。几十年下来,蔚为大观矣:专著二十多部,论文一百多篇。这些专著和论文,上自先秦,下至明清,除了元杂剧以外,历朝历代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均有论述。
写出如此多的专著论文,要读多少书,要查阅检索多少文献资料,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啊!如果没有对古代文学研究的一腔痴情,如果没有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如果没有甘于寂寞安于淡泊的情怀和坚韧,那能取得如此累累之硕果? 此后,每当我坐在书桌前,欣赏或品读阮忠老师散发着墨香凝聚着他心血和卓识的专著时,心里就油然而生一股钦佩之情。
今年八月份的一天上午,我在家里闲得无聊,想起了阮老师,突然间萌发了到他家去坐坐的念头。我给他打了电话,他说在家,我就直接去了。
他热情地接待了我。我问他在干嘛?他说正在观看一个学者讲述司马光人生经历的视频。接着他饶有兴趣地与我分享了观看视频的心得体会。重点讲述了司马光为何能写出彪柄史册的不朽巨著《资治通鉴》来的。
他说,司马光能写出这部巨著,有三个原因至为重要:
其一,司马光本人博学多才,才华横溢,有非常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学术底蕴,具备撰写史书的学力和素养。
其二,司马光有丰富的为政实践经验。身居庙堂之高,视野开阔,阅历丰富。能够突破狭隘的学术屏障和藩篱,站在政治家的角度,用政治家的眼光和思维来审视剖析历朝历代的兴衰存亡,来洞察探究过往历史人物的为政之道和成败得失。把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集于一身,寓于一体。这样写出的史书与一些缺乏官场体验的纯文人写出来的史书,其史学地位、价值及资政功效就迥然有别了。
其三,当朝皇帝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也不可忽视。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牴牾,离开京城开封来到洛阳潜心编纂史书时,宋神宗对司马光的要求,有求必应。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皇家图书馆珍藏的书籍资料,司马光可以随时调取阅读。
有此三个重要因素,一部影响历史与《史记》比肩的宏篇巨著就诞生了。

阮忠老师感叹地说,如果说司马光作为政治家谈不上杰出卓越,但作为史学家可以说光芒四射,熠熠生辉,足以让后人仰视敬慕。
听阮老师这样的讲述分享,真是如饮陈酿,如品佳茗,让人获益良多。
阮老师在他任教的海南师范大学是人所皆知的台柱子,在海南省文学艺术界也举足轻重,享有盛誉。今年十月的一件事,我就亲身感受到了他的份量。 十月中旬,海南徽文化研究会牵头排演了一台《海外东坡》的大型话剧。首场演出,在海南省歌舞剧院拉开帷幕。
阮忠老师作为特邀嘉宾,邀请前去观看。他知道我对苏东坡感兴趣,也约我一同前往。那天晚上,我坐着他开的车前去剧院。落座后,我举目四顾,发现我们的位置最适中,是剧院观看演出的最佳座位。与阮老师挨在一起,我也感觉沾光了。我当时猜想,把这样的座位安排给阮老师,应该是举办方特意为之的。
阮忠老师能享受这“特意”也是有缘由的。
他自引进海南师大,踏上海南岛这块土地之后,就开始关注苏东坡晚年的那一次不幸遭遇和生存状态。在海南工作生活的二十年时间里,他曾多次去海南儋州实地考察,凭吊苏东坡故址遗迹,搜集挖掘流传在民间的趣闻佚事野史传说,在掌握了诸多珍贵翔实史料的基础上,他着手撰写了介绍苏东坡流寓儋州三年生涯的两本专著:《天涯守望:苏东坡晚年的海南岁月》、《我本海南民,兹游冠平生:流寓儋州的苏东坡》。专著出版发行后,受到了业界的好评赞誉,认为是研究苏东坡这段人生经历的重要力作。基于其对苏东坡学术研究的成果贡献,他被推举为海南省苏学研究会会长。
海南徽文化研究会弘扬传统文化,排演《海外东坡》这台话剧。阮忠老师自始至终予以关注,并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被剧组欣然吸纳。
首场演出,让阮忠老师坐到视角良好的位置观看,既是对他付出劳动的答谢,也是对他人格人品的尊重,还折射出了海南艺术界对阮忠老师苏学研究成果的肯定和褒奖。
“饱满的谷穗总是低着头”。这句谚语用在阮忠老师身上很合适。他学富五车,著述丰硕,但为人低调谦逊诚挚。完全没有有些虚伪“君子”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做派和矫情。
我知道阮忠老师对咸宁怀有深厚的感情,经常眷恋咸宁的山水风景名胜。去年我从朋友圈看到两篇描绘咸宁家乡的文章,一篇是我的同事邵家伟用文言文撰写的《桂花源赋》(阮忠老师也写了一篇同题文章),另一篇是《学习强国》主编刘汉俊先生写的现代散文《大美咸宁》。我同时转发给他,请他抽空时看一看。他马上回复:“好,我学习学习。”
看完后,他写了一段感受,反馈转发给我:
“邵(邵家伟)的这篇赋写得很好。刘(刘汉俊)这篇散文写得很美,文有诗笔,在抒情的铺陈中,打开了咸宁的历史画卷。与《桂花源赋》的优雅有共通之处,各美其美。”
退休三年多来,我在各类微刊平台,陆续发表了文史散文杂读、回忆录文章60多篇,诗歌40余首。这些作品刊发出来后,有部分我单独转发给阮忠老师,请他指教斧正。凡是转发给他的文章,套用一句流行语:“件件有着落,篇篇有回音”。品读咀嚼他反馈的点评话语,可以得出他看得认真、读得仔细,对一些疏忽而出现的笔误错讹,他都看出来指出来了。疏理概括他的全部点评,有肯定勉励的,有支持慰藉的,有勾勒总结的,有希冀完善的,有提出疑问的,更多的是寥寥数语简明扼要阐述自己的看法见解。这里选择其三则评论,以飨读者。
2021.12月上旬,他看完我写的《“屈指取公侯”的高适》后点评:
“老唐,文章看过了,故事讲得不错,从高适说到李杜(李白、杜甫),落点在人生际遇不仅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这是对的,符合辩证法。
李杜(李白、杜甫)的抱负大,但都没有什么治世才能。李白以文才当治世之才,显然是自误,六十岁后欲建业立功还站错了队,遭遇牢狱之灾。杜甫心细却柔弱,乱世出英雄,他生逢乱世,也没能得到施展,终究还是才不合于时,最后穷愁而死。
人生有机遇,也有个人才能与时势相合与否。在盛唐,诗人仕途畅达者少,高适便凸显出来了。过了盛唐,韩愈做到了刑部侍郎,元稹官至宰相。此一时,彼一时也。”
今年3月中旬,我写了一篇《我的两年高中生涯》,他回复:
“老唐,高中回忆文章,朴素亲切 ,读来仿佛历历在目。文中所提及的王朝国、钱定如俩位老师,我都认得,一晃多少年未见了。
你后来能到政府办工作,也真不容易。这样的回忆文章还可以写,留给儿孙,让他们知道你是怎么走过来的。 ”
本月上旬,我写了一篇《闲话嵇康托孤》的文章。他看后作了下列点评:
“嵇康托孤,这个点选得好。
在嵇康身上,他的叛逆让后人说了很多话,一般说绝交书、说打铁、说广陵散的多,说托孤者甚少。你说了两个原因,都有道理。托孤山涛,让人疑惑嵇康内心的纠结。他算是过去了,名士风流还是要的。儿子怎办?托给山涛是不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否定?是不是在保全儿子时不希望儿子走自己的道路?是不是看透了,不论儿子怎地,活着就好?嵇康深受庄子影响,庄子的避祸全身是人生要义之一,嵇康莫不是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想起了庄子?”
读完这则点评,我当时心里就琢磨,能写出这样的点评需要多么丰赡的学养和功底啊?如果没有对嵇康所处时代背景有清晰的了解,如果没有对嵇康人生轨迹有透彻的剖析,如果没有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如果没有对老庄处世之道有深刻的钻研探究,怎能写出这样精辟独到之卓识?
互动留言, 除了点评作品,阮忠老师对我的写作状态和身心健康也予以问候。
我自年轻时代开始,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经常严重失眠,折磨了我人生的大半辈子。退休后,重拾旧好看书写作,也要动用脑筋,虽然是自娱自乐,但我觉得拿出来发表的东西,让文友阅读,与别人分享,还是要尽量体面一点,打扮靓丽一点。让别人的观感舒服一点,爽快一点。
今年年初,我写了一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白居易》,转发给他阅读,并附上了留言,介绍我当时的身体状况及作文感受:
“阮老师:我最近身体状况欠佳,晚上睡眠不好。断断续续花了近十天时间,写了这篇文章,您有空请看看,并赐教。
考虑到白天如果用脑过多,严重影响晚上睡觉。我以后打算采取挤牙膏式的写作方式,不急于求成了,也不勉强自己了。写文章这活路还是蛮耗精神的。
我写文史随笔类的文章,史事内容不能胡诌杜撰,凭空捏造,要尊重历史事实,出之有据。叙述描写的文字,也力求生动形象一点。评论的话语,要有一点自己的心得感悟,力求出一点新意。想写一篇耐看的观众认可的文章,真的不容易。”
他看了我的文章及留言后,除了对文章进行点评外,还专门写了一段话,回应我的想法,对我进行劝藉:
“老唐,你可以随性一些,身体第一,不要过于勉强自己。你文笔不错,对史实和诗歌的把握都还清晰,给人感觉挺好。文章尊重历史,自出机抒,确不容易。对你来说,和我一样,目前的读书写作是养老方式,养老是渐进的,读书写作相偕而行,也是渐进的,不求速成方好。”
每次碰面,他也是不时询问我近期的身体状况、睡眠质量,叮嘱我照顾好自己,保重好身体,我听闻之后,心里感觉暖洋洋的。
大千世界,众生芸芸,熙熙攘攘。如潮似海的人流中能遇见知音,真的是一种机缘巧合。
我想,我退休来海南定居生活,孤寂无朋之际,碰上了阮忠老师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良师益友,真乃人生之幸事,晚年之乐事矣!
2022.12.21完稿


【作者简介】
唐运家,湖北省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舞文弄墨,先后发表习作多篇。后忙于公务,辍笔多年。退休后,重拾旧好,偶发新作。所撰文章,先后被多个微刊刊发。品味史籍,追忆过往,诠释时事,解读人生,力求悟出一点新意,给读者一点愉悦和启迪。这是本人为文的不懈追求。如能达此目的之一二,则聊以自慰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