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绣花匠
原创 | 刘尊鑫

陈汉彪
有人把铁道兵比作“地球绣花匠”,哪里没有铁路,铁道兵就到哪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精巧的双手把祖国大地装扮得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原中铁十二局副局长陈汉彪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优秀分子。陈汉彪是1968年从湖北仙桃市入伍的铁道兵战士。1984年“军转工”后继续从事铁路建设事业,直到到2010年退休。
他在铁路施工现场摸爬滚打了近半个世纪,先后参加了襄渝、太岚、南同蒲复线、平朔、孝柳二期、甬台、沪杭、渝怀等铁路建设和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工程项目,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全部贡献给了祖国的建筑事业。
他干过多个工程项目的领导,担任过中铁十二局集团的副局长、副总经理,在铁路、公路、房产、车站、机场等建设中屡建奇功,为单位争得了不少荣誉。中铁十二局集团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别奖”“铁道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及多项国家优质工程奖和省、部级优质工程奖,成为全国铁路基建战线上实力强、效益好、信誉佳的施工企业。这些奖项的取得,他功不可没。
科学施工,是铁路建设必须的遵循。科学施工,创造精品工程,是陈汉彪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他的一贯坚持和不懈努力。他领导修建的沪杭高速铁路,有号称三个世界第一的转体基坑工程。工程设计为咬合桩,桥基靠近沪杭高速公路,设计为(88.6+160+88.8)m自锚上承式拱桥,两个主墩分别采用18根直径200cm钻孔桩,设计桩长129m。主墩基础紧靠沪杭高速公路旁,承台基础开挖深度11米,原设计基坑开挖防护为咬合桩。陈汉彪经过现场调查研究,认为在日行5万辆车次的沪杭高速公路上,车辆载重所形成的剪切力,随时都有把路边几十米直径深十多米的基坑挤压填平的风险。于是,他向设计院提出了将咬合桩改为双壁钢围堰沉井的施工方案。设计院开始不同意,为了施工安全,保证工程质量,陈汉彪多次邀请专家到现场论证,最终他提出的施工方案被采纳。
科学的设计方案,还需全体施工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精心施工。在他的精心组织和带领下,工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测量与测验人员)紧盯每一个施工程序,有时晚上就睡在桥梁上,不怕风吹日晒,从不不叫苦,不叫累,一丝不苟地把握工程质量。
转体桥梁是近几年才采用的新施工技术。转体桥主体工程一般建在车流量比较大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上方,建成后进行横跨转体。采用这个办法。需要在跨越的高速铁路(公路)两侧,将混凝土桥梁预制好,转体桥墩建在特制的转盘上,建成合拢时,两侧的转盘徐徐转动,转至设计角度,将两侧桥梁对齐接好。在他的精心组织和大家的日夜奋战下,护杭高铁转体桥梁胜利建成。合龙时,上海铁路局领导、浙江省领导、沿线地方政府的领导、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的记者在现场目睹了“双胞胎姐妹接吻”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桥梁对接取得圆满成功 。

预算低,也要创优质。甬台温(宁波—台州—温州)高铁为中国沿海大通道杭深高速铁路中浙江境内的控制性项目,是中国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速客运网的组成部分,建设技术标准为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为250公里。全线分四个标段。中铁十二局集团、十三局集团、十六局集团为联合体中标单位。十二局集团为联合主体单位,开工日期为2005年10月27日,合同期36个月。标段总投资26.166亿元,十二局集团承担11.6亿元,占合同额约45%。工程包括宁波枢纽8.268公里改扩建、区间正线26.67506公里,大桥(特大桥)6座14041.31米,隧道3座7141米,各种软基处理桩2169816米,以及既有的宁波站、宁波东站改造。管区特点是软基处理数量大,既有线全部集中在闹市区,地下管网交错,安全风险高。控制工程占全线六分之一,重点工程占全线五分之一,施工技术难度和工期压力大。压力最大的是单价低。据测算,该线按地方铁路单价设计,比时速200公里的单价低百之十七点多,降造价百分之八点多,比正常预算低25.3%。
陈汉彪是该工程的指挥长兼党委书记。中标时,他正在北同蒲铁路电化改造工地,接到命令后,于2005年10月13日赶到宁波。他提出了“预算低,从管理中要效益”的理念,在施工中推行了“十比”法,即把工作分成十项指标进行控制评比,每月以综合积分评出红、黄、黑旗。激发了大家的热情,掀起了你追我赶的场面。
项目管理贯彻节约原则,施工中精打细算,节约开支。这是陈汉彪抓施工诀窍。奉化江大桥为甬台温铁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该桥位于宁波市,跨越奉化江干流和江东南路,设计全长266.7m,河面宽146m,水中承台3座,采用有底钢吊箱围堰施工方案。由于工程连着海,潮水涨落差达8米,需要行船来往。施工高峰时,几十条船在江面上来回穿梭。如果三个直径几十米的钢围堰同时施工,施工必定互相干扰。面对这种情况,陈汉彪向铁道部领导汇报,申请改变设计。后经改变的大桥设计为1孔128m提篮拱式,技术含量大大提高,也大大地方便了施工,避免了矛盾,节省了成本。大桥建成后,成为宁波市一个景点。而且使全线的施工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甬台温综合效益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当甬台温铁路正在紧张施工中,特别是奉化江大桥拼抢之时,沪(上海)杭(杭州)铁路急着要上马。原定工期四年,为了抢在上海世博会前完成,工期缩短到一年半。该线位于长三角西南的杭嘉湖平原,全长154公里。站前工程分七个标段,陈汉彪所在的十二局集团属第四标,有1.29公里车站及区间路基,跨沪杭高速公路特大桥9.818公里,步云特大桥8.092公里,总计17.91公里。
该工程有四大特点:一是工期特别紧。2009年4月开工,2010年10月竣工,线下工程施工时间仅十个半月。站前与站后、线上与线下施工组织交叉进行。二是征拆协调难。沿线人口稠密、厂房林立、空中高压线和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养殖种植经济作物丰富,河沟纵横。三是安全风险大。工程项目多处连续梁跨路、跨河,沿途电力、通信管网纵横交错。四是技术要求高。设计上广泛应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与新材料。跨沪杭高速公路88米+160米+88米的自锚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是全线的控制工程之一。且在软土路基上建160米自锚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单边转体自重16800吨,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陈汉彪于2009年4月2日从甬台温在建铁路项目赶来,迅速开展工作,调一、三、四、七建安、电化公司上场,同时与十三局集团合作。实行“划小单元、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根据各施工单位的专项施工能力,把整个标段划分成十二个工作区(项目部门)。参建单位多、施工人员多,如何统一大家的思想、统一大家的行动?陈汉彪践行他的项目文化:“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拼搏、勇于争先”,把“言必行、行必果!今日事今日毕!实事求是!”三句话作为对每个人的要求,建立起了早、中会议制度,把程序化、规范化、专业化治理,即“三化一治理”作为抓施工管理的总体思路,把细化的进度、质量、安全、行政管理、劳动竞赛评比栏挂在会议室最显眼的地方,用百分制计量,高分为红旗,中间为黄旗,低分为黑旗。

争当红旗,不当黑旗。各个项目经理都积极努力争取红旗,形成团结拼搏、创造奇迹的局面。面对工期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陈汉彪在一次月度生产会上,作了一副对联:“怕吃苦、缓吃苦、苦翻倍成苦,苦不堪言;争吃苦,能吃苦,苦不再为苦,苦尽甘来。”各单位把这副对联张贴在显眼的地方,成为鞭策大家的动力。在征地拆迁、施工等过程中,陈汉彪又实施了“树榜样,典型引路”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施工人员的积极性。
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速正式开通,四年工期仅用一年半完成。列车在试运行时在十二局集团管段时速达到406公里,跑出了奇迹。上海铁路局常务副局长王峰在王汉彪等人编写的《沪杭铁路客运专线四标工程施工纪实》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中铁十二局沪杭高铁项目部既是团队的先进代表,又是沪杭高铁全体建设者风采的一个缩影。建设者们‘决战在沪杭,奉献在沪杭,建功在沪杭’的可贵精神,你们合力创造的‘加速度’施工奇迹,将永载铁路建设史册!”

作者刘尊鑫,湖北石首人,大专文化。1964年12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先后任文书、团宣传股任干事、副股长、股长,参加过援越抗美。转业后任湖南省津市市广播电视局、文化局局长。
槛外人 2022-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