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放烟花爆竹与“文化自信”
作者:甄春延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一直主张“禁放”改为“限放”烟花爆竹。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市开始实施“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隔了十几年后又出台法规放宽“禁放”的尺度,隔了几年后又在首都实施“全面禁放”的政策。
各地实际上都是随着北京市政府政策走的同样路子。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国家从来没有“全面禁放”的明确规定。国务院《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限制或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地点和种类。”,这里国家说的非常清楚,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限制或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地点和种类。”之后,地方政府就开始陆续出台法规,实行“禁放”措施。更有甚者,不仅在城市“全面禁放”,而且在农村也实行“禁放”措施,这就有些不合适了,甚至可以说“过度执法”了,也就成了今天人民日报批评的一样,“懒政”、“庸政”、“霸政”。
随着时间的推移,禁放烟花鞭炮,也开始从城市蔓延到了农村,近几年春节期间几乎都是“全域禁放”,不分城市农村,春节前后一律禁止燃放任何烟花爆竹。
2020年春节,河南省率先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出台全区域、全k时段禁放政策,将烟花爆竹的禁放一度推向高潮,这就有些过分了。
禁放政策全面实施以后,原本就感觉越来越淡了的年味儿,更加的少了,即使在农村过春节,也是“静悄悄的”,感觉除了比平日人多了些,其他都差不多。
很多人觉得,春节放鞭炮,都是几千年的传统了,燃放鞭炮早已成了春节的一个“符号”,因此大家都希望,春节期间能解除鞭炮禁令。特别是近三年来,疫情的出现,影响到了无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甚至出现了春节不能走亲戚、不能返乡的情况。社会舆情已经到了无法控制,膨胀的。
古人说“爆竹声声除旧岁”,燃放烟花爆竹本就是“驱瘟辟邪”的,还可以舒缓人们的心情,释放压力,让人们对明天充满希望和期待。所以,从很多方面看,在春节期间有限度的恢复燃放烟花爆竹是非常必要的,拿环保说事一刀切就是懒政、蠢政、霸政。澎湃新闻曾经报道,也有关于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建议,遭到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婉拒”的,真值得为这样清醒的政府部门点赞。
人人都知道保护环境,但把放鞭炮上升到了环保的高度,就值得商榷了。请问大家见过有人没事天天放鞭炮玩吗?过年放放鞭炮就把生态环境搞坏了吗?没有,绝对没有!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很多,而且不是一天两天,每天上班路上机动车尾气排放,工厂的废气废水排放等等,绝不只是一年中特定几天燃放鞭炮的问题,非要让鞭炮来承担环境污染的问题,这是否合适,大家都心知肚明。
现在禁放烟花爆竹可以说是一些领导“拍脑门子”想出来的,他们想“清净”就说应该“禁放烟花爆竹”,根本就没有考虑大多数老百姓的意见。像这类涉及民生的问题,地方政府就应该走征求民众意见的程序。试问一下,在所有禁放烟花爆竹的城市,有谁走了这样一道程序?
把自己传统的东西都摒弃,何来还讲“文化自信”?过些年,我们的后代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烟花爆竹”了?不知道何为“孔明灯”了?不知道什么是“守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燃放鞭炮还兼有镇邪驱瘟、祈求平安的吉祥之意。在古人的意识里,这甚至是鞭炮的主要功能。
另据研究,鞭炮硝烟还具有给空气消毒的作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烟花爆竹里有大量硫磺,燃放之后虽然短期会给空气带来影响,但也会杀死大量有害病毒,减少来年的病害。”说句笑话,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也许会减轻疫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呢。对于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今天的我们应当珍惜之,继承之,弘扬之,使之相传不泯,绵延不绝,这是我们作为先人之后应尽的义务,也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不希望“爆竹声声辞旧岁”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欢乐与节日标识终结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
有文章提出:现在“一些官员和学者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有失谦逊,不够恭敬——比如,在国家博物馆门前立个孔子塑像不行,在曲阜建一个孔子文化园不行,节日里放放鞭炮也不行。这种排斥和贬低传统文化的态度实在是值得商榷的。”所以说,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决策,须深思,须研究,须谨慎,更重要的是,须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
其实,对于禁放烟花爆竹禁了放,放了禁,这对于立法本身就是不严肃的。现在有一种怪现象,政府决定什么事情都说是召开论证会,最后都是一致同意什么什么的,有谁知道一致同意是否真正代表民意?有几个是真正的老百姓?禁放这么多年,禁住了吗?上海市每年都出动几万人监督禁放,至于这样吗?
我从事过20多年的立法工作,我们立法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遵章守纪,如果人们连这个都漠视,就说明政府的决策起码是有问题的。
我们现在总是强调文化自信,强调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可春节的精髓之一就是燃放烟花爆竹,为什么不能接受呢?前些年“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盛行,对这些“洋节”我们放任不管,对西方文化的侵蚀我们漠然视之,哪个部门过问过?地方政府不让燃放鞭炮,当然是有理由的,比如避免空气污染、减少噪音、防止火灾和孩子受伤。
其实,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管理、限时、提醒和技术进步来逐步加以解决,而没有必要动不动就一禁了之。
更有甚者,现在城市禁放烟花爆竹,连县城和一些乡镇也不让放鞭炮,是不是过了,老百姓和政府官员都心知肚明。过年不放鞭炮还叫过年吗?现在浏阳市年年举办花炮节,金门和厦门年年举办焰火晚会,香港也是年年举办焰火晚会。我们国家重大活动也是燃放焰火,如2008年奥运会,杭州G20峰会都燃放焰火了,连刚刚结束的世界杯闭幕式,阿根廷欢庆仪式都燃放烟花,这些难道不可以给我们启示吗?为什么政府可以,老百姓就不行?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本来年味就很淡了,这下可好了我估计以后的孩子都不知道过年是什么意思了!
有句话说的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自己的传统习俗都不要了,我们在世界上还有什么?联合国每年都有确定各国间文化遗产的会议和活动,确定各国自己的民俗文化和自然遗产能否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如果有一天人们只能够从书本上知道什么是烟花爆竹,那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真心希望明年的春节,我们能够再次听到那明快的鞭炮声,看到那些璀璨的焰火,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
我想,如果有人不听“禁令”燃放烟花爆竹,恐怕也不会有人管的,因为人心向背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事实。
今年的12月22日,湖南浏阳将继续举行烟花汇演,这一切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要知道,浏阳烟花不仅仅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上所有的烟花都出自这里。浏阳的烟花产业也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这一切难道不能够引起我们政府的反思吗?
至于说国务院关于《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国家说的清楚,由当地人民政府决定禁放还是不禁放。所以,禁放或者不禁放的权限由地方政府决定。
但愿今年有地方政府能够带头顺应民心,恢复春节燃放烟花爆竹。
(网传,现在已经有3-4个城市明确明年春节不禁放烟花爆竹)
作者:甄春延
写于2022年12月21日(阳了之后)
作者简介:甄春延 (笔名春城旧友)、男、现年64岁、“春城资讯”义务编辑、吉林省直机关退休干部、一生始终酷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