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天可鉴
——粤版老编的历史情怀
□ 陈俊年
大热天,陈锡忠(花城出版社前副社长——编者注)打领带着正装,在酒家门口迎候我们。待人齐坐定,他举杯致辞:今天是我八十岁生日,感谢大驾光临。满座都是有吨位的高朋老友,所以,微信发上的邀请嘉宾名单,我严格按姓氏笔划排序。今天我特意着正装,也并非摆款,而是聊表对诸君的敬重。话毕,掌声和笑声爆响。
我和锡忠,在花城出版社共事多年。他为人真诚,做事认真。从副社长退休后,仍笔耕不辍,新近出版散文《春心语思》,多篇写及花城的人和事,读来倍感亲切。
一日,锡忠发来微信:
读了《随笔》今年第二期,金炳亮写的《黄文俞领导出版片断》后,觉得有些例子与事实不符。比如花城社创办的《旅游》《译海》等,有什么理由算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办的“13种刊物内”呢?我参与编辑的《影视世界》更是花城社的,何来属人民社呢?该文也提到陈俊年和苏晨老师当年的一些事。我疑问见下图93页。(图略)
当夜,我转给金炳亮。
炳亮原任广东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凭藉历史专业功底和多年编辑经验,他业余研究出版史,接连在《中山大学学报》《中国编辑》《中国出版史研究》等期刊发表三十余篇论文,新著《粤港澳近现代出版史论集》即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炳亮回复:
我是根据版权页或文献记载写的,与当事人的记忆或有误差。似不能由此断定与事实不符。
我复他:
对,历史往往有交织。尤其花城社从人民社文艺室分立扩建之初,难免扯不断,理还乱。
我将这两则转给锡忠,他追问:
难道《影视世界》的版权页注明“广东人民出版社”?
我又转金,并嘱:
可再核实一下。
第二天一早,金复:
很感谢陈锡忠先生关注拙文。人民社创办13个刊物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大约10年左右时间,有的中间停刊了。这个是历史事实,并不需要“什么理由”。《影视世界》在出版局的文件中,写明是划给花城经办。有可能是原属人民社的人已经筹办,但未正式出刊,然后连人带刊一起划归花城。我没有看到这个杂志的创刊号。从出版史研究的角度,创刊号版权页写明是哪个社,就可以确认。其他的说法,不管是出版局的文件,还是当事人的回忆,可作为讨论问题的引证,而不是定论。
锡忠收到此则,即发来图文:
现将我保存的《影视世界》创刊号版权页拍照发上。清楚写明出版单位是花城出版社。至于《旅伴》,陈局长是当事人,当时不叫《旅游》,比我更清楚。我是好意,希望金先生文章日后入文集时会注意我的意见,愿闻明教。
我复锡忠:
炳亮研究广东出版史,很用心,出成果,难能可贵。史书不易写,著述与事实难免偶有出入,毕竟作者不可能事事都是亲历者。我们都来尽力支持帮助炳亮。
后来,炳亮问我:
方便将陈锡忠先生的微信推荐给我吗?我想直接向他表示感谢,并方便今后请教。
于是,我帮他俩接通微信,并给炳亮发上出版旅游书刊的有关史料:
1980年人民社文艺室创办《旅游》季刊,苏晨决审,李春晓编辑,只出了一年四期。1981年,花城社创办旅游文学双月刊《旅伴》。易征任室主任后任社副总编,我任副主任、主任,曾定夷后任副主任。易征首创“旅游文学”概念。编《旅伴》同时,我们还出版“旅伴丛书”:如《古今楹联拾趣》《客家情歌精选1900首》《带你游香港》《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世界游记精选》《巴黎的一百张脸孔》《当代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笑话连篇》《钓鱼爱好者》、长篇翻译小说《玫瑰旅游团》、短篇小说集《新婚之旅》《江山恋情》以及均为经济特区史上第一本正式图书《深圳飞鸿》《珠海特区巡礼》,并编发四十余种的“旅伴连环画库”。《旅伴》办了六年,总36期,1986年底停刊。2002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创办专供高铁的时尚化商旅人文期刊,刊名亦称《旅伴》。
两天后,我很高兴看到金陈的一段聊天记录:
锡忠先生,我是金炳亮。
炳亮您好。您是出版集团的老领导,请多指教呀!
您是前辈,多谢指教!九十年代读过您写的梁启超传记,近期也关注到您有关早期花城的回忆文章。我会将有关意见收到我的研究当中。
谢谢啊。研究广东出版史是十分有意义的事,而且不少老一辈当事人已去世或八九十岁了。
花城早期历史非常有价值,惜乎没人研究,我只是关注到人民社相关的。我跟花城几任领导都说过,但未引起回应。的确,再不抢救,悔之晚矣!
上述聊天记录,我建议锡忠反馈给社里。他回复:
我与花城社现任领导一个也不熟啊。南方传媒集团总编辑肖延兵,兼任花城社长时,在会上赞赏我写的建社文章并分别发表在《花城》《随笔》。
后来,我将金陈聊天记录迳转张懿社长。我相信她会妥处的。果然,她立马回复:
此事提议甚好(附图三个拇指翘起)!我们琢磨一下,确实可请诸位前辈留下宝贵史料。

《花城》丛刊第1期封面,图为徐匡木刻作品《草原诗篇》。
上个月,我为杨牧之先生新著《我的出版之路》(“口述出版史丛书”之一,中国书籍版)写了篇书评,南方传媒总编室主任秦颖阅后提醒我,某些表述可改用更专业的史学术语,如: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孤证不例;无一字无来历。真感谢他。微信中秦颖还透露:
近十年,我的业余状态,可看作在为退休作准备。我很敬重的一位老大姐,五十岁开始做学问写文章,我常把她当榜样。这十年的写作,可看作阶段性的尝试。我把主编《随笔》时,与全国文化界、思想界、艺术界、学术界、科学界众多名家交往,写成四十余篇文字加图的《貌相集》(三联版),现奉上,请教正。希望退休后随性写写,追恋时光,充实生活。
我也时常读到,记述广东当代出版史的,还有苏晨、范汉生、黄树森、卢锡铭、徐南铁、陈海烈、钟洁玲、朱燕玲、周伟励、杨向群等一群离退休的老编新作。
美国出版家舒斯特说过:编辑不仅是一个充实人生的职业,编辑本身也是一种人文教育,你因此有机会和当代最有创造力的一群人认识,结交作家、教育家以及各种各样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你等于修一门终身学习课程,不付学费还领薪水,而且在知识和心灵上得到充实和满足。
最喜今生做编辑,而且广东出版界的这群老编,有我的老领导、老同事。他们在位时致力创造历史,离退了潜心书写历史,热诚执著,求真务实,情怀满满,南天可鉴。
无独有偶。叶曙明来聊天,也谈及拟写写自己的编辑经历,写些新闻出版的有关史料。其实,曙明也是史中人。1980年底,他从锁厂工人调任花城编辑,跟邝雪林、林振名共同责编郁达夫、沈从文那两套大书。这四十年间,曙明出版了四十种个人专著。尤其近五年,井喷似的接连写出《深圳传》《广州传》《粤海扬帆·东莞传》《中山传》《香港传》。交谈中,我们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广东新闻出版繁荣发展的许多往事。他提了十几个具体问题,我都尽所见所闻所知作出解答,提供参考。第二天清早,他发来微信问得更仔细:
我记得《花城》最初好像不是在天台铁皮屋,而是有个正经办公室的,美编岑毅鸣还在阳台画画。铁皮屋是没阳台的。那《花城》是几时搬上天台的呢?你记得吗?
太记得了!那是广东出版的发祥之地,是我们心心念念“战斗过的地方”。我详复曙明:
广州大沙头四马路10号五层楼房,1975年5月建成,先作“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后为省出版局、人民社及省新华书店共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社作为母社,先后分立科技社、岭南社、花城社、新世纪社及教育社。科技社和岭南社迁去新基路办公。

《花城》部分封面,该刊发表了王蒙、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刘震云、王小波、张承志等人的作品。
分立之初,花城社在原大楼有11间办公室,即五楼两间:《花城》在梯口靠西的第一间有阳台,范汉生主任,钟缨副主任,他俩先后都曾任花城社社长,编辑有陈文彬、林贤治、舒大沅、谢望新、刘剑星、虞苇、朱燕玲、罗建琳、文能、田瑛等,编务李梦飞后任工会主席。隔壁一间先为对外室,林振名(后赴港创办香江出版公司)、王健和我曾在此筹办未成的《乡音》侨刊,大学毕业新来的詹秀敏(后任社长)、杨小彦、钟蔚帆在此上班;后为《随笔》室,主任黄伟经,副主任郭丽鸿,编辑谢日新后任副社长、麦婵等。四楼有七间:第一间靠东的,诞生了苏晨创办的《随笔》,邝雪林、黎煜明责编;诞生了岑桑创办的《海韵》诗刊,后改为《青年诗坛》,主任罗沙,邝雪林和我责编,后调入鞠英、杨光治后任副总编、莫少云、黄蒲生;还诞生了《影视世界》杂志,谭子艺主编,编辑陈锡忠、陈健麟、白可文、李碧华;第二间是文艺室后为小说室,主任岑桑后任人民社社长,副主任李士非后任花城社总编辑,编辑有沙世荣、郑潜云、杜渐坤、李文侣、胡莘华、廖小勉后任副社长人民社社长副局长、汪潮、谢家因、李汗、廖文、杨亚基、钟洁玲、湛伟恩、刘钦伟等,《花城》诞生不久搬上五楼;第三间总编室,主任徐庆宜,副主任岳佩兰,编务林佐华、易平、龚桂珍;第四间党委人事行政科,罗兰如副社长、何立德、李春英、沈尔廉、吴涛、刘显柏、刘解军等在此办公;第五间校对科,科长钟湛恩,副科长张志东,校对沙小碧、虞向华;第六间在美编室(杨白子、苏家杰、王越等)的隔壁,诞生了《译海》杂志,主任苏炳文,副主任王伟轩,蔡女良后任主任,编辑戴铭苏、林青华、袁安;第七间财务科,科长彭名晖,副科长金威兰,会计梁小西。局机关和局社领导黄文俞、杨奇、黄秋耘、马冰山、林坚文、邓炬云、阎百洪、许实、杨重华、苏晨、王曼等大都在三楼。二楼有两间:花城出版科,科长黄金荣,副科长赵琪、杨世杰;还有摄影室丹青、利智仁,司机班区国榴、张同升、黄国金、朱建新、王忠胜等司机大佬,常载我们去采访组稿,奔忙于南粤大地。一楼是省店书仓。花城社发行科在东山达道路,科长朱讯。1983年春,花城社在楼顶天台搭建简陋的铁皮屋九间,南向计有译文室;《历史文学》室,李士非创办,主任李联海后任专职党委书记,编辑冯沛祖、黄茂初;《旅伴》室,编辑曾昭仁、江川、田小基、编务刘瑞冰;小说室;文化室,编辑岑之邦等;古典文学室;文艺理论室,主任徐巍,编辑余红梅、温文认、陈定方后创办学而优书店;朝北有美编室和新创刊的《浪潮》。
改革开放热潮中,编辑真忙,天台真热,没有空调。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热血沸腾。
2022年11月30日
解封之夜草
作者
陈俊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及出版行政管理,坚持业余写作,出版了7部文学专著,其中散文集《初夜》获广东鲁迅文艺奖;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省作协副主席,并先后在省出版集团、省新闻出版局及省政协提案委任职。


(备注:作者委托花城出版社前副社长陈锡忠授权何媒工作室、何媒矩阵全网发布)
编辑丨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
发布丨何媒矩阵
责编丨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