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互鉴 与冲突》(三十四)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几百年来世界三维科学的高速发展,也迅速将超三维时空的宗教推向科学的对立面!科学与宗教,知识与文化,术与道,难道真的就这样水火难融吗?我们不能刚愎自用,我们不能仅仅给宗教贴上“迷信与愚昧”的标签就草草了事!宗教的创始者,那些古圣先贤如佛祖、老子、亚伯拉罕等难道智慧低下吗?

在超三维时间里,宗教是反应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是神对灵魂的疪护,是人类灵魂升华的摇篮。政治反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情感血缘的民族分类,是人类生存界限与秩序维持的管理纽带。经济反应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它是人类欲望的播种机,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动力。在宗教的世界里,人们提倡博爱和节欲,不管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还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都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和对欲望的限制,以及对天地自然的感恩,提倡灵魂的纯洁与富有,这些在佛教的《十善业道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基督教的《圣经》,道教的《道德经》中,都有所体现,其实,人的价值尤为体现在道德修养和宗教信仰等精神品质上,在宗教信仰发达的社会里,以创造物质财富为先的工商业者就会受到歧视,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一样。在经济的世界里,人类提倡刺激欲望,推动消费,拉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快速循环,让资本快速地积累和滋息,以达到经济实现增长、社会需要得到极大满足的目的,而人的价值尤为体现在财富多寡和资源进行配置权的大小上,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一样。政治是人类维持某种统治意志的工具,它可以为宗教信仰服务,也可以为经济财富服务。如果政治为宗教信仰服务,财富就仅变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工具,那么人类就走向少私寡欲及精神富有,这保证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当然也就成了社会运转的中心。如果政治为经济财富服务,那么,人类就变成了创造财富的劳动力工具,人类就走向了永无止境的欲望之海,社会财富会让人类更加物质化,更加自私化,更加货币化,更加产业化,发展经济也就让资本成为了社会运转的中心,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看得非常透彻。

历史总是沿着它本有的规律在阴阳互动中向前推进,当人类过于宗教化时,当神权大于王权并开始侵犯人类的基本权利及利益时,科学就会出现,来平衡宗教神权的过度膨胀,这也是太极阴阳变化的必然,物极必反。当然,当科学技术过度发展达,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穷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宗教信仰的力量最终也会出现于世,干预科学技术的过度泛滥,避免对社会精神和生存环境带来的人类危机。
中华文化是个非常理性的世界级文化,尽管四大发明出现在中国,很多技术中国曾领先世界,但中国的自古以来就“以德治国”(古代称以德配天),“以礼治国”(周朝通过制礼,将无形的道德有形化、具体化),或“德主刑辅”治国(以道德教化为主,以刑法惩治为辅)的传纹,义与利,义第一位,利第二位,发展商业经济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发展中,不但并非首位,而且受到排济,“重农抑商”(重农业生产,轻商业交换)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虽然没有从古老的易经文化发展为宗教,但中国对祖宗及其创造的文化的信仰是一贯和连续的,祭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代的负责祭祀和观察天象地理的官员,在国家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对祖先信仰及其文化的传承,使中华民族血肉相连。 西方的文化中却没有对祖宗的祭祀文化,他们将创造万物的宇宙本体圣格化、神格化、人格化,并以人格化的宇宙本体等作为信仰的力量向外传播着,那么文化的分裂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来看,部族之间的战争和帝国的扩展都是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大融合的基本手段。西方文化的大融合,亦复如是。对于亚非欧交界处的古代地中海文化,我们不能将三大洲分裂开来,他们都是整个大地中海文明的一个部分,古代的西亚地区,包括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也包土耳其以及隔海相望的爱琴海诸岛。它被里海、黑海、地中海和波斯湾所包围,这些海湾也就构成了它的天然界限。古代的西方人习惯上把这一发达地区称为古代东方。
古代西亚世界最早的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广袤的多地貌地区,先后出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原意为“河流之间的地方”,也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这两条河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的位置大体于现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二世纪约6000余年,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

由于这两条河流经常泛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但同时该地受沙漠气候影响,又常常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6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灌溉为当地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形成了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就发明的了楔形文字,公元前约公元前1800年左右,古巴比伦国王的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出现,这是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保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确定了私有制,还保留了同态复仇原则和神明裁判的习惯,这作为楔形文字法中最为完整的一部法典,系统地继承了两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华,不仅为后起的古代西亚国家如亚述、新巴比伦等继续适用,而且还通过希伯来法(犹太人法)对西方法律文化,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法律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文化,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古老文明时期的建筑、雕塑和艺术等,也通过爱琴海文明传到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欧洲腹地。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
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自建队以来,不断吸引全国各地共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家媒体。在此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加入,为这支文化队伍发展壮大,为中华文化光耀四方一起努力奋斗。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