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叶培元热爱读书学习,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工作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态度影响了周围众多的人,也深深影响了我们子女及孙辈几代人。
(一)
听父亲讲,在那兵荒马乱的艰难岁月里,他只读了几年小学以及一段时间的乡村经馆,由于战乱和贫困,他再也没有机会继续读书,但他对读书充满了憧憬和追求,即使在3年学徒期间的晚上,也坚持练字、学珠算。
解放后,父亲在四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更是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
如在通海口区10余年繁忙的农村工作中,仍然常常带书在身边,在生产队蹲点时住在农民家里晚上靠着自带的油灯读书学习;与年轻人交流时也常鼓励他们多读书,特别是古典文学,以提高文化素养。
那时,他常常在讲话或作报告时,旁征博引地插进一些历史典故和诗词名句,以丰富报告内容。
父亲偏爱读古典文学、古诗词,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他曾说,《红楼梦》读过3遍,毛主席说过《红楼梦》要读5遍。
我读小学时在通海口区父亲宿舍里看到他读的书中,除了《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元曲》等,还有一种是《活页文选》,左侧打有2个圆孔,便于读者日后装订。
(二)
但是,“文化大革命”中,父亲的爱好成了受批判的内容。
在一次批判会上,父亲据理反驳:“说我只读古典书,不读毛主席的书,我不能接受,也不是事实。从号召读毛主席‘老三篇’以来,我每天有空就读、就背,如若不信,此时我可当着工作队的面,一口气把‘老三篇’背出来。”
父亲又说:“说我爱读唐诗宋词是错误,我不接受。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我爱读古诗词,也包括毛主席诗词,现在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册子共有32首,我都可以背诵出来。”
批判会上很寂静,少数人在窃窃私语。工作队表现很尴尬,只好宣布散会。
父亲为此写过许多检查。文革后期,我读初中时,无意中在床铺下面发现一摞父亲写的“检查”。这是组织上退还父亲的。我当时便收起来,一直珍藏到现在。
(三)
父亲不仅自己爱读书学习,还经常督促我和弟妹读书。他说,有计划地读书,既增长学问,又丰富生活内容。
父亲书房书桌的左上角始终放着三本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历代诗词名句辞典》。
父亲多次对我说,他有时抱着一本字典或词典,也能当小说读半天,而且看得那样津津有味,因此建议我把字典常带在身边、放在案头,当小说读,也将受益匪浅。
父亲提醒过我:“望你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多读点书。世界上的书本来是读不完的,但古今中外最基本的书都未读过,哪谈得上做学问?”“大量地拼命地去阅读各种书籍,知识就会逐步丰富起来。”
1978年,有人给了我父亲一份高考语文试卷,他居然可以全部做出来。他说:“上面的题目我并没有学过,几段古文我也没读过,为什么能够翻译出来呢?都能做出来呢?关键是多年来的学习基础,是日积月累的成果。”
父亲还常对我说,要通过读书学习和自身修养,成为群众认可的“能说、能写、能干”的“三能”干部,这实际上是他自身实践的体会和经验总结,他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上,都是以“能说、能写、能干”赢得群众好评的。
叶少雄简介
叶少雄,男,大学本科学历,武钢高级政工师,先后在武钢党委政策研究室、武钢有限责任公司、武钢集团工作,曾任湖北省青年自学成才协会副理事长、武钢青研会副会长,在《工人日报》、《中国冶金报》等媒体发表通讯、论文、散文等百万余字。还作为志愿者,担任武汉园博会园长,并主编《我来了,我是园长》一书。
征稿启事
各位作者,我们海内外文学联合会向全世界作者征集稿件。我们分普通稿件,月征文稿件,年征文稿件,新的一年我们将举办世界级文学作品评奖,奖金非常高。欢迎朋友们投稿。投稿地址,加微信snbm5828。加微信时必须告知是投稿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