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简介:
王爱新,山东省定陶县人,1966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10月入伍,原67军199师595团高机连战士、副班长、班长、代理排长。1985年3月-1986年6月,参加中越老山地区跨线作战,荣立一等战功。退伍后,分配到山东省菏泽农业银行。几十年来,他先后任保卫科长、总务部主任、公司部经理等职。先后几十次被上级授予“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被省政府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他个人也在1993年被菏泽地区公安处记三等功一次。连续多年被公安机关授予“安全保卫先进个人”。2019年荣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永葆青春的 “骆驼”
--来自一等功臣王爱新的故事
有人说“骆驼精神”是指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是默默奉献,踏实工作、不计个人得失的大公无私的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而忠厚老实、踏实工作、作风正派、做事认真的一等功臣王爱新,无论是在军旅生涯的战场上,还是在和平年代的建设中,都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作出辉煌的业绩,是一位永葆青春的“骆驼”。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赤诚向党的“忠诚骆驼”
王爱新,出生在定陶县王双楼乡王双楼村,从小就喜欢看战争电影片、听老人讲战斗故事,学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在幼小的心灵中就埋下了以英雄为榜样,报效祖国,为党和国家建功立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雄心壮志。
1982年9月,高中毕业后的王爱新听到乡里要招收新兵啦。他兴奋的夜不能寐,心想报效国家当英雄的机会到了。

“我要去当兵,接受大熔炉的锻炼,成为有用人才”王爱新向父母提出报名参军的想法。因不久前当地有个当兵的上了前线,至今无音信的事,让人担心。父母断然拒绝,要他复读。好多亲戚邻居也对他当兵的想法不赞同。王爱新心中认定了这个理。“我就想当兵,让我去吧”。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就和家人打起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持久战。躲在屋里,躺在床上睡觉,饭也不吃,喊也不应。
一天、两天过去,家里人实在经不起他的软磨折腾,被迫撤下阵来,答应了他的要求。“既然去了,就要为家乡增光,为党和国家增光,在部队干出个样子来”。他父亲直截了当地说。 王爱新高兴地到当地武装部报了名,经过严格的体检审核,穿上了绿军装,带着家乡的深情厚谊和希望,走向了驻在山东青州市的部队军营,成为67军199师595团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练兵场上的“倔强骆驼”
从1982年10月开始,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后,王爱新被分配到595团高射机枪连,成为一名高射机枪手。要想功夫深,精练最为真。从此,王爱新除站岗和体能训练外,其他时间,都是研究探索高射机枪的射击技术。主动请教教官、询问老班长,刻苦钻研军事技能。他执着的追求,感动了首长和教官们,把他作为部队骨干培养,在训练中遇到困难,帮他“开小灶”进行训练。正是凭着这股子钻劲,王爱新成为全连新兵中第一个熟练掌握高射机枪射击本领的人。1983年底,王爱新被团里授予“神枪手”称号。并被任命为四班副班长。1984年3月,他被团里选送到师教导队深造,毕业后被任命四班班长,突出的政治表现,1985年1月15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阵地上的“军工骆驼”
1985年3月22日,中越边境战斗形势更加紧张,王爱新所在的部队开赴了前线,经过几个月的艰苦临战训练。5月17日,部队正式进入老山战区。刚接管阵地就遇到了激烈的战斗。王爱新想,这下可以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为党和国家建功立业了,平时训练的机枪射击技术也有了用武之地。然而,事与愿违,战斗打响后,由于前线情况复杂,需要军工人员给前线战士送寄养,往后方运送伤员和烈士。
军工对没上过战场的人来说,感觉没有啥了不起。其实,军工是战场上最危险最辛苦的工作。每天要背上100多斤物资,冒着炮火冲锋在阵地上,暴露在敌人的枪炮射程之内,很多战友为此牺牲或被地雷炸断腿脚。
王爱新带领全班冲锋在那硝烟弥漫、布满荆棘的战场,冒着枪林弹雨、越过布满雷区的道路,往前线送弹药、医疗品、食品等,往后方送伤员、烈士。
1985年6月,他奉命带领张复坤、张涛、辛江等几名战士往前方运送子弹。行动中,越军突然炮击,几发炮弹先后在他周围十多米处爆炸,索性没有出现伤亡。但他毫不畏惧,继续前行,突然一发炮弹落在运输队伍中间,据他不到一米,幸运是一发臭弹,没有爆炸,险中还生,摸了一把脸上的热汗,带领战友们继续前行,圆满完成任务。
一次,深夜零点左右,越军突然向我军前沿阵地连续进行炮击。2排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他们抽调部分骨干,上前沿阵地抢运伤员。当时,排长已身负轻伤,正准备带队出发。王爱新站了出来,对排长说:“你负伤了,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得到排长的允许后,他转身对全排的战友们说:“是共产党员的,跟我上”。该排15名共产党员尽管已经连续拼搏了10多个小时,但一个个仍然义无反顾地随王爱新冲了上去。漆黑的夜幕中,敌人的轻重机枪封锁通道,炮火和子弹构成密集的火力网,把他们压制在一块凹地里,难以抬头。危急时刻,前沿哨位上的战士们引开了越军的部分火力。王爱新带领大家迅速跃起,匍匐、跃进、滚进,以最快速度向哨位接近,将伤员抬上了担架。这时,越军的火力再度增强,军工队员们冒着呼啸而过的子弹,抬起担架迅速往下撤运。为了让担架保持平衡,减少伤员痛苦,上坡时跪着挪动,下坡时将担架高高举起,终于成功运下了伤员。
100多天的军工,王爱新每天都要和战友们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穿梭在“百米生死线”上。先后运送弹药、给养等物资8000多斤,抢运伤员30多人,烈士13人,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1985年6月王爱新被595团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整个“两山轮战”期间,军工队员们这样的英雄事迹数不胜数,被称作“老山骆驼”,他们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
战火中的“英雄骆驼”
1985年10月20日,代理排长的王爱新,在副连长的带领下奉命驻守只有足球场大小的偏马高射机枪阵地。该阵地可以封锁那拉口所有敌我双方的前沿阵地,纵深可封锁越军通往扣林山方向的唯一一条公路,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被敌人视为眼中钉子肉中刺,每天要承受几百发炮弹的轮番轰炸。
1986年1月28日,王爱新他们排奉命参加代号为“盾牌一号”战斗,对越军占领的167高地实施拨点作战。王爱新接到 “封锁敌人增援部队的道路、为炮兵指示目标和掩护我军突击部队撤出阵地”的命令。
为保证战斗的胜利,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王爱新把电话拉到机枪工事内,当起射击手,让其他战友到旁边工事去压弹,以保证机枪的正常供弹,他一边接听上级电话命令,一边亲自进行射击。
凌晨7点,战斗打响了,高射机枪喷出两条火舌射向敌人,打的敌人抬不起头来,敌人的增援部队也无法前进一步。枪管打红了,他就用六个枪管轮流射击。这个重要的火力点压制敌人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敌人成群的炮火呼啸着向这边飞过来。他们全然不顾,依然猛烈开火。就在这时,敌人的一发炮弹落在了机枪射孔前爆炸了,把机枪的供弹箱都炸坏了,强大的气浪一下子把王爱新掀出去六七米远,重重的摔到旁边的石头上,当场昏迷过去。大概十多分钟,战友们听到机枪不响了,就急忙跑过来看他已躺在地上,满身漆黑,就急忙抢救。
就在这时,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王爱新猛然睁开眼睛,忍着剧裂的头疼,从地上爬起来,拿起电话,是上级首长询问:“机枪为什么不打了,伤亡情况咋样?”王爱新忍着剧痛:“我能坚持,马上开火。”他迅速命令战友们换下被炸坏的供弹箱,继续进行射击。
战斗进行到11点50分,前方突击分队己顺利拿下167高地,圆满完成此次作战任务,按照作战方案突击队员撤回我方阵地。此时,由于前沿阵地硝烟弥漫,军、师、团观察所都无法对敌人目标进行观察,无法实施有效打击。我军突击队员被越军周边几个高地上的火力点封锁住,无法撤回。王爱新利用平时所记录的方位来判断敌我阵地进行射击。
突然,他发现右前方一个火光在不停地闪动,凭经验判断像是一挺机枪在射击,观察所也无法看清楚位置。敌人隐蔽的机枪火力,正在封锁我突击队的撤退路线,给战友们带来十分的危险。“不好,必须消灭它”,王爱新大喊一声,迅速调整机枪诸元,准确锁定敌人目标,一个点射打过去,越军火力点哑了,目标消失了。但几分钟后目标又出现了,他连续几个点射,终于把敌人隐蔽的火力点消灭。真不亏是神枪手!。
不久,我军突击队在炮火的掩护下,交替撤至出发阵地。王爱新也忍着剧痛,—直坚持到战斗结束,才被送进了医院。
经过八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仅王爱新一挺高射机枪就消耗弹药16000多发,击毙敌人15人,火力点1个,给炮兵部队提供了准确的射击目标,为战斗最后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部队参战以来,王爱新先后参加了“5.31”“6.11” “7.19”“9.8 ”“12.2 ”“1.28”等大小战斗近百次,歼灭敌人93人,为炮兵指示目标几百次,抗住越军数万发炮弹的轰炸,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战后,全排有11名同志分别荣立了一、二、三等战功。王爱新荣立一等战功。五班长李春立、六班长杜军及战士辛江、杜庆战分别荣立二等战功,张复坤、张涛等六名战士分别荣立了三等战功。
农行战线的“卫士骆驼”
1986年10月,王爱新放弃保送上军校深造的机会,退伍回到家乡,组织上安排他到农行工作。面对新的岗位,陌生的环境。他居功不傲,勤学业务,踏实工作。当时,定陶农行分行组建不久,安全保卫工作薄弱,急需保卫干部。王爱新被安置到农业银行保卫科,他干一行爱一行,守土有责、岗位履职,多次到农业银行的基层网点深入调查,掌握薄弱环节,根据农行安全保卫的实际需要,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使银行的安保工作成为行业的典型。王爱新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得到农行党组织的认可,他很快走上了保卫科领导岗位。担子重了,要求高了,他情牵国家财产安全,有针对性的攻关难点问题,出台一些列的安保政策,严惩对安全保卫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的人和事,让全员把安全保卫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有效地避免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农行连续10年被山东省分行表彰为安全保卫先进单位。被省政府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他个人也在1993年被菏泽地区公安处记三等功一次,连续多年被公安机关授予“安全保卫先进个人”。同时,他在抗击疫情等突发事件中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有奉献就有收获,几十年来,王爱新连续几十次被上级授予“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19年,他荣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是一位实实在在、永葆青春的 “骆驼”。

作者简介:姑苏武郡(马玉章)1966年3月25日生,安徽人,1985年9月入党,1982年10月参加工作,安徽大学新闻学系新闻学本科毕业,北方交大铁道运输专业本科毕业,中央党校大学本科学历,北京铁道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安徽成人教育双学历。1982年至1986年陆军第67军199师595团三机连班长。1985年至1986年参加中越老山前线战斗先后荣获连嘉奖一次、火线入党,荣立三等功。参加工作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词刊》《中国铁路文学》报纸杂志等媒体发表文章1000多篇,其中撰写的《“46100”初显神威》荣获安徽省首届“创新杯”优秀广播节目三等奖等几十篇文章获奖。撰写的《实行总量承包,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QC成果和《建立旅客满意度测量评价体系》、《提升卫生保洁监管质量》等成果分别被铁道部授予优秀成果。撰写《女车长和她的兵》《鏖战春运潮》《决战900万》《铸造品牌新形象》《群芳吐蕊四十载》《精心打造精品车》《奋力铸造新形象》(树标塑形专题片)等电视专题片,把发表的作品编写《新风荟萃》和《风采录》两本书。同时,还撰写小说、纪实文学、诗歌等,其中《填平深壑耸高峰》万字的纪实文学在《中国铁道文学》上发表。出版《我从战火中走来》一书。

他是中国音乐文学会员、中国职工音乐家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道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铁路集团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作家协会理事;安徽省蚌埠市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音乐文学协会会员。他用文学的语言,创作的歌词,故事和画面感非常强,给人身临其境,而受到作曲者和歌唱家的喜爱,创作的歌曲《我是光荣的高铁员工》《强国惠民路》《草原恋歌》《邂逅》《我想问问你》《调车男子汉》《欢欢喜喜过大年》《爸爸的胡琴》《娃娃要离家》《光荣的军休人》《盛世华夏》《盛开的白玉兰》等100多首,在QQ音乐、mvbox等音乐网站上发布。作品分别在湖北省广播电台、江苏省广播电台、央视频,词刊等媒体播出,并在今日头条等网站传播。先后与歌唱家乔鹏菲、走晓月、晏慧、杨金娜、贺筠筠、修妍、紫蘅、兰心、菁菁等歌唱家和曲作家晓琪、胡虹、李红俊、于辉、刘莎、吴建明等人合作。腾讯音乐人、抖音音乐人、mvbox音乐基地音乐人和中国音乐基地音乐人。

本期编辑:激越 校对: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