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目耕缘读书会筹建一周年之际
王维明
去年二月,一个周末上午,一帘阳光照在书桌上,有些温暖,有些明媚。正在看书的时候,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邀约参加筹建读书组织讨论会。因为他是我的同乡,且是淮安有名望的才子,所以我慨然应允赴约。
思考着讨论会的事情,放下书,信步来到阳台。早春温暖的阳光下,小区的花园内,一丛丛迎春花黄的耀眼,满枝的望春兰白的眩目。习惯了“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的宁静日子,还没有意识到又是一个花开季节来临。
我对成立读书组织并不陌生,80年代初在乡村中学读初中时,就与一帮自命不凡少年同学成立过“读书兴趣小组”。那个时候的社会没有现在进步,生活没有那么丰富多彩,谁的家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就算是奢侈品,也收不到几个台。所以,我们的课余时间主要用在阅读各类书籍上,且越读越觉得如饥似渴。每个同学家存的书交换着读完了,就去乡里的文化站读书,乡文化站的藏书读完了,我们就去县城的图书馆读书。边读书、边讨论、边习作,特别企盼每周五的作文讲评课,谁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讲评、表扬,我们都会欢呼雀跃,大家在不断地鼓励中阅读、成长。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胡旭先生即是我们当时的小组成员。高中时代,我们组织过文学社,创办过社刊,经常组织征文竞赛、百科知识竞赛等活动,奖品只是学校提供的一个笔记本,或是一张书签,大家都会感到那么满足,那么开心。如果谁的文章能在社刊上发表,或者是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内,那他会得到同学们的仰慕。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文学社集聚了全校的读书爱好者,散文、诗歌、小说、书法、绘画等成果在全县的竞赛中经常获奖,还有的发表在当时流行的报刊上,可以说是“一时多少豪杰”。许多年以后,同学们相聚,回忆起那段时光,仍觉得无限的美好!
去年二月至七月间,组织者经过多次讨论,确定了读书会的名称、宗旨、愿景,建立了交流平台,有了自己的章程,也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这期间的工作是细致而有成效的。期间不断有人加入,也有人退出,组织不断壮大。7月28日在民政部门完成了注册。后来又制定了读书会各部门工作职责、议事规则、选举办法、设立读书奖的若干规定、群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通过民主推荐产生了会员代表。11月7日,我省召开了“书香江苏”建设座谈会。会议提出,在完善阅读公共服务工作中,江苏省将引导专业阅读推广机构、民间读书会、读者俱乐部等共同参与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以“全民阅读手拉手”为重点的结对共建志愿服务。这一政策大大鼓舞了读书会组织者的士气,坚定了做大做好读书会的决心。12月29日,目耕缘读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通过了《目耕缘读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并由秘书长提名产生了副秘书长及各部部长、副部长。至此,目耕读书会的筹备工作顺利完成。
目前,目耕缘读书会下设综合部、外宣外联部、会员部、文学部、史学部、哲学部、法学部、经济与科技部、阅读推广部、公益部等10个部门,会员来自教育、法律、文化、经济等各行业,其中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达50%,有个人专著的达15%。可以说是集聚了众多英才。这使我想起了湖南岳麓书院的那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让身边的人拿起书来、让读书的人携起手来、让同行的人负起责来”,这是读书会的愿景。读书会可以说是一个大家庭,将来还会不断有更多新的成员加入,需要全体会员有共同的认知、共同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一起读书、一起成长、一起分享,这样读书会才能发展壮大。读书会聚集了众多英才,必将有更多英才慕名而来。所以,读书会也象是一个没有边界的花园,定会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开的是智慧,艳的是成果,芬芳的目耕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