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86期
2022年第112期

“建设新榄核·喜迎二十大”获奖征文专辑
华侨心 报国志
——冼星海的华侨之路
祝顺祥
冼星海,一个划时代的名字。
少时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黄河大合唱》,还有毛主席为他题词“人民音乐家”,此后就记住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来广州后,才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城市,身边有太多有关冼星海的印记。珠江之畔风光旖旎的二沙岛有以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的星海音乐厅;为了纪念冼星海而由广州音乐学院更名的星海音乐学院在沙河顶和大学城都有校区;番禺有一座公园和一所中学都是以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番禺博物馆内有一座全国最大的冼星海纪念馆;冼星海长眠之地在麓湖“星海园”;因为冼星海,广东也有了音乐之乡的美誉。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昭示着冼星海与音乐的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侨联工作者,我总试图在人民音乐家以外寻找有关冼星海的一些东西,诸如他的华侨足迹。总说互联网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只是把冼星海和华侨联系起来的资料少之又少,只有《海内与海外》(2015年第9期)刊登了《抗战中的华侨精英》一文,列出冼星海和陈嘉庚、司徒美堂、邝炳舜、蚁光炎、李月美等华侨抗战的事迹。
前几年,我随采风团来到了冼星海的故乡——榄核镇湴湄村,这个随处可见水色湖光的岭南水乡,留下了冼星海最初的足迹,村里以“星海”命名的建筑、道路随处可见。在湴湄村公园有一尊鲜活的雕像,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身穿军装,打着绑腿,正英姿勃勃地指挥《黄河大合唱》,胸中那颗雀跃的侨心似乎要蹦出来,召唤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发有为。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如此全面的了解冼星海,了解他的人生细节和精神品质。我有意在他的人生足迹中寻找华侨的丝丝痕迹,拼凑起冼星海的华侨之路。
1905年夏日,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宁静的夜晚,一个男孩欢乐地降生在海边的船上,他的母亲黄苏英仰望星空,给他取名“星海”。此时他的父亲已魂归大海,冼星海只能随外公在澳门共同生活。然世事难料、造化弄人,在冼星海六岁那年外公离世,家里顿失经济支柱,当时正是辛亥革命爆发,时事动乱,贫民生活更加困难,正当母子俩走投无路之时,恰逢新加坡在澳门招华工,于是黄苏英带着幼年冼星海坐上了开往新加坡的轮船,开启了冼星海的华侨之路。
彼时的华工和华侨有着密切的联系,华工们在国内大多生活困苦,不得不冒险出洋寻找生存机会。这些华工有很小一部分是以自由人的身份出洋,而更多的则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出洋。后来也有一些华工为自己赎身,并在当地落地生根下来,经过多年的奋斗,也能在当地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当年能够活下来的华工,他们的子孙后代大多都成了华侨。出于联络乡情、自我保护、排难解纷等需求,在华侨集中的区域便产生了华侨社团组织,这也是海外华侨团结起来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手段。
假如岁月安稳,我想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那个时候的华侨之所以成为华侨,大部分都是被逼无奈,而且成为华侨的过程也是很悲惨的,首先面临的就是跨过重洋的困苦,许多人在海上就因为疾病等各种原因客死异乡,从而葬身大海。冼星海与母亲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新加坡之后,在新加坡华侨总会的帮助下,到了一家华侨富商家庭当佣人。从这个时候起,冼星海就和华侨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受助于当地的华侨社团和华侨朋友,在异国他乡的每一天,冼星海都要与当地华侨产生各种各样的交集,感受华侨们思乡、恋国的情愫。
冼星海入读了新加坡的养正学校,养正学校是17位广东籍商人为了让华人子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当地集资创办的学校。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赏识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开启了他的音乐之旅。后来,养正学校校长林耀翔受聘岭南大学专为华侨子弟返国升学所设的华侨学校校长,他亲自带了20名养正学生往广州升学,冼星海理所当然成为其中之一。在异国他乡漂泊多年后,冼星海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成为冼星海人生的分水岭,深刻的改变了冼星海的人生道路。
冼星海以工读生的身份进入岭南大学附属中学华侨班,在华侨班读书期间,他每天售卖两个钟头的书籍纸笔等物,并加入“岭南银行乐队”来维持学费和伙食费。冼星海在乐队里担任演奏直箫,后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被广州人称作“洋箫”的单簧管,他也吹得很有韵味,由此,他得到了一个雅号“南国箫手”,连有名的培正中学也请他去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
眼看在国内学习音乐无望,24岁的冼星海再次出洋,前往法国巴黎。巴黎是世界艺术之都,随处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冼星海敲开了这座艺术之都的大门,希望在这里扩展自己的音乐世界。在巴黎,冼星海遇到了广东同乡马思聪,希望这位在法国留学多年且小有名气的音乐家同乡将自己介绍给奥别多菲儿学习小提琴。客居异乡的华侨,能在异国他乡听见乡音,是一种意外的惊喜,马思聪在家中热情招待了冼星海。在马思聪的帮助和引荐下,冼星海开始随这位世界著名的提琴师学习小提琴。互帮互助是异国他乡的华侨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遇到马思聪,巴黎街头可能会多一个来自中国的流浪音乐人,中国可能会失去一个音乐大师。
为了解决吃饭住宿问题,冼星海甚至到餐馆拉琴乞讨,他忍辱负重,矢志不移,决心投考巴黎音乐院。但此时冼星海年纪偏大,钢琴演奏的基础也不好,被巴黎音乐院取消了投考资格。正值寒冷的冬夜,大风猛刮,他想起在巴黎三年的种种辛酸苦楚,人生的、祖国的巨大的不幸集于一身。他不能自己,情不自禁要借风抒怀。他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溶化为乐思曲境,当夜写成了名曲《风》。这首《风》便成为他报考巴黎音乐院的作品,冼星海成为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几十年来第一个中国考生。
当时的法国,聚集了许多华工,冼星海在巴黎除了是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同时还是一个为生计奔波的工人,他加入了巴黎华工组织的“国际工会”,工会里经常会放映一些关于中国的新闻片和照片,这让他对祖国的思念、隐忧、焦急日益加深。冼星海本可以在艺术之都巴黎享受音乐,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此时此刻远在东方祖国传来的枪炮声让他无法平静,想到被践踏的祖国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们,冼星海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
冼星海毅然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千里迢迢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在全国大地响起振奋人心的歌声。在延安,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因此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成就了旷世千古的绝响。《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
1940年,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没想到这一次出行让他与祖国从此天各一方,竟成为他与祖国的最后的诀别。此后的五年,由于战争,冼星海一直在辗转颠沛流离。在流落各地的过程中,因劳累和营养不良,冼星海的肺病日益严重,被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但病魔无情,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冼星海光辉而灿烂的一生从此尘埃落定,斯人已去,音乐长留,冼星海随着他永恒的音乐艺术而永垂不朽。
至此,冼星海已不仅仅是伟大的音乐家了,他的华侨形象已经生动的呈现出来。他学贯中西,音乐作品贯通中外,不仅在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而且如今仍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他传承和弘扬了优秀中华文化,探索出了中西结合的有鲜明民族特色、为人民所能接受的民族音乐创作之路,为民族解放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的解放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他纯洁的爱国之心。”冼星海的侨心,其实就是爱国之心,冼星海的志向,就是为国家奉献的志向。
壮哉,星海!壮哉,人民音乐家!

本文作者:祝顺祥,现任职于广东省侨联,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理事,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