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 子 的 回 忆
作者:甄春延
今天是冬至,早起就看到微信群和朋友圈里面,大家都互相提醒吃饺子。中午,我们也煮了自己包的冻饺子吃了。
今天是农历十一月(冬月)廿九,也应该是母亲旧历的生日。看着碗中圆鼓鼓的饺子,我不禁又想起母亲了,是母亲教会我怎样包饺子,怎样调馅的。
转眼母亲走了十多年了,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一个80多岁的老人,天天早起到母亲房间给母亲请安,我就在想,80多岁还有母亲多幸福啊……
说起我包饺子,那还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父母亲还没有被“解放”,尽管已经被赶到云南思茅的大山里面,但还要每天接受“批斗”。当时,父母身边只有我一个人跟着,哥哥姐姐们都分散在各地上山下乡。我已经十几岁了,慢慢的也开始接受生活的各种各样。有时候妈妈去接受“批斗”前,把要做的饭、菜准备好,告诉我怎么做,我就学着一点点摸索自己做饭做菜。穷人家过年也要吃回饺子,母亲就在出门前把馅剁好、拌好,面活好,告诉我怎么做。从那时候开始,我慢慢的学会了包饺子、擀面条、蒸包子、烙饼等。
过年过节煮饺子时,虽说母亲当过领导干部,老太太也千叮咛万嘱咐的提醒我们,煮饺子不能够说破了,要说“正了”,说老话不让说破了,不吉利。唉,现在想听听母亲的絮叨也听不到了。“冬至”吃饺子也就是近些年才流行的事,我小时候好像还没有这么多讲究。不过在云南,过年过节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
父母亲重新恢复工作后,记得我们刚刚从大山里面搬到昆明时,我们在昆明木材厂住。过年包饺子时,云南的朋友看不明白饺子是怎么包的?我们就给他们做示范,不会擀皮,我们就手把手教他们。
说起包饺子,我还想起儿子当兵时,有一次我和他母亲去部队上看他。到了部队上,本想帮孩子们包饺子,结果说孩子们都已经包完了,都冻在外面。
晚上煮饺子时,我和老伴哭笑不得,孩子们包的饺子什么样的都有,有的饺子厚的都没有煮熟。想想都心疼这些孩子们,他们都才十几、二十几岁的孩子,一声令下就要赴汤蹈火,可他们的生活就是那么丰富多彩。那时候你真正切身感受到军人,特别是武警森林部队战士的不易。
2016的1月,我40 多年前的同学到长春旅游,我不仅在王记酱骨头请同学们吃了一顿东北特色的大餐,又专门请同学到家里吃饺子。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我还特别做的是酸菜馅的饺子,同学们高兴,我也高兴。酸菜还是我自己腌制的,结果一位北京的同学特意跟我要两颗酸菜。为了不跑“味”,我里三层外三层的包的严严实实,就这样,同学回北京后告诉我,火车上有人问什么味道,她没有敢说是酸菜,我们为这事笑坏了。
说起包饺子还有个故事,有一年我回老家,我们老家河北有习惯包饺子是“切馅”,就是肉煮熟了切成丁再活馅。说实话我真接受不了。但是家里亲戚非常热情,结果我硬着头皮吃的。
回家后,我和父母亲说,他们说,过去穷家里吃不上肉,所以人们习惯切馅。不过从那时起,我就不爱吃肥肉了,呵呵。东北人还有个习惯,进了腊月,就要杀年猪包饺子,包饺子不是几十个上百个的包,而是几百个上千个的包,包好了就放在外面冻上,饺子冻好了放到面口袋里面,现吃先拿。
这些年生活好了,虽然大鱼大肉都能够买现成的,但农村的老百姓还是愿意将鸡鸭鱼肉大鹅放在外面冻上,想吃了就到外面去拿,这就是东北的田园生活。
吃饺子是中国人的习俗,过去南方人不这样,现在也接受了,也说明社会在融合中。譬如,现在东北的超市里面也卖汤圆的。这也是社会的进步。
作者:甄春延(笔名春城旧友)
写于2022年12月22日冬至
作者简介:甄春延 (笔名春城旧友)、男、现年64岁、“春城资讯”义务编辑、吉林省直机关退休干部、一生始终酷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