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冬至吃饺子
文/龚飞
转眼之间,2022年冬至节又来到了。民间有谚语说:“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过了冬至这一天就代表真正的数九寒天就要来了。不由得回想去年冬至节到来之时,没有其他应酬,妻子一大早就到菜市场买回来猪肉、灰面和白菜、韭菜,说是要包饺子吃。一家人齐声响应,立即行动起来:妻子和面,儿子剁陷,我和儿子女友来择菜,各司其职。整个过程,和面、擀面皮、和馅儿、包饺子,妻子打主力,儿子及女友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我呢,基本上帮不了手,就自告奋勇烧一大锅开水,等待着饺子下锅好了。

看着妻子及孩子们手忙脚不乱,一会儿就包了上百个白菜肉馅和韭菜肉馅的饺子,可真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元宝。妻子将这些饺子在饭桌上摆放得整整齐齐,好像列队欢迎我检阅似的。一高兴,我又开始向妻子、孩子们聊起关于冬至吃饺子的故事来。传说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留传下的。据说东汉时他辞官回乡南阳,为乡邻治病。正值冬季,大雪纷飞,十分寒冷。白河两岸老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张仲景看到此情景,便让其弟子建起医棚,在冬至那天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用水煮,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像耳朵似的称为“娇耳”,煮熟后,分给来问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羊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全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被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形状,包成食物,也叫饺子。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

待一大铝锅的水烧开,妻子就麻利地将包好的饺子下锅,十多分钟过后,水已三开,饺子起锅,顾不上烫嘴,我就急急忙忙拿来筷子,夹起一个,咬上一口,吱吱冒油,满嘴腻香。泸州人吃饺子,蘸水是马虎不得的。否则,饺子再好,蘸水不行,饺子就没有那么好吃啦,这样一家人的辛苦岂不是要打折扣了。打蘸水,儿子是好手。一盘碟子,放一点红油(辣椒油)、酱油、麻油、味精、葱花,喜欢吃醋的我,另外还放了一点食醋。就着这样的蘸水,吃起水饺来,那味道真的是不摆啦,这可是一家人共同劳动的果实啊!
冬至最好的饺子,是在热水蒸煮中不露馅。人生有经历才有成长,茧化成蝶,是要经过痛苦蜕变的。不要抱怨自己经历的苦难,不要诉说自己的不堪,经的事多了,你才拥有解决难题的能力,走的路多了,你才知道何为康庄大道。无论经历什么,都在促成我们成长、成熟,都是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顺畅。没有经历的人生,就像没有包好的饺子,放在热水里煮就裂开了,再也拼不回原来饺子的模样。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很多地方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冬至吃饺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妙不可言。那饺子形如元宝,便有了“招财进宝”之意。饺子有馅,一为白菜肉馅,则有百无禁忌、百事顺心的意义;二为韭菜肉馅,更是具有长长久久、和和美美的含义。吃饺子吃到如此境界,不亦乐乎!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已至,新春也就到来了,所有的世间万物亦会随之热情奔放开来,新的希望和收获也就越来越近了。
作于2022年12月22日


作者介绍: 龚飞,男,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