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中华文化瑰宝《尚书》
文/韩积蕊(山东)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感谢李总为振兴临清文化建设,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欢聚一堂,读书育人,重温经典,对话先贤。感谢大家走进京杭书院,凡来书院的人都是热爱读书、爱好学习的人,都是有梦想的人,都是具有大智慧的人。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先辈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世代国人通过重温经典汲取多方面的营养,传承优秀文化,创造新的生活经验。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解读中华文化瑰宝《尚书》》,追本溯源,继往开来,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品读,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让自己更优秀,让生活更美好。

01.【《尚书》是怎样的一部书?】
尚书被称为“政书之始,史书之源”,相传为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尚书》“尚”是 上 的意思,《尚书》上古以来的书。战国时称《书》汉人改称《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书》称为"经",始于《荀子》。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珍贵史料。
西汉经学家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的遗留著作。

02.【阅读《尚书》的意义】
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从《尚书》中,我们可以追溯到华夏民族的源头....对于当代的我们来说,《尚书》中的许多智慧,在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诸多方面仍有借鉴意义。
《尚书》含58篇,最早书名为《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自夏商周起,记载着尧舜禹在位时期的上古历史。而在 《礼记·玉藻》中有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由此可见,君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有专人记录。

03.【《尚书》的历史作用及核心价值理念】
贯穿整个《尚书》的核心理念,应该说主要有四:一是亲民,二是仁善,三是正德,四是中和。
所谓亲民,就是相信国家兴亡系于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重民生。
仁即善美与博爱。德即正行与正心。和即多元兼容的协调与统一。仁的思想后来为孔子所发挥而成为儒家之中心价值。“德”,一是天德,二是民德,三是政德。《尚书》主张为治者必以德而不能依仗暴力。认为天命无常予,暴力不足恃,有德则兴国,无德必失国。这是贯穿《尚书》德教的基本理念。
实际上,民本、民权与民主的思想,皆并非起源于西方、起源于罗马,而是起源于中国、起源于《尚书》。以民为本的政德理念,就蕴含在《尚书》的亲民与正德之理念中。后来荀子概括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上天育民,并不是为了君主,但上天立君主,却是要他为人民做事的。因此中国古代的历史政治,原则上奉行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
《尚书》的中和思想,成为后来儒家中庸思想的源头。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喜怒哀乐没有发作失控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

04.【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有一句正能量的话:“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这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民本思想”的来源。
战国时期的孟子曾提及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唐太宗时期的贤臣魏徵(zhēng)与太宗论政时也提到“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千古名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根本,人民群众正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的创造者。在过去的2020年,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道路,这就是现代中国“以人为本”,也正是秉承数千年前“民本”思想的最好体现之一。

05.【《尚书》的文学成就及主要内容特色】
其主要成就就文学而言,《尚书》文章结构渐趋完整。在语言技巧、场境描写、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方面已取得相当成就;《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尚书》 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意思是崇尚道德,保卫社稷国家,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周公提出“敬德保民”,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敬德保民”是周王朝政治路线的理论概括,“德”是“天”的至善性,“敬德”就是“敬天”,这是周王朝政治路线的理论依据;“保民”是周王朝政治路线的实践表征。

06.【《尚书》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弑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07.【《尚书》有六种文体】
孔安国所撰的《古文尚书》序中说:《尚书》的体裁有典、谟、训、诰、誓、命。
1、典:《说文》解为五帝之书,典主要是帝王的政绩和言论的记载,因被史官奉为经典而得名。
2、谟:《说文》解为议谋也,谟与谋通,是帝王和臣下谋议政事时的谈话记录。
3、训:《说文》解为说教也,训有训诫之意,大多是贤臣用历史上君主成功或者失败的教训来引训诫帝王的谏言;

4、诰:《说文》解为告也,古时上下有诰,上曰告,下曰诰,上以诰下者多指帝王对臣民的谕告;
5、誓:《说文》解为约束也,誓即誓师之词,是是君主出征前训诫将士的誓词,就是动员令。
6、命,是君主所下的命令。
这些说辞是当代史官所记。
《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譬如二典三谟指:二《典》:《尧典》,《舜典》。三《谟》:《大禹谟》,《皋陶谟》《益稷》。

08.【伏生护书的典故】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焚毁,公元前213年,孔门后裔yì、秦博士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在墙壁之夹层内,由此逃避焚烧之难,这才使这部典籍在后世得以流传。
伏生读书传经
伏生从小就刻苦攻读《尚书》,而此书文字诘屈聱牙[jí qū áo yá],晦涩艰深,难懂难读,他曾经把自己关在阴冷潮湿的石屋子里,腰间缠上一条大绳,每读完一遍就打一个扣结。不久八十尺长的绳子打满了结。正是这种勤矻求学的精神,使伏生熟谙[ān]《尚书》,领悟要义,后来以精通书学闻名四方,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那时传《尚书》的只有济南章丘的伏生。伏生,据传是伏羲氏的后裔、孔子学生宓([ fú )子贱之后,家学深厚。他自幼嗜古好学、博览群书,尤喜记先王之事、长于政事的《尚书》。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焚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来。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28篇。伏生被称为汉代经学家,历代学者赞誉伏生为“尚书再造”。
今人为“伏生传经”感恩涕零。先人传《书》,后人才有《书》可读,伏生一家为护书,不惜舍命,为此,每本书籍我们会更加爱惜,敬仰每位先人高尚的品格。
西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蝌蚪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25篇。汉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束之高阁。
631年,唐太宗命令修撰群经正义,孔子三十二代孙孔颖达作《尚书正义》,便成了官府的标准本,后收录《十三经注疏》广为流传至今。
《尚书》是先秦文化的文献源头。《尚书》在先秦历史思想中的地位。其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
‘’典”代表的就是当时的标准,是一种规范。《尚书》的开篇《尧典》其中表达的规范就是“勤政爱民”,“爱民”就是“民本”思想的最原始体现。
《尚书》这本“文化原典”中也有着很多中华文化的“文化第一”:
第一次提及“礼”的概念;第一次统一音律和度量衡;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梓材》中提及的中国”则是第一次代表一个地域范围的含义,当时指的是西周人所居的关中、河洛地区。

09.【《尚书》名言精选及品读】
1、满招损,谦受益。
【注释】谦受益,满招损”是中国传统的一句古训,意思是说,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出自 《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品读】满招损,谦受益,指的就是过度的自信会招致损失,而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则会得到好处。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正确处理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辨证关系。
人生不能自满。自满就容不下新的事物,自满就拒绝了进步。人生处处皆学问,如何敢自满。谦受益,满招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天道酬勤谦受益, 仁者无畏人无敌。
当你萌生骄傲之念时也许你正向地狱迈进,当你谦卑仁爱的时候你已经身在天堂。这两句话流传广为广泛,即便是在现在,作为一条人生格言,仍被许多人视为座右铭。
项羽很有雄才大略,但是为人刚愎自用,瞧不起韩信,又不听谋士范增之言,《鸿门宴》上放虎归山,最终导致自己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相比之下的刘邦,虽然才略不及项羽,但是为人谦逊,虚心纳谏,赢得了张良、韩信这样的旷世奇才,经过四年楚汉争战,终于打败楚霸王,建立了大汉王朝。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注释】选自《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译文】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品读】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国治家的美2德。古人以能否克勤克俭,是关系着国家强弱,存亡的大事,鼓励人们,竭尽职守,勤奋工作,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当然在现代文明的今天,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可能无视于生活的享受,但前提是不铺张浪费。

3、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注释】选自《尚书·旅獒》。仞:八尺为一仞。亏:缺少。篑kuì :盛土的竹器。
【译文】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品读】以堆山为喻,告诫人们修养品德应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作为君王就要敬慎德行,只有为仁行善,以德化服人民,才能得到民心,只有勤奋为政,德行很盛,才能安定社会,巩固政权。做人也是如为学求道,修养道德就像堆山一样,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如果坚持不懈,永不止步就会终有成就。古人的话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4、有容,德乃大。
【释义】出自《尚书·周书·君陈》。容:度量。有宽恕容人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
【品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难免会同其他人有磕磕碰碰,发生矛盾摩擦。这个时候,如果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很可能会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致剑拔弩张,演变成重大的纠纷。

5、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注释】选自《尚书·周官》。允:诚信、信实。怀:归向。
【译文】用公正消灭私欲,人民就会信任归向执政者。
【品读】《周官》是诰[gào]令,诰令是古代统治者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这句话就是《周官》中的一句,号召大小官员认真工作,谨慎发令,言出即行,周公心之公正除去私欲,位尊不当骄傲,禄厚不当奢侈shēchǐ,修养恭敬勤俭美德,不可行使诈伪,此赢得人民的信任。做到这些,人民才会心悦诚服。勉励官员兢兢业业,勤劳政事,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清白不污,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好人。
《尚书》九德,即九种美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九德”理论为士人官吏树立了理想的修身标准,并对中国传统社会德政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内容繁多,恕不赘述。

10.【《尚书》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及价值】
《尚书》中的教育思想对儒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思想源头之一。
《尚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被奉为“五经之首”,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尚书》蕴含着丰富而又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者的态度应该"敬"和"宽",音乐教育很重要,教师的作用很关键。
《尚书》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历史感、忧患色彩和实践性,这些对于我们当前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与加强教育的实践性等有所启迪。
《尚书》属五经之首。四诗五经内容丰富,有些基本原理,放到任何事情上皆可通晓达理,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若能学活用,则洞悉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的东西,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康庄人。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民盟盟员、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宣讲团成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临清市宣传部思政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校对:凌云
美编:玉玲君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