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
文/宋小明
东方星城东邻的路修好后,格外地体面,通畅。车不多,雪后初劲的风便起了势,贴着路,追着行人裹瘦的外套。我来到路东侧的小片空地上启动了车,落下车窗,欠身往西北向的楼上望去。相去路程一公里左右,路灯将它折成四五段,这端是小区东门,四个柱子支起一块横石,敞亮,气派。门右侧不远处有几棵常青树,虽算不上蓊郁,但依旧摸到二楼赭黄色的墙面与青绿色的窗楞。窗内依稀看到绦子束起的窗帘堆在一侧,这一侧直身杵着一个隐约的白色,身边一个略显佝偻的暗纹黄色,欹斜着,向前挤着身子……
白色的是我的爷爷,76岁;暗纹黄色的是我的奶奶,71岁。他们是一直看着我从家里走出来的。
才从家里出来时,楼后阴冷的风便涌来。我紧走几步,突然右上侧传来几点敲窗声,轻缓却卓然。我没有在意,想是风拉动了窗边的细石吧。然而在拐角处,声音却急促起来。我望过去,原来在二楼最靠近我的一个窗内,正是爷爷站着。他右手食指屈起,正要又落下时,突然看到我抬眼看向他,略一怔,身子向上稍耸,脸上顿时皴出了笑,右手轻缓抵在窗上。我瞬时停下,蹙着眉,歪着头,疑惑地看着他,想是忘了东西,待要回身,他的手突然摆开,示意我继续前走。他的形容急切,带着一瞬怕误了我赶路而难为情的笑。
我笑着摆手,绕过楼体东侧,走到南面。我想,这时他肯定又来到阳面了。走了两步,回身。果然也是在最邻近我的窗口,爷爷默然地笑着。奶奶从一旁斜过来身子,挤到这个米半见方的窗前,手中握住爷爷正勾起的、静静地抵在窗面上的食指,她看着我,笑着向前点着头,示意我继续前走……
他们是从乡下过来住上几天。我昨天刚来过,看望他们,过几天依旧会来。这不过是最平常的一次离开,不过是吃过了午饭,我赶着去上班罢了。
前面的路程,到车上拢共一公里。我刻意地留下一道不规则的脚印,尝试让这两注目送轻松一些。窗边常青树摇曳,挡住我的身影,枝桠移开,空荡荡的路上,我想,他们一定看到了一个沉重的独行,他们的眼睛一定是跟着这个身影一步步地向前跳着。
路的一侧是东门,我在门前停下,回头望去。窗内依旧一白一暗黄的两个身影,暗黄色斜倚在白色一侧,定格了几秒后突然抬手向我挥开……北国的风正偏爱着西北向,迎面赶来,无声,却撩得眼睛害了泪。
我转过身,走得急切。尽管我很贪恋这种情景——将及而立之年,还依旧有祖父母用他们无声的目送借过我的身影,来充斥他们的余年。我更应该放慢了脚步,慢慢体会,因为很多的情景,在我们一生中只会有一次机会光临。不知几年后我的目光将会随着他们的身体一点点向前挪,那时的我会用我的目送借过他们的身影,来充斥我的思念。
然而,他们这次的目送远不是死别,并且也算不上生离,不过是面对着我最平常的一次离开。
我落下车窗,欠身往西北向的楼层上望去,依稀看到他们的身影。我远远地向他们挥手,他们依旧挥起手来回应我,回应着一个遥远的依旧能辨别出来的身影。或许是因为目光始终未曾移开,或许是因为亲情。
龙应台说,所谓亲人之间,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或许,亲人的目送,不需理由,就是只要还能看到,就看着,慢行或疾走,都看着。他不能用身体陪伴你,就用目光陪伴。你不能用身体陪伴我,便目送着你,多留下一瞬的陪伴。
作者简介:
宋小明,80后,生于山东茌平,爱好写作,文章曾在全国征文比赛多次获奖,散见于《散文诗》、《济南大学校报》、《小小说月刊》等刊。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