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叶培元的长篇回忆录《沧桑岁月》,是在我的建议和协助下完成的。
(一)
前些年,我参与中央企业有关回忆文章的采写和年鉴的撰稿工作,深感人文历史资料的珍贵。受此启发,我建议父亲将自己在旧社会的亲身经历,以及解放后参加工作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对于个人、对于家庭、对于社会都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我说,不仅可以使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了解先辈的身世和家族史,而且可以从父亲的亲身经历中,折射出我们这个国家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存状态。
父亲在旧时代度过了21个岁月,解放后参加工作整整40个春夏秋冬,饱尝了生活的艰难困苦,感受了工作和学习的快乐,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特别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经受了大大小小政治运动的磨难,身心和身体受到过极大的摧残。
我觉得,父亲的经历是丰富的,也是有能力写好这本回忆录的。
首先,父亲那时70多岁,身体状况虽不是很好,但精神状态一直较好,读书看报看电视,关心国家大事,对腐败现象疾恶如仇,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说起话来声音宏亮甚至慷慨激昂。
其次,父亲记忆力好,他和我们聊天时说明某一个观点,常常引用多年前的某人某事例证,生动具体。
同时,父亲有着比较深厚的写作功底,他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政策理论水平和写作水平较为扎实。很早他曾告诉过我,五十年代他就用给《湖北日报》写的一篇文章的稿费,去买了一个热水瓶哩!
我想,这些都是父亲能写出一本有史料价值回忆录的有利条件。
(二)
后来,果然不出我所料,父亲在这本回忆录中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写得十分投入和认真,里面的许多章节和故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超脱纯粹家史的范畴,他本人近八十年来的经历和个人的命运,事实上已经和这个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
当然,父亲写这本回忆录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首先是年岁已高,又无任何资料,全凭记忆,搜肠刮肚,苦苦累索,再一字一句写在稿纸上。
其次是写作期间,曾两次不慎摔倒骨折,经受疼痛的折磨达两年之久。
同时,思序和结构也经过了反复。最初,父亲花几个月时间,写出了3万多字的内容,但父亲认为结构较为杂乱,坚持废弃了,重新再拟提纲,理顺思路。
没有想到的是,父亲的初稿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全书18万余字,结构是如此合理,从家庭简况、家庭成员、旧时代的艰难岁月,到革命工作四十年的曲折历程,以及退休后的晚年生活,脉络极为清晰,上下接通两个世纪。
内容是那么地丰富和生动,如《童年的回忆》、《战乱中的求学小纪》、《三年的学徒生活》,以及《下放农场的开荒经历》、《大办钢铁修铁路的回忆》、《通海口十年工作的回顾片断》、《修志编史的日日夜夜》等许多章节,可以看作是一个个单独的故事,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文字生动具体,详略得当,还有一些文学式的描写,读着读着,不觉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看出,父亲的文字写作水平和文学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地体现。
我认为,有些章节的故事甚至可以在有关文史期刊上发表。我的女儿是这本回忆录的第二读者,那时她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同济医学院读研究生,她分几次读完了爷爷回忆录的校对稿,感叹地对我说:“爷爷的这本书完全可以出版。没想到爷爷的记忆力这么好,80岁的人了,许多事件详情经过和许多人的出生年月及其经历那么清楚、精确。”
(三)
为了编好父亲的这本回忆录,我也投入了满腔的热情,先后5次校对、清样书稿,历经一年有余。
由于工作实在忙碌,时常加班加点,校对工作断断续续。如我带队武钢劳模、标兵湛江、海南休养,也都带着书稿半夜校队。
每校读一次,就更进一步了解父亲的身世、经历和几十年来的坎坷和情感,甚至象电影般地在睛前闪现。
后来,我和大妹少英为父亲操办了“叶培元先生八十大寿暨《沧桑岁月》首发式”。
仙桃市警营文化网的一篇报道称:“叶培元撰写的长篇回忆录《沧桑岁月》,记录了一个老警察铁肩担道义、肝胆映春秋的难忘岁月,才情横溢,显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力。”
叶少雄简介
叶少雄,男,大学本科学历,武钢高级政工师,先后在武钢党委政策研究室、武钢有限责任公司、武钢集团工作,曾任湖北省青年自学成才协会副理事长、武钢青研会副会长,在《工人日报》、《中国冶金报》等媒体发表通讯、论文、散文等百万余字。还作为志愿者,担任武汉园博会园长,并主编《我来了,我是园长》一书。
征稿启事
各位作者,我们海内外文学联合会向全世界作者征集稿件。我们分普通稿件,月征文稿件,年征文稿件,新的一年我们将举办世界级文学作品评奖,奖金非常高。欢迎朋友们投稿。投稿地址,加微信snbm5828。加微信时必须告知是投稿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