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冬,严寒,盼春风、盼温暖。我想起了很久以前,一件曾经温暖了一个冬季的军大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洛宁农村地区人民还生活在温饱线,烧火取暖,穿着厚厚的棉衣过冬,臃肿而又笨拙,毫无美感。当年,我的父辈人心目中,有一件过冬保暖“神器”,那就是梦寐以求的军大衣——宽厚的面体、厚厚的毛领,有风度又有温度。那个时候,能享受此待遇的都是军人或干部级别,普通群众只能羡慕了。
一九八五年冬,也是在这么个寒冷的时候,家乡山村里传出了一个特大好消息:上面给村里申领了一批军大衣将发放给群众,人们喜出望外、奔走相告。当年没有通信、消息闭塞,群众中也有人不解:大衣是免费的吗?以后是不是还得付钱?当时没人说得清楚,于是,群众们就将信将疑,先领了再说。
那天,我和父亲一起去村大队仓库领取军大衣,里面已经等候了许多人。军大衣像是拉来了一大车,放置成一排,叠放整齐,每家每户领一件,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大家有序挑选、登记着。我细看才发现,大衣并不是新的,有的颜色都淡了,应该是长期库存积压所致,整体还好。我细细挑选了一件,面料看起来很新,稍微遗憾的是,前襟下面有个核桃大小的鼠咬破洞,父亲说,这个补上,窟窿不明显,和新大衣完全一样的,于是就高高兴兴地领回来了。
那时已是腊月,很多群众领回大衣还不舍得立刻穿,到了大年初一这天,我走在街上,看到了满大街除了妇女儿童,都是绿色军大衣,那是那年春节特别的一道风景。
那年冬天,为什么群众有如此温暖的待遇呢?后来民间流传着各种传说。

一九八五年冬,洛宁历史上发生了一件亘古未有的大事:当年十月二十四日,原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位临洛宁视察,会见了洛宁的干部群众,在洛宁停留数小时,并留下了“养牛大有前途”六字墨宝。
洛宁这个偏远、贫困的山区小县城,平时来个省级领导都很稀罕,何况是正国级领导,消息很快传遍了各地。
后来,人们也把当年的温暖记忆与胡总书记的到来联系在了一起,在家乡老百姓朴素的认识里,“上面有人特别指示”才会有那年特别的温暖待遇。
胡总书记为什么会突然光临洛宁?民间也还有一种传说:胡总书记过道洛宁,前往陕西某地探望一位人士。这一切都是老百姓民间传说,是不是真的?没人知道,也没人来解释。
时光已过去了三十七年,家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过上了温暖、幸福的好日子。当我们享受着空调、享受着现代化网络的便捷服务,随我回忆一下当年的一段温暖记忆,或许能为你今冬再添暖意。
2022年12月22日

作者简介:卫光明,洛宁涧口院西人,六九鸡,漂泊打工半生,工作之余,读书、码字、自娱自乐,资深红楼迷,自号、网名追梦人、红楼为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