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欣夫
34.宁波天一阁联
书城巨观
人间罕睹
天一阁,它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天一阁名源自范钦根据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
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 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天一阁以书橱间隔。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
宁波天一阁,乃我国最古的藏书楼。历数代积累,广收天下奇书七万余卷,规范出入,严格管为国内私家藏书楼之冠。现藏珍本善本八万卷,为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联语为流水对,上联誉"书城"为"巨观"。下联叹"人间"所"罕睹"。一语道明天一阁藏书之巨,年代之久,规模之大。是联,文字简约,而句重九鼎,亦为难得。
四明福地,灵秀人文,善学之风,自古养成。有一事实可证;是地,历代科举中榜之进士,多达2479人。占全浙之两成。中有一村,就有进士70多位,成了全国进士第一村。更有甚者,就史、冯两个家族,分别走出50多与80多位进士。可见是地文化深度之了得。这个深厚就是以"书"作为基底。
再看,南宋的"四明学派",明代的"姚江学派"与明末清初的"浙东学派",在史学、心学之新说,为国人之精神思想开拓新境,影响深远,如是者,岂能与书无关。概而言之,书乃物中至宝也。
甫之曰:书中有天地,
句里少徘徊。
35.上海豫园得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得月楼”位于“玉玲珑”西侧,两面临水。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光绪十八年重建,楼名出自宋代苏麟诗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之意。得月楼为二层楼房,建筑精致,画梁彩栋,修廊曲栏,华丽幽静。楼前有“皓月千里”匾额,皓月当空时,俯视“湖心亭”、“九曲桥”上的月光,别有情趣。“绮藻堂”位于得月楼下,堂内装潢美观,别具一格。堂檐下有100个不同字体的木雕“寿”字,称为“百寿图”,富有民族特色。堂前一天井,犹如方茶壶,内有匾额:“人境壶天”。左侧围墙上有清代《广寒宫》砖刻。“织亭”位于“绮藻堂”和“荷花楼”之间的西廊,面对湖心亭、九曲桥,背向五老峰、月府砖刻。光绪二十年为纪念古代纺织家黄道婆而建。
上海豫园得月楼有此联,为清嘉道间江西总督陶淤撰。"联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见《楚辞.卜居)之道理。任何事物,各有所长,亦有其短。"楼高",是其长处,然有更高的云。"池小"是其短,然有短之优势,观赏月之影,乃为佳处。出句先扬后抑,对句先抑后物,抑扬有致,合情于理,人们不妨,在此可找到一些人生之哲理。
甫之曰:该你的无须求,
非你的何必求?
36.台北太古巢联
看剑气寒书案月
停琴韵湿墨池烟
台北太古巢,乃台湾教育家陈维英晚年读书居住之地。陈维英(1811-1869),字实之、硕之,号迁谷。台湾淡水人。兴办乡学,掌教于仰由、学海两大书院,为台湾教育的发展尽了自己的心力。晚年他在台湾剑潭旁边建起一屋,起名为"太古巢"。著作文集有《乡党质疑》《偷闲集》《太古巢联集》。
是联见于台北太古巢。琴和剑,乃古代文人随身之物,抚琴怡心,简剑仗胆。上联写月夜看剑,剑之寒光,胜于书案上寒月之光。"看剑",词出宋辛弃疾《破阵子》词:"醉里挑灯看剑。"下联写,琴罢余音,琴之余韵,湿润着墨池中轻蒸之雾。欲书而未书,思绪纷纷。时而壮志奔涌,时而看破红尘于世外。然总难找到自己。其实,其并未真正看破红尘,若是看破,就不"寒"不"湿"了。联中"寒""湿"两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产生使动效应。月光本已寒冷,李商隐《无题》诗:"夜吟应觉月光寒",而剑气使月光更寒;烟有湿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水淡淡兮生烟。"而琴韵使墨池之烟愈为湿润,有动感亦有质感,颇具意境。
甫之曰:紧束陈旧忆乐事,
收藏快活放心情
盛欣夫,字甫之,号鱼公。1949年戊子除夕生于浙江桐乡(崇德)盛家木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当代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宁波财经学院教授,宁波大学客座教授,海曙区书画院副院长,鱼公书院院长。 书坛名宿邹梦禅弟子,一级美术师。
著作:《甫之识联》《鱼谱》《鱼瓷》《国画蔬果鱼类技法丛谱》《行草十八要旨》《西部的诱惑》《盛庄艺文》《独写人生》《边画边说》(中英双语)《书写入心》《鱼公书画集丛》《书画释疑》《对联书写手册》《画鱼手册》等4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