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肇基简介
徐肇基(1918年9月-1992年12月),河南省洛宁县西山底镇人。
1937年7月,参加“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一纵队三大队,历任战士、班长、工作员等职。
1938年春,参加党的外围组织“民族革命青年团”,1939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2月事变”后该大队编入八路军129师一纵队25团,任该团政治处民运干事,后任该团2连政治指导员、游击1团9连政治指导员等职。在太岳根据地“反围剿”“反蚕食”斗争和“大生产运动”中创造了突出成绩。
1943年春,调任太岳一分区政治部任保卫干事。
1944年4月,在太岳区委党校学习,毕业后奉命南渡黄河,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参与组建八路军新安县河防支队,并担任该支队3大队教导员,后任该支队党总支书记。
1945年9月,该大队在济源县三屋村编入豫西分区特务一团,任该团3营教导员。
1945年12月5日,该团改编为24旅70团,任该团3营教导员。期间和营长张鉴亲密合作,带领该营随团参加了曲沃、降县、白晋、同浦、临汾、浮山、汾阳、孝义、晋南等战役,战功卓著。特别是在1946年11月29日,强攻隰县城的战斗中,他和营长张鉴、副营长郭时胜一起率领该营英勇冲锋,率先登上城墙突入城内,该营9连在连长解全威带领下,直扑敌上将总指挥杨澄源的指挥部并将其活捉,创造了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生擒国民党部队最高阶衔指挥官的光辉战例。
1947年5月15日,强攻猗氏城时,他在阵前召开“诸葛亮会”研究打法,并指挥投弹组将手榴弹成排成排的投入城内,掩护该营9连强攻,在连长解全威带领下9连战士如下山猛虎迅速登城,打开了突破口,为全歼守敌标立头功。晋南战役结束后该团改编为12旅34团,仍担任该团3营教导员,带领该营在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开辟鄂陕根据地的屡次战斗中战功突出。
1948年3月,升任该团政治处主任,率团参加了襄樊战役和淮海战役。
1949年5月1日,该团改编为55师163团,任该团副政治委员。
1950年5月,调任164团政治委员。
1954年9月,任55师政治部副主任。期间,于1955年2月赴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1958年3月,任师政治部主任。
1960年,任师副政治委员。他在55师政治委员岗位上和师长王玉昆率部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于1963年2月在北京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介绍了55师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的政治思想工作经验。毛泽东主席接见会议代表时握着他的手表扬说:“55师,好嘛!你们从西宁坐卡车到(中印)边界去打仗,走得很仓促,边走边动员,一下车就打仗,走得快,打得好,撤得也好。”
1965年9月,在西宁市向来青海省视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汇报55师情况,受到好评。
1966年,带工作组在该师165团75炮连蹲点,总结了该连“开展谈心活动”和“一帮一,一对红”政治工作经验,被总政治部转发并在全国推广。后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陕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
1992年12月,在西安病逝,享寿74岁。遵照将军生前“戎马一生,魂归故土”的遗愿,2012年6月21日骨灰安葬在洛阳市洛宁县烈士陵园。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
阅读下期精彩内容
落叶归根 魂归故里——徐肇基将军迁坟记

作者简介:山子,1950年生,洛宁县人,大专学历,曾有军旅生涯,历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转业后,曾担任副乡长、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喜爱文学,1996年开始在杂志和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和小说。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