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孟冬》诗
孟 冬
[唐]杜甫
殊俗还多事,方冬变所为。
破甘霜落爪,尝稻雪翻匙。
巫峡寒都薄,乌蛮瘴远随。
终然减滩濑,暂喜息蛟螭。
网友雁南飞问:请教先生,杜甫这首诗怎么理解?尤其是颔联。
钟振振答:杜甫这首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初,公元766—767年。当时,诗人五十五至五十六岁,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
“殊俗”:杜甫是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巩县地处中原,黄河流域。而夔州地处西南,长江流域。两地的风土人情有很大的不同,故以“殊俗”为言。
“多事”:这里指忙碌。此前,杜甫在成都,有老朋友、当地军政长官严武关照,在严武的幕府里任职,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状况还是不错的。严武死后,蜀中大乱,杜甫流落夔州,日子便不那么好过了。他在夔州,一方面为当地官府管理公田,另一方面也租种部分公田,还买了果园。当然,主要是雇人耕作,但自己也要参加一些劳动。因此,劳心劳力的事还是不少的。当然,国家内忧外患,也可以称“多事”,如“天下多事”“多事之秋”等等。但联系诗中其他各句来作综合考量,杜甫此诗似乎与时局不大相关。
“方冬变所为”句是说:入冬了,正是农闲时节,日常所事有了改变。从下两句来看,这改变指的是不那么忙碌了,有时间享受一下生活了。
“破甘”:掰开柑子。
“甘”,别本作“柑”。这里的“甘”可不是错别字,它是“柑”的古字。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曰:“于是乎卢橘夏孰,黄甘橙楱。”“黄甘”即“黄柑”。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七曰:“南康郡南东望山,有三人入山,见山顶有果树,众果毕植,行列整齐,如人行。甘子正熟,三人共食,致饱,乃怀二枚,欲出示人。闻空中语云:催放双甘,乃听汝去。”“甘子”即“柑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三《江水》一曰:“(巴郡江州)县有甘橘官,荔枝园,夏至则熟。”“甘橘”即“柑橘”。皆是其证。
“霜落爪”:柑的内皮及瓣络为白色,故以霜为喻。爪,手指。
“尝稻”:品尝稻米。
“雪翻匙”:稻米色白,故以雪为喻。匙,勺子、调羹。
这“柑”和“稻”,显然是诗人自家的果园和他租种的田里生产出来的。自己的劳动果实,享用之时自有一份特别的欣喜。
“巫峡寒都薄”:巫峡离夔州不远,是长江三峡的第二峡。由于绵延不断的高山峻岭挡住了北方寒冷的气流,故那里的冬天,还比较暖和。
“乌蛮”: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别本作“黔溪”,黔溪在施州(今湖北恩施一带),离夔州不远。“黔溪”与“巫峡”,对仗似较“乌蛮”与“巫峡”为工整。
“瘴”:山林中的湿热空气,能使人得传染病,以致死亡。
“黔溪瘴远随”句是说:冬天到了,瘴气随黔溪而远去,夔州的气候干爽了许多,较为舒适宜人。这是个倒装句,即“瘴随黔溪远”之意。诗的句法比散文复杂许多。有学者按散文句法解说此诗,以为黔溪的瘴气远随诗人来到了夔州。此说似不大合情理。即便夔州有瘴气,也应该是在夏天溽暑之时,不会在冬天。况且瘴气令人不适,这样写也与全诗愉悦的气氛不协调。
“终然”:终归,终于。《诗·鄘风·定之方中》曰:“卜云其吉,终然允臧。”《楚辞》屈原《天问》曰:“舜服厥弟,终然为害。”汉·王逸《章句》曰:“言舜弟象施行无道,舜犹服而事之,然象终欲害舜也。”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怀》诗曰:“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有学者释“终然”为“纵然、即使”,似不确。
“减滩濑”:冬季是枯水季节,随着长江水位的降低,江中的激流险滩也有所减少。
“蛟螭”:即蛟龙。传说蛟龙能兴风作浪,翻江倒海。
冬季江水终于退下去,江上行船一时少了许多风险。所以杜甫说“终然减滩濑,暂喜息蛟螭”。
总之,这是一首有人间烟火气,有诗人真实生活与真实感情的节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